2016年07月19日15:20 來源:人民日報
棚屋外,掛著一塊“貧困戶脫貧就業牌”,棚戶內,是一排排菌包。“貧困戶”萬軍紅,就在這里上班,觀察著菌菇的生長。
去年4月,全家三代六口人告別西海固,搬遷到閩寧鎮移民新村原隆村。萬軍紅在村里的農業產業園上班,負責一個大棚的菌菇培植,每月工資2100元,加上土地流轉費和農閑時鉗工收入,一年收入5萬多元。
萬軍紅家的變化,印證了閩寧對口協作“想在難處,幫在急處,扶在點上”。
1996年11月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第一次聯席會上,福建決定:連續3年,福建拿出1500萬元扶貧資金,幫扶寧夏。
飲水難,行路難,上學難,這是困擾西海固貧困山區的幾大難題,也是當地百姓最期盼改變的地方。一開始,閩寧雙方即達成共識,“以基本解決貧困人口溫飽問題作為重點”,把有限的幫扶資源,投向當地困難群眾最迫切的民生項目,科學扶貧,精準扶貧。
閩寧村的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生動體現了這一思路。
20年前,時任福建對口扶貧寧夏領導小組組長的習近平同志便提出,雙方在距銀川約50公里的玉泉營開發區,建設一個具有樣板意義的扶貧示范村。他還親自給這個村命名為“閩寧村”。
玉泉營里,開始了改天換地的家園建設。建起了公路、學校,蓋起了幼兒園、衛生院,修起了灌溉工程,昔日的戈壁上,種出了糧食。光伏農業、葡萄長廊、菌菇種植,農業產業的興起,讓許多困難人群一邊在家門口務工掙錢,一邊就近照顧老人孩子。此后,閩寧村升格成了閩寧鎮,移民的人均年收入,也由搬遷之初的不足500元增加到10361元。像這樣的閩寧共建移民村,20年來,在寧夏“長”出了160個。
與此同時,解決西海固山區飲水的“井窖工程”,幫助當地群眾脫貧的“千村扶貧開發工程”“移民吊莊工程”等民生項目,也列為幫扶重點。福建先后幫助在貧困地區打井窖2萬眼,援建公路385公里,解決了30萬人、10余萬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援建了236所學校、323個醫療衛生院所、86個農村科技文化活動中心,使近60萬貧困群眾直接受益……
“對口幫扶不是做給別人看的。要讓群眾有獲得感,要經得起歷史檢驗。”福建省社科院副院長李鴻階,對閩寧對口幫扶拒絕大水漫灌式扶貧、蜻蜓點水式扶貧、盆景式扶貧的做法,尤為稱道。在他看來,從“寧夏所需,福建所能”處找結合點,從民生急需找著力點,把幫扶工作實實在在地做成民生工程,這是閩寧對口幫扶能得到群眾真心擁護的關鍵。
精準發力,產業指向凸顯“扶貧效應”
兩年前,當青島昌盛日電集團計劃投資24億元的一個光伏農業項目,準備落戶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時,鎮黨委書記錢冬最關心的是:能解決多少村民就業?
中國人民大學反貧困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貴帶領他的研究團隊在不少貧困地區跟蹤調研發現:東部發達地區產業梯度轉移后,對西部地區形成新的支柱產業、提高經濟發展水平作用很大,但在一些地方,也會造成“企富民貧”“縣富民窮”現象。一部分教育程度不高、勞動意愿不強、技能較弱的農民,也會出現難就業、難創業、難脫貧,個體之間的貧富差距反而拉大。
還有一些地方,當地政府采取給貧困人口、低保人群“兜底”的辦法,來完成扶貧目標。但這種做法,無論是福建還是寧夏的干部,普遍認為:脫貧攻堅不是鼓勵“養懶漢”,而是要提供和創造機會,讓一切有勞動能力和勞動意愿的人,用自己的雙手勞動致富。
正因如此,雙方明確:以產業協作為基礎,在寧夏發展資源開發型、勞動密集型和能帶動千家萬戶脫貧致富的農副產品加工項目。
精心篩選,閩寧雙方把這類項目列入了重點幫扶產業項目。有“世界菌草之父”之稱的福建農業大學科研人員林占熺,帶著團隊來到寧夏,分別在彭陽、鹽池等9個縣區建立食用菌示范點,開展技術培訓,發展菇農,1.7萬農戶開始利用菌草技術栽培食用菌,帶動戶均增收8000元。扶貧專家在寧夏菌草技術扶貧點視察時,高興地說:“在這里,看到了東西協作扶貧的希望。”
而依托當地農產品資源和勞力特點,這些年來,福建累計幫助寧夏發展馬鈴薯、硒砂瓜、中草藥等特色農業82.6萬畝,草畜養殖7.5萬頭(只),實現了由給錢給物的“輸血式扶貧”,向以發展產業為重點的“造血式扶貧”的轉變。
這樣的產業,才是貧困地區和群眾最需要的。
著眼造血,激活人的最大創造力
走進位于西吉將臺鎮的華林蔬菜基地“田間課堂”,黑板、講臺、課桌,一應俱全。教室后墻上,那幅紅色標語格外醒目:“培訓一人,成功一戶,帶動一片,致富一方。”
在人們印象中,西部最不缺的,或許就是勞動力。然而實際情況是:在西海固,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特別是精細加工業的熟練工,用工缺口甚至達40%左右。有企業家解釋:西北用工成本雖比沿海低20%,但因缺乏產業標準化意識,勞動效率偏低,并沒有人們想象中的有明顯勞動力成本優勢。
對還處于貧困的群眾來說,如何讓他們擁有脫貧致富的技能,改變現實更要謀求長遠。對剛剛摘了貧困戶帽子的群眾來說,要鞏固扶貧成果,既需要提高貧困人口持續增收的能力,又要避免因學致貧、因病返貧等情況發生。
這正是閩寧協作20年來所矢志推動的。
無論是實施“陽光工程”,還是推行“雨露計劃”,無論是推出“閩寧萬名勞務輸出人員培訓工程”,還是在田間地頭開辦各種“課堂”,想方設法讓貧困群眾增加創富致富的技能,擁有就業創業的機會,用自己的勞動與智慧去創造更好的生活,這是“根子上的扶貧”。
扶真貧才能真脫貧。閩寧協作,用20年的探索與成效,用西海固群眾的真切感受,證明著這個樸實而偉大的道理。
思路孕育出路,實踐檢驗實效。從福建寧德地區的擺脫貧困,到助力寧夏的閩寧扶貧協作,再到今天的全局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不難看出新時期扶貧開發戰略思想日漸清晰的路徑、日益充實的內涵和與日俱增的旺盛生命力。
《 人民日報 》( 2016年07月19日 04 版)
為弄點喝酒的錢,閻良一小伙張華(化名)竟將毆打搶劫一位五保貧困戶。2016年11月的一天晚上,張華和幾個朋友喝完酒后回家,途中為籌備下次喝酒的費用,張華竟想到了附近一個村的五保戶老張。
10月22日,黔東南州丹寨縣排調鎮也要村村民李金科起了個大早,到村里的電商服務站給大學畢業在外地工作的大兒子寄土特產。在電商服務站,李金科一邊填單,一邊接通兒子的電話,開心地與兒子聊起家常。
從黃河兩岸到大別山脈,從伏牛深山到豫東平原,黨的十九大報告和習近平同志在參加黨的十九大貴州省代表團討論時發表的重要講話,在我省廣大干部群眾中引起強烈反響。。
去年的一天,村里下起了大雨,晚上10點多,梅玉清家停電了,杜鋼拿著手電筒就往她家趕,生怕出什么問題。長期駐村,杜鋼剪頭發都是在村里的理發室解決,但每次剪頭發時他都犯難,“村民老說剪頭發不要錢,我都不好意思。
尖山通過鄭州市貧困山區區域特色經濟項目的實施,帶動羲皇圣地美景、伏羲山大峽谷旅游區、風能發電、伏羲古鎮4個重點項目實現直接投資3.7億元。自2014年以來,新密市易地扶貧搬遷后續產業扶持項目在尖山風景區管委會伏羲古鎮實施,建設商業街一處,總建筑面積32219.74平方米,總投資約1.1億元。
從四五箱,到四五十箱;從年收入一千多元,到兩萬余元……河南省新密市樓院村貧困戶陰亭靠養蜂徹底摘下了“貧困帽”,迎來一場人生“逆襲”。
2015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廣西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把扶貧攻堅抓緊抓準抓到位,決不讓一個少數民族、一個地區掉隊。
為進一步促進貧困家庭勞動力轉移就業、實現穩定脫貧,河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日前出臺政策,對貧困家庭實施培訓扶貧補貼、就業扶貧補貼、創業扶貧補貼。
《通知》明確,對于我省行政區域內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愿望的建檔立卡適齡貧困家庭勞動力,就業補助資金支持轉移就業脫貧補貼項目包括培訓扶貧補貼、就業扶貧補貼、創業扶貧補貼。各類中介機構、勞務經紀人、勞務信息員成功介紹貧困家庭勞動力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就業協議)并實現就業6個月以上的,每成功介紹一人補貼200元。
尹莊村全村659戶,貧困戶有160戶、728人,許多貧困人口還患有慢性病,勞動技能不足,缺乏主動精神,“等靠要”思想嚴重。
“我連工作都沒有,怎么可能開8家公司?”杜輝說,2016年4月,他曾遺失身份證,名下的8家公司,或與此事有關。
在伏牛山下潁河的發源地,有一個回漢群眾交錯居住的村落——登封市石道鄉西窯村。6月14日晚,驅車行駛在起起伏伏的山路上,不遠處,蜿蜒的燈光像一條玉帶,把夜幕中的山村裝扮得分外明亮。
4月25日,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謝伏瞻在南陽市桐柏縣月河鎮羅堂村走訪貧困戶。
為“幫助”一貧困農戶達到脫貧標準,安徽宿州市村干部王西軍竟然填寫脫貧調查表“造假”,王西軍因此受到黨內警告處分。日前,安徽省紀委通報了七起扶貧領域腐敗問題典型案例,其中宿州市埇橋區蘄縣鎮白安村村委會主任王西軍存在弄虛作假問題。
截至2016年底,我省77個縣級政府設立了扶貧小額信貸風險補償金,金額總計達7.79億元,縣均1000萬元左右;小額扶貧信貸貸款余額為19億元,貸款涉及貧困戶94650戶,貧困戶獲貸率僅為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