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01日16:37 來源:江西網絡廣播電視臺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又到一年清明時,清明節,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對我們來說有著重大意義,清明掃墓、祭拜習俗不僅是延續自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而且一路傳承,更蘊含人們最質樸的鄉悉。那份鄉愁,恰似扯不斷的清明春雨絲線,牽引著游子們夢回家鄉去。
事實上,清明時節回鄉祭祀先祖只是外在儀式,更多縈繞心頭的是那動人的鄉愁。席慕蓉說,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在我們還是孩提時,家鄉那裊娜炊煙,一脈青山,鄉音鄉情是那樣的任性不經意,而在離別鄉土,孜孜以求追尋生活目標時,承載著生于斯長于斯的鄉愁又是那樣的真切如潮涌。于是,滿懷思鄉的惆悵,讓一路的歸途惦記著牽掛。總會期待鄉音忽然入耳,總會懷想家鄉吃食,總會記著兒時那物、那景,此刻,凝視的目光往往更多追逐家鄉清明傳統文化。
然而,時代變遷、社會發展,又讓鄉愁變成家鄉的“人情味”?!坝行蔚摹比纾豪戏坷暇袄嫌螒虺伤寄?,“無形的”如:老歌老情老節目在積淀。雖說邁向遠方的腳步不能踏回歷史一步,但清明節品味家鄉人情關懷,又是一番氣清景明。
有首歌唱道“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如今,城市的節奏越來越快,互聯網帶來的新的思維和模式,更讓人不覺間會有茫然。而能給自己一片寧靜的詩和遠方的田野,莫過于慢下腳步,尋回兒時的感覺。故鄉,那兒時的純真和嬉戲,那無關名利情仇的鄉里鄉親,就是我們清明時節寄懷鄉愁的豐饒情感和認知價值。
祭者,記也。在清明孝與感恩的傳統文化精髓里,與其說清明節是祭祀、緬懷長輩恩,是人的品質品行體現,道不如說,記憶中的可貴親情鄉音喚醒了故鄉異客的鄉愁。源于對故土真切的眷戀,懷想那血脈傳承的恩情,才有清明的幽香、故鄉味道。
清明,蘊藏著濃烈鄉土味,散發出親和鄉音,流露了真切鄉情,堪稱人世間最珍貴純潔的情愫。它是夢中久久縈繞的父母慈愛的臉,也是滾鐵環、踢毽子、跳房子、橡皮筋的兒時記憶。讓我們帶著童年懷想,伴著春風回家鄉,把對親人最醇厚的思念化為一滴眼灑在故鄉。
位于寶豐縣城西15里地的王堂村,是一個只有560人、980畝土地名不經傳的平原小村。
“三識別”能為判斷傳統社區旅游模式的優與劣、“能否留住鄉愁”提供“標識”,能最大限度地保留社區“基因”,有利于自下而上的社區治理觀、發展觀的培育和踐行,有助于逐步實現傳統社區的再生和復興。
3日下午,“在京豫籍專家學者、優秀學生代表座談會”在北京河南大廈舉行。
所謂鄉愁,本質上是離鄉游子對鄉土與青春的回望與關懷,而非農村和農民現狀的自拍。
2月27日下午,大象融媒七里河畔名家公開課如約在鄭州市圖書館上演,于建嶸、焦波等5位大家聯袂登陸鄭州,拉開大象融媒全媒體聚焦鄉村鄉土鄉情鄉愁的大幕。
德寶·方頂杯“鏡頭里的鄉愁”攝影大賽介紹。
公元1205年,南宋寧宗開禧元年,剛剛起帥浙東的辛棄疾任鎮江知府。被迫歸隱田園,并不意味著辛棄疾總是心緒難平,更不意味著鄉村就不能承載一個人的美麗人生。不只如此,即便有些地方勉強劃出一些歷史文化名村、名鎮,很多時候,也徒有其名,很難承載當代人的鄉愁。
” 從那時開始,張又新廢寢忘食地苦尋鼓嶺老郵局信封。張又新克服了重重困難,在不到3年的時間里收集了31個從鼓嶺進出的信封和明信片。讓張又新感到得意的是,他識別出了1910年由鼓嶺寄往美國紐約封的贗品。
羊年春節,紀錄片《記住鄉愁》的熱播及《一位博士生的返鄉日記》在網絡的走紅,引發了大家對“鄉愁”的熱議。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南安市梅山鎮蓉中村黨委書記李振生認為,“要通過有序推進城鎮化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讓農村更像農村。
吉炳偉,全國人大代表,開封市委書記。
對鄉愁要有一個恰當的理解,就必須放在中國文化的家國情懷中來看,中國文化中家、鄉、國三者是一體相通的。片子里面講中國農耕文化,很強調它是一種“耕讀文化”,至少一千多年以來“耕讀傳家”是我們村落文化里面共有的傳統。
中央電視臺2月27日在北京召開百集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第一季)研討會,中宣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文物局等部委相關負責人,有關部門的思想評論家和文藝評論家,新聞媒體代表出席了研討會。
在城鎮化的背景下,如何放置每個人的鄉愁?對此,民革河南省委建議,在“十三五”及今后一個時期,在城鎮化加快推進、村莊數量急劇減少的背景下,要加大對村莊所承載的鄉村風貌、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保護力度。
常言道“富貴如煙一指間”,30年后站在“玉米樓”最高層冷眼相看這個城市的我,已然是集團老總了。十幾年來,生猛海鮮、各色珍饈都曾在我的胃中停留,在一次次的嘔吐后,我明白一個道理:胃其實是有鄉愁的,只不過經常被忽略。
(日本)、達爾善/ Darshana Prasad(斯里蘭卡)、黎青松/ Le Thanh Tung(俄羅斯-越南)、瑪麗安娜/ Marianna Ignataki(希臘)、莫子偉/ Jeffrey Morabito(美國)、尤蘭達/ Yolanda vom Hagen(德國)、馬騰飛/ Martin Derbyshire(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