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25日14:57 來源:中國網
房寧中國社科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
中國在發展,乃至在崛起,一個發展中國家,成為世界大國,乃至于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國家,一定是需要有世界的眼光,有國際的視野,一定要在比較研究當中,通過認識別人所走過的道路更多的受到教育和啟發。通過對亞洲的發展來思考一下中國的發展更有意義。
第一,工業化發展的策略問題,也就是對沖發展的問題。以往研究政治發展談論的都是性質論,具體到社會發展問題時,就是強調中國和其他國家不一樣。其實很多差異并不完全是由性質帶來的,有一些差異是階段性的,就是發展的階段。因此,中國之所以在30年里,在最大的人口范圍里初步實現了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的原因歸功于中國的方方面面。
成功的亞洲發展中國家,在發展中無一例外的采取開放社會權利,集中國家權力的發展策略。人民當家作主就是保障人民的權利,讓人民有自由。讓人民知道明天會發生什么,能夠讓人民為他們自己的生活去奮斗、追求。發揮人民煥發出來巨大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一個重要發現是亞洲的成功的發展中國家,包括韓國、日本、泰國、印尼、越南等都有一個基本的策略,向人民開放,擴大社會的自由,給人民權利,主要是經濟社會權利與保障。由此形成了一種整個社會的經濟預期,于此疊加開放的市場,擴大自由,允許自由流動,自由遷徙,放松監管。因此調動了整個社會的創造業的發展積極性。
另一個重要的發展發現是,亞洲的發展中國家并沒有像美國和英國在工業化時期在開放中選舉,他們發展的策略和作為社會發展機制相似。
多數國家在工業化時期都是采取雙向民主:一是保障權利,二是開放國家權力(就是競選),由此形成對沖機制。實際上亞洲的發展中國家的民主道路,首先開放一個權力,同時關閉另一個權力而形成對沖。據馬克思研究,在工業化時期不僅是生產力的再生產,也是生產關系的再生產,也是政治制度的再生產。在這個過程中,所謂的工業化帶來的社會的變遷,就是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產生了變化,或者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研究,生產力在生產關系領域,經濟基礎在上層建筑,社會大流動,身份大改變,財富大增加,關系大變化,這四大的連接是這四大變化。在四大變化當中,去實現了個人的發展,社會的發展,以及社會結構的重構。
社會結構的重構有兩種路徑,一種是經濟路徑。當一個社會在工業化大流動的時候,如果開放了經濟的管道,社會的管道,同時也開放了政治的管道。人們追求自己的利益,一種是個體化的,就是通過經濟的手段,通過自己的努力,通過創造,通過經營活動,生產活動,科研活動去獲得利益,改變身份;另一種是政治路徑。人作為天生的政治動物,也可以集體行動,通過不斷的政黨活動,選舉活動,政治斗爭去改變分配規則,政治是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各分配的總開關,解決政治問題同樣可以實現自由的目的。
所以人類社會在工業化過程中有兩種激勵機制——一個是生產性激勵,就是促進人們通過生產經營活動,通過個人的努力去實現社會,再實現個人的發展。還有一種是通過集體行為,政治行為,通過選舉,通過政黨,通過政治去實現,這是分配性的機制。也就是改變分配規則,重新洗牌。
亞洲發展中國家之所以成功,中國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是選擇了對沖機制,開放了權利通道,而關閉了權力通道,產生社會的生產性極力,避免分配性極力,所以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實現了經濟的發展。所以要自覺地意識到中國的體制究竟給中國的工業化會帶來什么,究竟會給人民帶來什么,應該吸取國際上的一些經驗和教訓。
第二,亞洲的民主轉型問題。條條大路通羅馬,大陸條條各不同。相似性更在于內部的機制,而差異性往往是具體的說法和做法。歐洲是在中產階級的推動下發生社會轉型的,但是在亞洲,工業化過程中產生的新興社會集團,以及社會集團之間的利益的整合、裂變導致了所謂的民主轉型。例如,在韓國推動民主轉型是新工人階級和財閥集團;在臺灣,支持社會轉型的是南方的草根——中小企業者和市民。
而對于新結構重塑,有三個變化:
第一個變化,社會結構由原來比較簡單的結構變成一個比較復雜的結構。而且結構各得其所,即結構的穩固;第二個變化,精英集團的整合,國家的權力永遠掌握在少數人手里;第三個變化,保守意識,保守意識與社會集團的整合和精英集團的整合是有關系的。民主轉型,是從意識形態的角度來說,最大的問題就是民粹主義。
總體而言,亞洲的發展經驗與人均GDP沒有太大關系,而與城市化率有很大關系——因為工業化帶來城市化,城市化率就標志著社會結構的變化。亞洲所有的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率超過65%的轉型比較平穩。所以65%城市化率是國家轉型的一個轉折點。
最后,發展的策略是可以主觀選擇的,而轉型也是個進程問題。在研究的亞洲國家中,最典型的是菲律賓和印度。這兩個國家有相似之處,都沒有經歷過革命,原有社會結構沒有發生改變,菲律賓還是家族制度,印度還是種性制度。其它的亞洲國家,或革命,或戰爭,或改革,都摧毀了原有的社會結構,出現了可能相對平等的參與。當實行對沖策略的時,社會的工業化進程開始,政治的結構基礎不一樣就導致了差別。
注:本文根據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雙周論壇”學術研討會(2016年第1期)——“亞洲政治發展,比較研究視野下的中國思索”發言整理
” 弗蘭科潘曾在9月初參加了在中國廈門舉辦的金磚國家峰會,并在大會上見到了習近平主席。弗蘭科潘高度贊揚了中國對環境可持續發展所做的承諾,并稱中國對環境的態度將在今后減緩氣候變化中起到關鍵作用。
國外政要、專家學者和媒體持續關注中共十九大,認為中共十九大為中國未來發展指明了目標和方向。澳大利亞珀斯美國亞洲中心主任戈登·弗萊克認為,中共十九大非常成功,它向世人證明中國政治非常穩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非常穩固。
者在采訪中注意到,外軍學員對中共十九大非常關注。因為在他們看來,這一盛會“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為了來參加中共十九大的報道,傳遞回第一手的信息,《信息報》高級記者理查森·詹森·保羅輾轉近60個小時才到達北京。
大力推進綠色發展,2016年單位GDP能耗、用水量比2012年下降17.9%、25.4%,主要污染物減排效果顯著,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粗放式發展模式有了重大改變。
核心觀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譚浩俊認為,改革開放是中國求真務實的正確選擇,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保障。近四十年來的改革開放,不僅帶來了經濟繁榮,更帶來了人民富裕,不僅豐富了物質生活,更豐富了精神生活,不僅讓中國人揚眉吐氣,更讓中國人挺直脊梁。
近期,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網絡產品和服務安全審查辦法(征求意見稿)》。網絡安全審查制度的出臺是中國建立完善網絡空間安全保障體系的關鍵步驟,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國家主席習近平19日在秘魯利馬出席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并發表《深化伙伴關系 增強發展動力》的主旨演講,向世界彰顯中國信心和戰略定力,對世界尤其是中國經濟的發展意義重大。推進高水平雙向開放,堅持互利共贏,打造全球命運共同體,不僅將為中國經濟增長注入強大動力,也將為世界經濟釋放出巨大需求。
從古至今,南海的航行始終是暢通無阻且安全自由的,從來沒聽說過任何受阻。但近些年來,“貌似公允”的南海域外大國——美國卻對南海的興趣日漸增濃:2008年,美國以“莫須有”的理由,挑起了“無暇”號事件,無端指責其航行自由受到中國“威脅”。每年在南海要通過4萬多艘各類船舶,除了偶遇海盜襲擾外,從來沒有聽說過任何美國船舶受到攔阻。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新常態”隨之成為帶有中國特色、具有世界影響的耀眼概念。外媒紛紛將焦點對準了中國發展的動力—— “隨著雄心勃勃的改革計劃出爐,中國即將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特點,它的基礎源于中國球迷的殷切期望。“中國正加速改革”,改革仍是中國經濟的關鍵詞,德國財經網的報道如此斷言。
在馬蘇德·薩塔爾·汗看來,兩會也體現了中國領導人治國理政的理念,包括加快改革步伐、落實依法治國、加強黨員自律、持續反腐戰役。2005年中泰建交30周年之際,李桂雄在中國中央電視臺的支持下,與央視合作投資,成立了泰國第一家中文電視臺——泰國中文電視臺。
綜合本報駐外記者報道:2015年新年到來之際,許多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海外華僑華人表示,中國的發展成就舉世矚目,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令海內外中華兒女倍感驕傲,海外華僑華人將全力支持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經濟發展是經濟、政治和社會文化等多種因素系統作用的結果,其中制度是促進經濟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中國具有與西方不同的文化,實行與西方不同的制度,走的是與西方不一樣的發展道路,這樣的“文明沖突”使得中國的發展必然引起西方一些國家的疑慮乃至“遏制”。
2013年,中國開局良好,經濟平穩向好發展,社會治安良好,廣大人民生活水平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鑒此,中國要加大外宣力度,用外國人聽得懂的語言,講述中國故事,使他們認識到中國的發展對他們來說是機遇,而不是挑戰。
“他們走了,帶走了數不清的戰利品和刺耳的嘈雜,留下了巨額利潤和無數垃圾——他們是中國客。韓國與中國地理位置鄰近,具有十足的現代感和優良的購物環境,因此,近幾年來成為許多中國人出境游的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