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6月02日15:39 來源:光明網
——“十二五”我國科技發展成就綜述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6月1日,走進北京展覽館的正門,展館中央這條紅色主題標語格外引人注目。為期一周的國家“十二五”科技創新成就展,今天在這里和公眾見面。許多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成果展品,第一次與公眾見面。
重大專項、基礎研究、戰略高技術、大眾創業萬眾創新……1.9萬平方米的展區,充分展現了“十二五”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取得的諸多新進展、新成果。
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高
“十二五”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創新驅動發展”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創新被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引領中國向創新型國家的目標邁進。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高,取得了大量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創新成果。
比如高鐵,已經成為我國亮麗的“國家名片”:到2015年年底,我國高鐵運營里程已達1.9萬公里,居世界第一位,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全面掌握高鐵完整技術的國家。
“時速350公里,還不是我們國家高鐵的最快速度。”在中車長客股份公司的展區,“國家高速列車科技發展‘十二五’重點專項”專家組組長賈利民笑著對記者說,“按照現在我們掌握的技術,列車的最高時速完全可以達到五六百公里。”
高鐵的發展,只是我國“十二五”科技創新發展的一個標志。10個室內展區中,“海馬號”4500米作業級無人遙控潛水器、“天宮一號”模擬體驗艙、“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新能源汽車、400馬力無級變速拖拉機等一大批高精尖展品,吸引參觀者廣泛關注。
基礎研究獲得突破性進展
基礎研究是創新驅動發展的原動力。基礎研究的實力,是國家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標志。
在量子通信展區,記者了解到,今年7月,我國將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并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構建一個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
量子通信研究,正是我國“十二五”期間基礎研究飛速發展的一個縮影。我國在“十二五”期間,不斷加大投入——2015年我國基礎研究經費為670.6億元,比2012年增長34.4%,年均增長10.4%。
基礎研究經費不斷增長,推動了我國基礎研究成果層出不窮。在相關展區,展示了我國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中微子振蕩、干細胞、高溫鐵基超導等多個前沿科學領域獲得突破性進展。
民生科技讓百姓生活更美好
科技創新與老百姓的生活有什么關系?今年兩會期間,科技部部長萬鋼曾這樣回答:“你可能看不到衛星飛在高空,但你的手機知道——你打開手機就能看到天氣預報,就能導航。”
在北斗衛星展區,記者遇到了我國大地測量與衛星導航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經南,他告訴記者,相對美國GPS,北斗系統能在保證全球精確度和可用性的同時,具有短信息通信功能,民生服務優勢突出。現在國內基于北斗技術開發的產品呈現爆炸式增長,他的團隊歷時一年多自主研發的“羲和行駛記錄與UBI保險終端”也問世了,能精確記錄行駛車輛的運動軌跡。
在展區,記者看到,成功研制生物工程角膜、埃博拉疫苗、滅活脊髓灰質炎疫苗、抗腫瘤新藥等成果,讓公眾對相關疾病不再恐懼;TD-LTE完整產業鏈基本形成、全面掌握特高壓輸變電技術、風能和光伏產能累計裝機容量均居世界第一,基于高新技術的產品,讓老百姓的生活更美好。
為創新創業者提供騰飛翅膀
“十二五”期間,國家從建立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構建更加高效的科研體系、優化科技創新資源配置、營造激勵創新的公平競爭環境、健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采取重要舉措,努力完善創新創業的政策法規環境。
“科學技術在今天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不僅讓人們的生活更便捷,也為我國創新創業者提供了騰飛的翅膀。”眾創空間“優客工場”創始人毛大慶向觀眾介紹其孵化的各種項目時說。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展區,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各類眾創空間已超過2300家,與現有2500多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加速器,正在形成完整的創業服務鏈條和良好的創新生態。
《科技創新》紀念郵票17日在北京首發,圖為其中一枚,圖案來自“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速度、質量、總水平不僅取決于經濟基礎、科學技術水平,還取決于社會環境、社會秩序等社會治理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萬眾創新”的目標,也意味著中國在推動創新發展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上要有根本性的改變。
為引導學生從書本走向生活,從課堂走向社會,親身體驗科技創新的魅力,3月22日,高新區蓮花街小學四一、四二中隊、隨行老師及家長志愿者來到鄭州威科姆公司開展校外社會實踐活動。
近年來,有不少人認為,科技創新是科學家或高端研究人員的工作范疇,和普通人無關,和高職學生無關,科技創新教育更不是高職教育的任務。
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和中央軍委領導下,全軍圍繞實現強軍目標,統一思想,抓緊工作,國防和軍隊改革實現歷史性突破,軍事斗爭準備取得重大進展,反腐敗斗爭形成壓倒性態勢,我軍建設呈現嶄新氣象。
“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這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創新重要性的論斷。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公開講話和報道中,“創新”一詞出現超過千次,這些論述,涵蓋了創新的方方面面,以及在理論、制度、實踐上如何創新。
為培養科技創新觀念,使隊員們從小就認識到科技創新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2016年11月24日下午,鄭州高新區南流小學六年級隊員在老師和部分家長的帶領下參觀了鄭州威科姆公司。
專家圍繞規劃(討論稿)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展開論述,認為規劃結構合理、內容充實,重點任務比較突出,發展目標切實可行,保障措施有力。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引領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將科技創新視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核心。
核心提示丨昨日上午,全省貫徹落實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精神電視電話會議在鄭州召開,會上,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謝伏瞻講話,省委副書記、省長陳潤兒主持會議。謝伏瞻說,我們要繼續做好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這一工作,不斷提升產業的綜合競爭能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科技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中國科學院第十八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5月30日同期召開。
我們要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謀劃,加強組織,優化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總體布局。
4月23日,省科技廳、省財政廳聯合出臺了《河南省科技惠民計劃管理辦法》,標志著我省科技惠民計劃正式啟動。優先支持生態治理與恢復、大氣污染控制、水資源節約利用、土壤污染治理、垃圾與污泥處理、綠色建材、飲用水安全保障等技術的集成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