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04日13:48 來源:參考消息網
港媒稱,野村綜合研究所和英國研究員統計推測,10至20年后日本約一半人的工作會由人工智能(AI)或機器人取代。這有望填補人口減少導致的勞動力缺口,但過度取代有可能嚴重破壞可選職業的多樣性。
野村綜研和兩名牛津大學研究員合作,對日本601種職業(勞動人口約達4280萬)展開調查,對每人業務的66%可被取代的職業進行了統計,結果發現49%研究對象所從事的工作很可能被機械人等取代。
根據推測,被取代可能性較高的職業包括普通文員、的士司機、收銀員、保安、大廈清潔工、酒店客房服務員等。研究稱這些職業傾向“不需要特殊知識和技能”等。
另一方面,被取代可能性較低的職業中比較搶眼的除了外科、內科醫生外,還有小學及大學教員、人類學及社會學等領域的研究者。推測結果顯示,旅游巴士導游、美發師等需要與人溝通的職業不可能被取代。
人工智能(圖片來源于網絡)
由于迎來事件催化,10月中旬以來整體陷入調整的人工智能板塊再拾升勢,不少相關概念股表現強勁,老牌龍頭股科大訊飛盤中一度漲近9%,收盤報6.93%,泰禾光電、中科信息、漢王科技等也漲逾3%。
行政工作千差萬別,既有高智力、高情感涉及的類型,又有低智力、低情感涉及的類型,前者更難被替代,而后者則更容易被替代。
國務院近日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人工智能”這個被李克強總理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帶火的“熱詞”,有了國家規劃。
好的生活,總要仰仗情感,缺了溫度,生命總無法平衡。調教孩子,比調教小冰,微妙復雜多了。
人工智能給人類帶來的“沖擊力”不言而喻,同時它也給人類提出了一個新問題:在人工智能時代,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教育?它會對教育帶來哪些影響?
面對人類棋手注定完敗于人工智能的結局,人類要做好的準備是全面迎接而非拒絕人工智能,努力去掌控而非臣服于人工智能。
廣西有一件命案15年沒破,人工智能卻幫警察抓住了嫌疑人。盡管不方便詳細透露案情,但王海波仍然向《科技日報》介紹了機器福爾摩斯近期破獲廣西一起15年懸疑命案的大致套路。
受到多重利好催化的人工智能板塊,近期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據日媒報道,美國IT巨頭微軟公司本月24日宣布,已中止通過在網上與一般人對話進行學習的人工智能機器人(AI)的實驗。據悉,該機器人被教會了一些不合適的對答,說出過“希特勒沒有錯”等不妥言論。
在日本一個文學獎評比中,由人工智能(AI)創作的小說雖然沒有摘得最終獎項,但有作品入圍初審。名古屋大學教授佐藤理史介紹,在此次評選人工智能創作的小說時,“把不出現奇怪的日語放在第一位,暫時不考慮是否生動有趣”。
迄今為止,韓國已經投資了兩項引人矚目的人工智能計劃——Exobrain(旨在與IBM的沃森計算機競爭)和“深度觀點”(一項計算機視覺項目)。
人工智能程序“阿爾法狗”(“阿爾法圍棋”)在五番棋對決的前兩場比賽中擊敗頂尖圍棋手李世石后名聲大噪,它的開發者德米什·哈薩比斯也開始走進大眾視線。
如今這個時代,這個連引力波都被證明了的時代,無限接近于人類智慧甚至超越人類智慧的人工智能憑什么不可能誕生?當那一天來臨的時候,人類面對的將是永生還是毀滅?
大概很少有一項技術,能像人工智能一樣,在影視作品里被人類暢想、演繹、贊美或者憎恨過那么多次。
好萊塢科幻電影《終結者》中,人類研制的高級計算機控制系統“天網”失控,機器人擁有自我意志后,開始屠殺人類。當地時間1日,在德國大眾汽車公司的一家工廠,機器人“出手”殺死了一名工作人員,有關人工智能的安全問題再次引發熱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