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24日13:21 來源:綜合
上周末,兒子足球俱樂部的小隊友們相約去三圣鄉耍。照理說,這幫孩子年齡相仿,都是八九歲的小男生,正是精力旺盛的時候,走到哪里都應該是又吵又鬧打打鬧 鬧;又因為有共同的愛好,每個星期都雷打不動地在一起訓練兩次,熟悉得不能再熟悉,最孬也可以聊聊戰術,說說梅西什么的。
但現實情況和我的想象完全相反!每次聚會,熱熱鬧鬧像小娃娃的都是我們這些家長,而孩子們——一吃完飯就聚到一堆,腦殼埋起、鴉雀無聲、專心致志地耍自己手上的iPad或手機。如果手上沒有智能產品的,就眼巴巴地站在其中一個小伙伴的身后,守著別個耍。
老實說,有幾次我都有點鬼起火地想吼我兒子兩句。一方面,小孩子看多了電子屏幕對眼睛不好;另一方面,來都來了,守到一個茶鋪不出去呼吸一下新鮮空氣簡直說不過去。
真 的不曉得現在的電子產品對小孩的吸引力是有好大?!反正沒有WiFi的小朋友家,兒子已經不愿意去了。他們最愛玩的游戲我也不懂,叫“Minecraft PE”,還是花了40多塊錢在App store買的,兒子偶爾向我炫耀,也是什么挖到礦、打贏了隔壁×××……趣味在哪里啊?居然這游戲就從小學生風靡到成年人,從城市流行到鄉村。兒子的同 班同學、小區小伙伴、足球隊小隊友甚至回了老家碰到的臨時玩伴,幾乎所有的小朋友也都是打這個。不僅如此,還要湊在一起看網上的游戲視頻,學升級攻略,勁 頭比干什么都足!
也就是說,我如今要喊兒子出門也可以,但必須保證有兩樣東西:手機+WiFi。至于和哪些小朋友耍?去哪兒耍?耍啥子?耍幾天?統統都不重要了,反正你只要有個iPad,上面隨便有個什么游戲,就能讓全部的小男生團結到你面前。(李嘉茗)
就算聚在一起 也是捧個手機各耍各的
現在的小朋友真是“宅”,可以24小時不下樓,做完作業不是捧著手機打游戲,就是在網上看各種動畫片或外國電影,總之“不要讓我下樓就好”。
我 女兒,12歲。國慶七天,哪兒都沒去。我想著七大七天,怎么也要出去透個氣啊,不然咋個長身體嘛。多問了幾次,結果女兒直接白我一眼:“是你自己想出去耍 吧。”我愣了一下,默默地表示我其實真的還是有點想出去耍,但女兒不去,我也不好意思單飛。于是我盼了整整一年的七天,就在每天幾乎一成不變的睡懶覺、打 游戲、看小說、看一些呵呵呵的綜藝節目以及弄一些簡單的食物中度過。
放完假問班上其他家長,結果出乎我的意料,很多人都說哪兒都沒去,“本來想來個近郊游,結果×××(家里孩子的名字)哪兒都不想去,你勞神費力好不容易想出一個地方,結果他滿臉不高興,好像我們綁架了他一樣”。看來,天下的孩子都是一樣的啊。
女兒剛上一年級的時候,為了給她找玩伴,想到同班同學年齡相仿話題又多,我們住得近又談得來的幾家就組成了一個小聯盟。那時候剛上小學,作業少,下午五六點鐘就做完了。所以晚飯前大家就在社 交軟件上約好,“7點半,在×××地方體育鍛煉哈”,吃完飯,碗一洗,大家就都帶著娃兒來了。大人擺龍門陣,小朋友在壩子上瘋跑,各得其所。至于周末或小 長假時的近郊游就更不在話下,隨便在成都周邊找個古鎮,開起車就走。爬個山,住一晚,娃兒們耍得頭發根根都是濕的,大人們喝酒聊天打麻將,玩得也相當盡 興。
可是自從進入四年級,小朋友們開始分男女界限,男孩女孩再也耍不到一起了。漸漸的,我們這個聯盟變成了女孩之家。
雖 然都是女孩子,但她們居然也耍不到一起!其實也可能不是耍不到一起,而是她們根本就不想一起耍。每次好不容易錯開課外班時間把她們聚在一起,卻發現她們卻 各自捧著個手機或iPad,頭也不抬,各耍各的,很少交流!根本不像我們小時候那樣只要和小伙伴聚在一起,就各種瘋各種嘰嘰喳喳。
既然和小伙伴在一起也是耍手機,那就安安心心呆在家吧。可老呆在家里也不行啊,還得出門去動一動鍛煉鍛煉嘛。于是就利誘一下,說:“快點做(作業)!做完就到樓下隨便耍,遛狗逛超市都行。”可是,人家根本不為所動,橫豎只有一句話:“我不想下樓。要去你們自己去。”
可是不下樓那多出來的時間怎么打發?打游戲噻。現在的小娃兒,對電子產品絕對無師自通啊,你稍不注意,就在你手機里下了好幾個游戲,打得眼珠都快粘到屏幕上了,無論你怎么喊怎么吼,完全聽不見,只會機械性地回答你:“好”“馬上”“兩分鐘”。
前兩天好朋友在社 交軟件上訴苦說:娃兒才放假兩天我就想離家出走了!天天捧著個iPad打游戲,你早上起來看到她在打游戲,下班回來看到她還在打游戲,煩死個人!我嘿嘿一 笑,很有經驗地支了個招:趕快給她報幾個班,不為學東西,只為把她逼出家門,不然天天看到她打游戲,她沒瘋你瘋了。
孩子自述
我們為何愿當低頭族
■吳怡逍 14歲,原成都實驗外國語學校雙語班學生,去年作為成都選出的8名小記者之一赴俄羅斯伏爾加格勒參觀訪問,現留學加拿大
現在,沉迷于手機的人多如牛毛,大人也不例外,但大家最擔心的還是我們這些學生,生怕我們沉迷于電子游戲影響學習,所以一看到我們看手機玩iPad,就覺得:嗯,肯定又是在打游戲嘛!
其實我身邊大部分同學玩手機都不是為了打游戲,而是上社交軟件,發微博,走到哪兒都得拍照發空間和朋友圈。現在的孩子很多都是宅男宅女,就算在家也不能閑著,肯定要時時刷空間負責點贊評論,看別人秀生活,所以不耍手機怎么行!
以 前通訊不發達,玩伴們大多住得近,一個村,一條街,上學也是一起,又沒其他玩的,當然天天聊天玩耍了。而現在,我們的朋友大多分散在各個地方,又不可能天 天跑別人家里,自然就用手機網絡聊天了。網絡聊天優勢多多。首先吧,可以配合各種表情包,讓聊天更加生動有趣;其次,網絡聊天不會特別尷尬,找不到話題了 直接發個表情包結束,簡單又禮貌;最重要的是,社交軟件聊天有一堆功能,群聊、匿名聊天、發紅包、視頻對講、變聲對講……不用都可惜了。所以,很多人覺得 玩手機代表著年輕人感情淡漠什么的,但實際上,玩手機也是在聊天啊,只是表現形式不同罷了,而且能時時刻刻和朋友交談,使大家的關系更親密了。
除 了玩和聊天,用手機學習的也不在少數。“猿題庫”就是最經典的一個,每到大考前同學們在上面刷題都刷瘋了。這個軟件刷完題還會統計正確率,并自動歸納錯題 本,還有“錯題鎖屏”,隨時可以復習。手機上還能下各種背單詞、聽英語軟件、詞典,喜歡歷史的可以下懶人聽書邊走邊聽講座……
其實也不是只有中國孩子迷戀電子產品,其他國家的也一樣。我在俄羅斯做交換生時,同齡學生也是每天回家就玩手機,用skype和朋友聊天。加拿大更是,因為這邊老師大都不管,有的同學上課都在自拍。只要是網絡普及的地方,沒有不被“毒害”的。
很 多家長覺得現在的孩子見面都不一起玩了,就各看各的手機,擔心得很。那是因為隨著科技的進步,孩子們已經漸漸脫離了以前的捉迷藏啊、猜猜我是誰之類的低級 游戲,既然用一個小小的手機就可以干無數比那些游戲有趣的事情,當然就都玩手機了。說到底,這也是科技進步的必然代價。
專家建議
孩子喜歡耍手機 是家長沒想出更有趣的事
■蔣佩蓉 前兒童禮儀專家,教育專家,麻省理工學院中國總面試官
家 長們捫心自問一下:除了檢查作業、做家務,我們每天陪孩子玩的時間有多少?他們認為我們好玩嗎?電腦游戲為什么能這么輕易地吸引孩子?就是因為電腦游戲可 以輕易獲勝,能夠給他們帶來快樂的感受,這是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很難獲得的勝利感。所以如果不想讓孩子一天到晚打游戲,家長就必須調動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和趣 味性。
這兒,我想跟大家分享我家寒假的幾個主題詞:
宴會賓朋
寒 假節日很多,非常適合培養孩子們好客的品行。假期開始前,我家通常有一個家庭會議,討論我們想邀請的客人,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的朋友都可以。我們每星期都 會舉辦1~2次這樣的聚餐,孩子與我們一起計劃菜單、采購、做飯、招待客人。孩子不僅因為嘗試新食譜而興奮,也因為遇到有趣的人分享有趣的故事而高興。
窖藏與在路上
寒假真是最適合“窖藏”的季節!
每個城市都是一個個文化寶庫。大至博物館,小至許多充滿了歷史風味、民俗風情的寬街窄巷,都等著我們去挖掘。我很喜歡帶孩子參觀博物館。博物館真是一個偉大的地方,無論你喜歡的是科學、藝術還是歷史,你都能在博物館里找到寶藏。
寒 假更是“出逃”的好時期。我們常一家人一起研究去哪里玩、要吃哪些特產、哪些著名地點非去不可。我們閱讀當地的歷史,通過與當地居民或酒店服務生深入了解 這個地方。這個冬天,我們正計劃菲律賓之旅,每個孩子負責一天的活動。我們負責給他們固定的活動經費,他們負責將我們大家一天的快樂最大化。
最后,別忘記閱讀那些因為功課繁忙而無法閱讀的好書。在家中,一家人穿著睡衣,一起閱讀最喜歡的書,然后在晚餐時分享彼此的見解。
最后,超市的店員為這些孩子拿的糖果買了單。據網友了解,來店內的隔壁小區的鄰居帶來的小孩,且店家不希望接受采訪。
直到月底還信用卡賬單時,王先生才發現有一筆8000余元的消費,反復詢問才知不滿14歲的兒子私自刷卡購買一部蘋果手機和配套設備。據此,手機不是學生學習用品,與學生年齡、智力均不相適應,營業員出售手機未獲其父母追認,應視為無效,家長有權要求退貨。
據此,手機不是學生學習用品,與學生年齡、智力均不相適應,營業員出售手機未獲其父母追認,應視為無效,家長有權要求退貨。
近日,兩個孩子在某小區門口大哭,幸虧有人報警得到蜀黍援助。原來,4歲男孩的親母和6歲女孩的奶奶當天在棋牌室打麻將,兩娃走失兩個小時渾然不知,直到蜀黍電話通知時,正在麻將桌上酣戰的兩人才恍然大悟
小孩在地鐵車廂吃零食,撒了鄰座乘客一身,引發口角,家長不加制止反對勸阻老人大打出手。10月9日,黃金口派出所民警到4號線鐘家村站調取到視頻,通過反復觀看,鎖定了打人者。
郭宏是高一12班的學生,是一名典型的留守兒童,父母長期在外地打工,一直以來都是爺爺奶奶在照顧他,通過這次“感恩心、文明行”活動,郭宏感覺非常對不起他們,特別是快中考的時候。
其中不少讓孩子站在踏板上,有的孩子個頭高,很容易擋住家長的視線。記者在幼兒園邊上站了10分鐘,總共從記者身邊經過26位帶小孩家長,其中有14位是把孩子放在后座,12位把孩子放在電動車踏板上。
近日,微博大V@阿駘爆料,說他兒子的學校收了他100元錢,給了個攝像頭登錄密碼,然后他用手機下個軟件,就可以登錄他兒子班的監控攝像頭,可以隨時看到教室每一秒鐘的畫面。
一場“親子泡泡跑,歡樂迎國慶”主題親子活動在河北廊坊安次區壹佰公園舉行,小朋友和家長在充滿彩色泡泡的跑道上快樂奔跑,放松身心。
為了改善這種情況,該幼兒園在此次開學后便想了個奇招,提前請接娃的家長進園參加健步走等健身活動,緩解交通擁堵。下午4時許,雖然幼兒園內的孩子還沒放學,但大門外已有不少接孩子的家長趕來。據該幼兒園一位負責人稱,他們園內有兩千多名學生,每天接孩子的家長就有三四千人。
近日,浙江一所小學叫停家庭作業家長簽字,引起廣泛關注。不少人認為,本該由老師承擔的批改作業責任卻轉嫁給了家長,是老師的“缺位”和家長的“越位”。
鄭州一幼兒園每當放學時,家長簇擁校門口,交通壓力相當大。幼兒園想出奇招,讓家長進園內健步走。家長們表示,這樣不僅鍛煉身體,也緩解了交通壓力。
近日,浙江金華人的朋友圈中都被這樣一條消息給刷屏了:金東區實驗小學不再讓家長為孩子作業簽字。某門戶網站就此新聞展開調查,92%的網友對“不再讓家長為孩子作業簽字”表示支持,看來該校這個決定稱得上是“喜大普奔”。
近年來,伴隨著中小學減負工作推進,不少地區的小學放學時間都提前到了三點半左右。然而,孩子放學早、家長下班晚,這樣的尷尬時差讓不少家長犯了難——請假不現實、放托管機構顧慮多,“三點半難題”究竟該如何破解?
9月2日上午,象山區長虹西路常家新村一個5歲小孩獨自在家玩耍時不慎掉落,腦袋被卡在防盜窗內,身體則穿過鐵窗懸在半空,情況十分危急,幸被民警和消防官兵解救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