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02日14:47 來源:揚子晚報網
規劃《綱要》確定了“十三五”時期,江蘇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蘇南有條件的地方在探索基本實現現代化的路子上邁出堅實步伐,人民群眾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建設取得重大成果。那么,江蘇“十三五”規劃綱要將給江蘇人民在收入、就業、教育、醫療、養老、環境等帶來哪些具體福利呢?
收入 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2萬元左右
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提前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4.2萬元左右、年均增長7.5%左右。
扎實推進居民收入倍增計劃,切實轉變增收方式,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提高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讓人民群眾有更滿意、更可靠的收入。
努力提高居民工資性收入;重點提升居民經營性財產收入;持續增加農民收入。完善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機制,精準提低、合理調高、積極擴中,加快形成橄欖型收入分配格局。
實施脫貧致富奔小康工程,全面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全面實現貧困人口脫貧。到2020年,低收入人口人均年純收入達到6000元以上,確保全省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就業 城鎮新增就業500萬人
社會就業更加充分,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五年城鎮新增就業500萬人。
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副廳長告訴記者,“十三五”期間,我省在就業方面著力實現更加穩定更有質量的就業,大力促進就業創業,著力提升就業質量。實施全民創業工程,重點推進大學生、農民、城鎮失業人員、引進人才和留學回國人員創業“四大行動計劃”:遴選扶持2500個大學生優秀創業項目,引領大學生創業7.5萬人;扶持農村勞動力創業15萬人;扶持城鎮失業人員創業27.5萬人;資助1000名留學回國人員創新創業。深入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和創業引領“兩大計劃”。統籌重點群體就業,確保高校畢業生年末總體就業率穩定在90%以上。
開展貧困家庭子女、未升學初高中畢業生、農民工、失業人員和轉崗職工、退役軍人等免費接受職業培訓行動。“十三五”期間職業培訓3000萬人次。
交通 形成“2小時江蘇”快速交通圈
建設暢達高效的綜合交通網絡。優先發展軌道交通,重點建設蘇中、蘇北快速干線鐵路網和跨江通道,強化鐵路干線和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和城市軌道的有機銜接,實現快速鐵路網覆蓋80%左右縣級以上城市,形成“2小時江蘇”快速交通圈。
增強南京祿口機場樞紐機場能力,推進無錫碩放區域樞紐機場建設,完善其他機場功能,加快通用機場布局,發展空港經濟,增強與國際國內重要地區航空聯系。
社保 城鄉基本社會保險覆蓋率在98%以上
形成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城鄉基本社會保險覆蓋率在98%以上。
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推進社會保障全民覆蓋。加強信息化建設,提升參保人員異地轉移、異地就醫、異地退管等業務辦理水平,拓展社會保障卡應用,持卡率90%以上。
健全醫療保險穩定可持續籌資和報銷比例調整機制,探索制定職工退休人員醫保繳費參保政策,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改進個人賬戶,開展門診費用統籌,城鎮職工醫保,城鄉居民醫保政策范圍內住院醫療費用報銷比例分別穩定在80%、75%左右。全面實施企業年金制度。
推進社保服務提升工程:完善“15分鐘人社基本公共服務圈”,60%的地區實現社會保險“一窗式”經辦,建成社會保險服務標準化先行城市20個。
完善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健全保障性住房管理分配和準入退出機制,全面推進信息公開,住房保障管理服務網絡健全率達95%以上。積極推進不動產統一登記。
健康 2020年國民體質合格率達到93%以上
實現省域教育總體現代化,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60%。協調各類教育發展,發展優質普惠學前教育,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并舉辦園體制,擴大公辦園和普惠性民辦園覆蓋面,實現適齡幼兒就近入園。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合理調整義務教育學校布局,消除大班額現象。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提升公共衛生計生服務水平。“十三五”末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最低標準高于國家規定水平。加強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建設,構建現代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強化健康管理與促進,加快體育強省建設。2020年國民體質合格率達到93%以上。
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全面實施一對夫妻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加強出生人口性別比綜合治理。構建以增強家庭發展能力為重點的人口政策體系,系統提供生殖健康、婦幼保健、托幼養老等公共服務,完善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政策體系,幫扶失獨家庭等計劃生育困難家庭,進一步提高家庭福利。
強化居家養老基礎性地位,大力推進城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建設,培育發展居家養老服務組織,拓展虛擬養老院、托老所、老年助餐點、社區日間照料中心、老年活動中心等服務功能,推動老年人就近享受優質養老服務。建成更加完善養老服務體系,每千人老年人口養老床位數達到40張以上。
環境 PM2.5濃度年均下降20%
根據“十三五”發展目標,我省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的天數比例為72%,PM2.5濃度年均下降20%。
堅持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系統推進以大氣、水、土壤為重點的污染綜合治理,防范和化解環境風險。
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深入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全面落實國家大氣污染行動計劃和江蘇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健全大氣污染聯防聯控聯治體系,有效解決細顆粒物(PM2.5)超標等復合型大氣污染問題。全面推行“綠色工程”,加強城市揚塵污染控制。加強秸稈焚燒污染防控。強化大氣污染源監測監控,建立重污染天氣監測預警體系,完善應急響應體系。
全面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扎實展開新一輪太湖治理;加強長江支流和入江排污口治理與監管,削減入江污染物總量;加強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強洪澤湖、高郵湖、駱馬湖等大中型湖泊的保護與治理。嚴格控制地下水采用,積極防治地下水污染。
大力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到2020年,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達標率不低于89%。
旅游 構建“暢游江蘇”體系
充分發揮旅游產業綜合帶動作用,加快轉變旅游業發展方式,構建“暢游江蘇”體系。建設旅游強省和國際知名旅游目的地。促進旅游度假區、旅游景區、鄉村旅游集聚區和旅游重大項目提檔升級,新增5個以上國家級旅游度假區、5個以上國家5A級旅游景區。促進旅游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推動“旅游+互聯網”跨產業融合,發展智慧旅游。“十三五”期間,全省旅游業總收入年均增長13%左右。(記者 韓飛)
如果懂得逆治和從治的原則,就能正確治療而不必疑問;如果懂得疾病的標本關系,治療就可以萬無一失;如果不懂得疾病的標本關系,就是胡亂治療。
文化自信為道路自信提供扎根與發展的土壤,為理論自信提供與時俱進的思想文化資源,為制度自信注入創新創造的活力。
必須在黨內形成立明規則、破潛規則、弘揚正氣的大氣候,以正壓邪,讓潛規則在黨內和社會上失去土壤、失去通道、失去市場。
穩中求進是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一再強調的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是做好經濟工作和其他各項工作的方法論。對于穩中求進,有必要經常講、反復講,使之真正入腦入心,體現在黨和國家的一系列重要工作中。
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產生順應了當代中國社會發展、世界格局新變化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愿望和要求,具有歷史必然性。
治國理政方略或現代化建設中治國理政的特點和規律,從一定意義上說,是圍繞發展目標及其動力、平衡力、主導力來展開的。確立科學的目標愿景是進行戰略構建的基礎和前提,而動力、平衡力、主導力又從動能釋放、協調有序、資源力量統籌等方面保證目標愿景的順利實現。
使命意識是以完成使命為中心的意識,是治國理政的第一意識。中國共產黨的使命,在理想層面是最終實現共產主義、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目標層面是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法治是維護經濟社會秩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維護人民群眾利益的重要保障。地方政府是國家治理結構中的重要一環,地方政府的法治水平直接反映治理能力,體現政府績效。
實現我們黨的奮斗目標,既要遵循歷史發展規律,按照客觀規律辦事;同時又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走群眾路線。
全面從嚴治黨,必須注重政治上的要求,增強政治意識,嚴明政治紀律,時刻繃緊政治紀律這根弦,堅持黨的紀律不動搖,維護黨中央領導核心不含糊,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不走樣,始終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是不斷實現人民群眾的獲得感,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靈魂。
法治與德治兩手抓,狠抓規章制度的同時注重認為情懷,“剛柔并進”“軟硬兼施”,方是治國理政的“法寶”。
深入學習貫徹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不僅要學習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文本”,而且要面向它所直面和揭示的“問題”,把握貫穿其中的問題意識和問題導向。
在社會生產生活中存在一些市場亂象,一些企業制定不公平格式條款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篡改產品表示日期,違法銷售不合格或者不符合標準的產品。
全面從嚴治黨的新征程已經開始,只有時刻繃緊紀律之弦,講政治、講規矩,一心一意謀發展,全心全意為人民,一定能開創一個全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