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05日17:37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南昌5月5日專電(記者袁慧晶)記者日前探訪南昌西漢海昏侯墓工地獲悉,海昏侯劉賀墓主棺已進入后期清理階段,“劉賀”字樣私印、頭箱、部分玉件、敷面等表層文物已提取。專家表示,下一步將進行劉賀牙齒、腰飾、琉璃席等文物的清理工作。此外,劉賀牙齒已送檢做古DNA檢測,為揭示其與墓園其他成員關系提供依據。
記者在文保用房中看到,棺蓋與棺柩已經分離,棺蓋進行了保水處理,幾名考古工作者正趴在懸于棺柩上方的操作臺進行提取作業。“為了最大限度地排除外界干擾,所有參與清理的工作人員都事先提取了DNA,這樣即使有毛發、皮屑在操作過程中落下,也不會對分析劉賀的DNA數據造成影響。”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存信介紹。
據悉,考古工作者在提取完敷面后發現了劉賀的牙齒。李存信說,從數量上看,劉賀牙齒保存較完整,根據之前的考古經驗,有較大幾率在劉賀口中發現玉琀。記者了解到,玉琀作為含于死者口內的葬玉,各朝代形制不一。其中,漢代人多以蟬為琀,寓意亡人“蟬蛻”復生,靈魂得到延續。
“由于棺體受重壓變形,劉賀的上下齒緊密咬合在一起,牙齒上方還能辨認出小部分鼻骨痕跡。”李存信介紹,考古工作者正研究牙齒的“打開”方案,而劉賀牙齒的有關數據已送至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進行古DNA檢測;并提取了劉賀上肢、下肢遺骸的少量樣品標本,做體質人類學方面的檢測。
江西省文物考古所所長徐長青認為,之前墓園中的5號墓墓主身份一直存在兒子、小妾兩種爭議,如套箱提取的5號墓中也發現墓主遺骸,與劉賀的DNA進行比對,將能揭示二人的關系,對墓園整體埋葬形式的認識也將更清晰。
事實上,古人不僅口中含玉,在耳、鼻、眼等其他孔竅也會放玉。專家介紹,劉邦之后非常推崇用玉石保存尸體,漢代專門為保存尸體而做的葬玉包括玉衣、玉琀、九竅塞、握玉四種。
李存信表示,根據目前肉眼可見的情況,劉賀的頭部附近有大量對稱的玉片和玉飾件,在腰部下方位置發現管狀玉飾件,是否是用來填塞或遮蓋劉賀的眼、鼻、耳、肛等九個竅孔的,還有待專家學者的進一步發掘研究。
南昌西漢海昏侯墓園自2011年發掘以來,已出土1萬余件(套)珍貴文物,對研究中國漢代政治、經濟、文化具有重要意義。2016年1月中旬,海昏侯墓完成主棺吊運,進入實驗室考古階段。按照漢代人“事死如事生”的葬俗,內棺中的文物將是墓主人生前最珍貴和最喜愛的東西,其學術、歷史和藝術價值值得期待。
講座中楊軍提到,長沙馬王堆墓出土各類文物3000余件,而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數量是兩萬多件,而且還在繼續挖掘中。可誰也沒想到,10年后漢元帝即位,又封劉賀的兒子劉代宗為海昏侯。
自“五色炫曜——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在首都博物館開展以來,展覽門票的預約非常火爆,堪稱一票難求。盡管墓主身份已公布,但是在南昌西漢海昏侯墓中仍留下了不少未解之謎。
考古發現內槨室存有劉賀遺骸,腰部位置見一枚印有“劉賀”名字玉印。
(記者 趙穎彥) 相關資料:劉賀(前92年7月25日—前59年),漢武帝劉徹之孫,昌邑哀王劉髆之子,西漢第九位皇帝,也是西漢歷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神爵三年(前59年),劉賀去世,史稱漢廢帝。
3月2日,“五色炫曜——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在北京首都博物館開展,441組件從江西南昌漢代海昏侯墓中發掘的珍貴文物與觀眾見面。3月2日,觀眾在首都博物館舉辦的“五色炫曜——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上觀看展出的雁魚燈。
#探秘海昏侯墓#近日,南昌西漢海昏侯墓內棺考古進入后期清理階段。考古人員揭開覆蓋在墓主人劉賀面部的玉璧,發現了保存較完好的牙齒。考古人員還在劉賀腹部發現尚未消化的“香瓜子”,由此推斷劉賀或是夏季去世。
近日,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王仁湘通過復原、比對文物照片發現,奏牘副本上的“南海”實為“南藩”,復原后的“藩”字與馬王堆帛書上的“藩”字并無二致。
“家財萬貫”的江西南昌海昏侯墓主人身份今早最終揭曉,確認為西漢第一代海昏侯劉賀。今早9時,首博禮儀大堂內舉辦了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新聞發布會,江西省相關負責人介紹,經考古證實,墎墩山墓園主墓墓主人即為西漢第一代海昏侯劉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