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2月04日16:46 來源:新華網
日前,廣東省政府印發了《關于貫徹落實的實施辦法》,規定并軌改革后,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將告別“免繳費”時代,每月將繳納本人繳費工資基數的8%的養老保險費用。
《法制晚報》記者統計發現,截至目前,全國已有27個省區市落實了養老金并軌改革。在過渡性養老金發放問題上,多個地方的細化方案均提出設立10年過渡期,確保“中人”的待遇不降低。
已有27省份
公布地方實施方案
2015年初,國務院印發《關于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要按照本決定制定具體的實施意見和辦法,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備案后實施”。
各省份都在加快推進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進程,去年年底更是有多地密集公布養老金并軌實施意見和辦法。
2015年10月27日,人社部新聞發言人李忠在該年第三季度新聞發布會上透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穩步推進,全國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方案的備案工作已完成。
2016年1月13日,廣東省政府召開全省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啟動實施動員會議,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并軌”正式落地。根據廣東省政府印發的《關于貫徹落實的實施辦法》規定,改革的范圍包括機關及參公管理單位,行政類、公益一類二類事業單位及其編制內的工作人員參加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
法晚記者統計發現,目前,已經有北京、云南、甘肅、陜西、湖南、湖北、天津、黑龍江、四川等27個省份公布了相關實施方案。
各地的方案基本都遵照國務院的改革辦法,對政策出臺前后不同時期退休的3類人實行區別對待,同時設置“過渡期”。個人繳費和單位繳費的比例也都按照8%和20%執行。
19地為“中人”設10年過渡期
養老金并軌方案在地方落地,待遇是否會下降則成了“中人”關心的重點。
法晚記者查閱各地發布的相關文件發現,各地均明確,對“中人”實行過渡性措施,保持待遇水平不降低。實行“老人老辦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過渡”的辦法。
對改革前已退休的“老人”,保持現有待遇并參加今后的待遇調整。對改革后參加工作的“新人”,退休后其基本養老金按新的制度計發,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兩部分構成。
對改革前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中人”,則在按新制度計發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的基礎上,再依據視同繳費年限長短發給過渡性養老金,保持待遇水平不降低。
在以上提到的27個省份中,有19個省份明確了過渡期時間,這19個省份分別是廣東、北京、云南、甘肅、陜西、天津、黑龍江、山東、福建、吉林、遼寧、江西、廣西、寧夏、河南、內蒙古、重慶、安徽、浙江等地,均在意見中提出,對于2014年10月1日前參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中人”設立10年過渡期,過渡期內實行新老待遇計發辦法,過渡期結束后退休的人員執行新辦法。
改革背景
由于我國事業單位養老金比企業養老金高出3倍左右,很多人提出將雙軌制并軌的建議。2012年3月,這一建議在全國“兩會”上引起代表委員們的關注和熱議,對當前的養老體制進行改革、取消養老金“雙軌制”的呼聲日漸高漲。指對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實行和企業職工一樣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其目的在轉機制并非降待遇。
2014年12月,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方案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審議通過。
隨著機關事業單位全面完成基本工資標準的調整,養老金“并軌”也正式進入實質性啟動階段。
由于此次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與完善工資制度同步推進,部分參加工作晚、職務較低的人員,增加的工資不足以完全彌補養老保險個人繳費,出現“增不抵繳”的現象。對此,官方采取了措施,確保所有人繳納養老保險后當期工資都有增加。
中央層面
統一提工資以降低改革難度
養老金“并軌”后,近4000萬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將告別“免繳費”時代。機關事業單位人員每個月到底要交多少養老保險費用呢?各地對于個人繳費工資基數的規定存在差異,繳費水平也存在差異。
云南、浙江、湖南、北京、遼寧、黑龍江、天津、山西等地均明確,機關單位個人繳費工資基數包括:本人上年度工資收入中的基本工資、國家統一的津貼補貼、規范后的津貼補貼、年終一次性獎金。
而上海、陜西、遼寧的個人繳費基數按本人上年度月平均收入來確定。
另外,為了降低養老金“并軌”難度,中央確定,從2014年10月1日起,全國機關事業單位在職工作人員基本工資標準月人均將提高1200元左右(平均數據,具體到個人會有所不同),其中: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個人繳費600元左右(繳納個人賬戶養老金400元左右,個人繳納職業年金200元左右),從津補貼或績效工資中納入300元左右,實際凈增資300元左右。
專家解讀 “并軌”讓養老金制度更加公平
中國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靈在接受法晚記者采訪時說,在改革以前,機關事業單位部分人員在職期間不繳費,退休之后養老金由單位發放。如果單位退休的人越來越多,在職的人越來越少,那么用于發放養老金的經費壓力就會比較大。
由單位保障就存在著一定的風險,因為有些單位經費比較充裕,但也有些單位尤其是事業單位,經費準備不是那么充足,就會影響養老金發放。可以說,此次改革的關鍵就在于是由單位承擔風險,還是社會來共同承擔風險;改革的目的就是使這個養老金的發放更具可持續性。
“因為涉及利益的調整,養老金‘并軌’改革是比較復雜的。有些單位在改革后,個人養老金待遇有所提高,那么這部分人的繳費積極性就比較高。”褚福靈表示,對于在職職工人數較少的單位,改制時還需要做一些基金方面的測算。
從繳費角度來講,養老金繳納制度實現多繳多得、更加公平,是最大的一個進步。繳納養老金是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權益,也是他們應有的待遇。只有繳費才有領取的資格。改革后實現風險共擔。不繳費,可能就會導致養老金發不下來。
另外,對于社會上有些聲音反映公務員工資上漲,加薪卻不抵繳的現象,褚福靈表示,不能將工資上漲完全等同于落實養老金并軌的舉措,“工資上漲是消費水平等因素決定的,不能和養老金掛鉤。”褚福靈說。
在王甦看來,退休后收入偏低,擁有房產,但希望提升生活質量的老人,就是以房養老反向抵押的剛需群體。” 王甦坦言,目前在廣州已經辦理以房養老反向抵押的老人幾乎都是孤寡老人,而有子女的家庭,參加這種產品的是鳳毛麟角。
9月8日,中國證監會公布了首批公募FOF基金名單,建信基金、泰達宏利基金、嘉實基金、華夏基金、南方基金、海富通基金等6家基金公司旗下公募FOF(基金中基金)獲批。
上市公司半年報顯示,繼正海磁材和九陽股份之后,首商股份的前十大流通股股東中又現養老金身影。
上市公司半年報顯示,繼正海磁材和九陽股份之后,首商股份的前十大流通股股東中又現養老金身影。除了進入二級市場,養老金投資思路以穩為主,在債券、網下新股配售、定增及可轉債配售方面持續發力。
市場高度關注的養老金投資A股終于有了最為明確的消息,8月19日九陽股份半年報顯示,基本養老保險基金進入前十大流通股東。值得注意的是,這A股歷史上,加上稍早的正海磁材,基本養老金首次現身上市公司十大股東名單。
上周末,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八零二組合首現正海磁材、九陽股份兩只中小創股被市場熱議,有投資者認為,由于關注度的暴漲,不排除周一兩只個股沖高的可能。
券商中國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悉,“全市場目前1700億左右的養老金到賬規模,社保基金理事會自行管理約600億規模,委托給管理機構的有1100億。其中,股票類資產配置規模為150億左右。”
孤立地解讀“事業單位人員違紀將影響養老金”并沒有太大的意義,只有將之置于事業單位獨特的職務職級系統中,才能充分梳理清楚其前因后果及權責關系;也只有將之還原到全社會共同打造立體防腐屏障的大背景下,方可真切意識到它的必要性和公共價值。
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迎20年來最大改變——個人賬戶2016年記賬利率從往年平均2%-3%的水平統一大幅提升到了8.31%,高于當前市場上絕大多數的理財產品。
近期,上海、內蒙古宣布提高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記者梳理發現,今年以來至少已有8個省份提高了這一標準。其中,多個省份明確提出,有條件地區可在全省統一調整的基礎上自行提高基礎養老金。
隨著全球老齡化趨勢發展,三支柱模式成為各國養老金體系改革的共同趨勢:第一支柱政府兜底的公共養老金;第二支柱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第三支柱個人稅延養老金,自愿參加。
記者日前獲悉,地方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委托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投資運營的工作逐步推進,中部某省有望調500億元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委托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投資運營,在目前7個省區市的基礎上,此舉將使養老金委托投資合同總金額增至4000億元以上。
養老金已悄然進入股市。在4月25日舉行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新聞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盧愛紅介紹,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投資運營工作正有序推進。
昨日,人社部舉辦一季度新聞發布會。新聞發言人盧愛紅表示,今年的退休人員養老金調整平均水平為5.5%,但具體到每一位退休人員身上,實際調整水平會有差異。
幫主(id:banglicai)梳理公開材料發現,對于城鎮職工養老金而言,部分省市當期收不抵支的情況是存在的。除了強化社保基金的保值儲值功能外,逐步強化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和商業保險的“三支柱”養老體系,也被認為是改革的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