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07日18:52 來源:華龍網-重慶日報
2012年起,市檢察院二分院轄區建立了橫跨三峽庫區9個區縣的跨區域環保檢察工作機制,集中審查起訴環保刑事案件。
2012年,該院環保刑事案件僅起訴73人;到了2015年,這一數字升至161人。
身處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的市檢察院二分院,正試圖以成體系的刑事司法組合拳,打一場生態涵養持久戰。
“三級信息網”編織致密環保法網
2014年4月15日,萬州區法院判決了一起濫伐林木案件,被告關某被判有期徒刑2年。這起案件無論是犯罪手段、過程,還是社會影響,都很平常。
而不平常的一幕卻蘊藏在一個看似簡單的細節之中。
該案被發現于2013年10月開縣巫山鎮水口村,從線索獲取到開縣檢察院檢務聯絡員上報,再到派駐臨江檢察室介入,然后到公安民警實地調查,最后到查獲90.76立方米涉案原木時,這堆原木不僅沒來得及被濫伐者轉移,甚至原木的茬口都是完全新鮮的。
在重慶,盜伐濫伐林木案均發生在山高林密、人跡稀少之處,因此打擊此類犯罪最大的難度在于發現難,而該案卻搶在濫伐者來不及轉移的情況下告破。
“這不是運氣好,而是得益于基層環保檢察的三級信息網。”該院相關負責人表示,最初他們對如何發現環保刑事案件是頗費思量的。
原來,早在2012年1月,市高法院、市檢察院、市公安局和市環保局就共同出臺《關于試點集中辦理環境保護案件的意見》,規定市檢察院二分院轄區萬州、梁平、忠縣等9個區縣的環保刑事案件集中審查起訴。
《意見》的初衷是更加集中地處理環保刑事案件,但統一辦案后,原本就隱蔽性較強的環保刑事案件,因地區跨度陡然加大,變得更加難以落實。
經過詳細調研,該院摒棄了以往層層設立機構組織的做法,而是采取一竿子插到底的方式,建立各區縣檢察院派駐鄉鎮檢察室、鄉鎮街道、村社干部為主體的三級信息網,將負責環保刑事司法的檢力直接沉淀到最基層。
與此同時,該院還采取在重點林區聘請檢務聯絡員,由其專職負責收集和上報破壞生態的刑事案件線索。
“所謂法網恢恢,我們就是在環保領域,織就了更密的網眼。”該負責人表示,沉淀于一線的信息網,使得破壞環境的犯罪,往往能在第一時間被發現。
探索細化環境公益訴訟
2014年8月13日,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建始磺廠坪礦業有限責任公司將產生的廢水、尾礦未經處理就排入廠區附近有溶洞漏斗發育的自然洼地,導致重慶巫山縣千丈巖水庫水質出現異常。2014年11月,重慶綠色志愿者聯合會將該公司告向重慶市萬州區法院,要求停止侵害并恢復原狀。
這是三峽庫區首例跨行政區域環境公益訴訟案,但該案侵權行為地與結果發生地分屬不同行政區域,且受害人較多,維權難度大。
盡管如此,該院仍及時與重慶綠色志愿者聯合會聯系溝通,了解其在訴訟過程中的困難并及時提供幫助,直接支持環境公益訴訟。
此后,辦案檢察官數次遠赴湖北事發地了解情況,深入當地環保、司法等部門調查取證,精心制作《支持公益訴訟意見書》、《出庭意見書》等,并在開庭審理過程中認真履行支持起訴人的職責。
因為是首例,沒有更多經驗可借鑒,就靠辦案檢察官一點點摸索。最終,經過艱苦努力,2016年1月14日,重慶市萬州區法院審理后作出判決,支持重慶綠色志愿者聯合會的訴訟主張,判令被告立即停止對重慶市巫山縣千丈巖水庫飲用水源的侵害,在國家級媒體上賠禮道歉,限期進行生態修復,逾期不履行修復義務或修復不合格,由被告承擔修復費用991000元。另外,訴訟中產生的鑒定費、律師費等合理費用共32萬余元也由被告承擔。
市檢察院二分院認為,在環保領域,與刑事打擊相比,支持環境公益訴訟難度更大但社會影響力更好,因此該院一直在探索細化環境公益訴訟。此案之后,該院正在總結相關經驗,將開展支持環境公益訴訟形成制度化措施。
經審查,洛陽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為促進中心符合相關法律關于環境公益訴訟原告主體資格的規定,屬于洛陽中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記者查詢了解到,本案則是首例由河南省內社會組織提起的環境公益訴訟案件,也是我國第一起涉及跨省固體廢棄物損害環境公益訴訟案件。
昨天,最高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副庭長王旭光來到河南,跟鄭州中院、洛陽中院等7個中院和中牟縣法院等4個基層法院的環資庭庭長、副庭長坐到一塊兒,聊起了這兩年為了“碧水藍天”咱環資庭都做了哪些工作。
據中國政府網消息,國務院日前印發《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環境保護部牽頭,教育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等參與) 我國正處于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階段,水污染防治任務繁重艱巨。
“她”,被人稱為母親、姐妹、女兒、妻子……,“她們”的身影活躍在社會各個領域。 【故事】由于孩子尚在哺乳期,經申請,85后大學生“村官”朱虹帶著4個月的寶寶和丈夫一同來京。
4月2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以高票贊成通過了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這是環保法實施25年來的首度大修,同時也首次對環境公益訴訟作出了規定。新的環保法明確鼓勵投保環境污染責任險、環保稅將取代排污費、第三方環評機構違法需承擔連帶責任等一系列新規。
環保國策入法固然必要,但國策的貫徹施行還得落實在具體制度中。“環保國策入法”的重要意義,必須要通過給社會更多法律賦權來實現。依2012年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第55條,“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從社會輿論看,生態文明建設應置于重中之重的位置,已經成為社會共識,然而,從政府治理方面來看,中央各部委之間、各級政府之間、各個部門之間還沒有達成政治共識。從現實看,這種政治共識是否達成,還取決于違法代價和環保標準的高低。
生態修復方案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因噪聲、光影及電磁輻射造成環境污染侵權需賠償;環保部門在執法中程序違法被判敗訴……6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召開新聞通氣會,發布10個環境資源刑事、民事、行政典型案例。
加大環保領域司法保護,預防扶貧領域職務犯罪,免費為80歲以上老人辦理遺囑公證……5月26日,省高級人民法院、省人民檢察院、省公安廳、省司法廳結合各自的職能,緊緊圍繞群眾所慮、所盼,向社會公布38項愛民實踐服務承諾。
其中,2013至2015年,全省法院受理案件數分別為63.5萬、81.3萬、106.6萬,同比分別增長13.8%、28%、31.2%,總量居全國第五。
3月29日,河南省高院的新聞發布會上,省高院新成立的環境資源審判庭首次亮相。徐哲說,水、空氣等環境介質往往跨行政區域流動,跨行政區劃的環境資源審判機構對于環境資源案件實行集中管轄,能有效克服地方保護主義。
“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布局的戰略高度,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維度,強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引領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記者12月10日從省政府辦公廳獲悉,我省日前出臺《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實施方案》,推動建立排污者付費、第三方治理的治污新機制,不斷提高我省污染治理水平。
環保部網站公布關于《環境保護法修正案(草案)》的主要意見:部分條款恐對環保工作不利 記者注意到,《環境保護法修正案(草案)》讓環保部比較“惱火”的是,環保部門的綜合宏觀職能被弱化了。
一個養豬場污染了幾個村的飲用水源,村民告狀9年無果。村民們說,第三豬場污染的不僅僅是五圖街道的幾個村莊,濰坊市的飲用水源也正遭受著污染。中華環保聯合會調查人員宋杰斌告訴《法制日報》記者,去年12月,他們曾到此進行調研,時間過去了3個月,豬場沒有進行任何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