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4日08:15 來源:華商報
清代鋼軌
華商報訊“1902漢陽鐵廠造”“M·C-1906-A·T……”近日,有網友在一座大橋上發現仍在服役的數根鋼軌竟然是清代制造的,驚訝地贊嘆這些上百歲的鋼軌“太堅強了!”
鋼軌現特殊編號 竟是漢陽鐵廠制造
據悉,發現鋼軌的地方位于略陽縣城南邊跨越嘉陵江的略鋼鐵路專用線,平時行車較少,常有人去鐵路橋上散步觀光。
近日,有細心網友發現,在大橋的輔軌中有數根鋼軌上鑄有凸起的數字和字母:“M.C。-1906-A.T。”“COCKERLL-1908- AT”“KTPE-RSW1909”“OUGREE-1906AT”“NORD-EST-04-AF-B”等字樣。網友根據這些信息上網查詢,這段鋼軌竟 是清代制造。
經網上檢索,在北京、湖南衡陽、河北石家莊、四川達州有過類似的新聞報道。經專家鑒定,這種鋼軌確實是清末民初漢陽鐵廠制造的,鋼軌上的“1902”“1909”等數字是生產年代,在陜西省從未出現過此類報道,應該是首次發現。
清末制造鋼軌沿用110多年至今
這些百年前制造的鋼軌每根長度約7.5米,外表呈深灰色,銹跡很少。這種非行車的輔軌也稱為護輪軌,是鐵路防護設施,鋪設在正常行駛的兩股鋼軌之間,主要安裝于橋梁和道岔,對鐵路線起到加固牽制作用。目前,該專線鐵路仍在使用。
資料顯示,漢陽鐵廠由湖廣總督張之洞主持創建于1891年,1894年建成投產,是中國近代最早的官辦鋼鐵企業,它的規模在當時的亞洲首屈一指。1908 年3月26日,漢陽鐵廠、大冶鐵礦和萍鄉煤礦合并組成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改官督商辦為完全商辦,成為當時亞洲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在辛亥革命前夕, 達到年產鋼7萬噸,鐵砂50萬噸的規模,擁有工人7000余人,鋼鐵產量占全國產量的90%。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鋼鐵價格急劇下跌,漢冶萍公司迅速衰 落。
1924年,漢陽鐵廠所有高爐全部停產。漢陽鐵廠從1894年投產到1924年停產,30年間一共生產了3300公里的鐵路鋼軌。已知最早的“漢陽鐵廠 造”鋼軌,珍藏于中國鋼鐵博物館,為1899年生產。中國鐵道博物館收藏了一塊長0.7米的鋼軌,上面有凸起銘文“1902漢陽鐵廠造”,被定為國家二級 文物。略陽此次發現的“漢陽鐵廠造”鋼軌應屬于同一批,也屬于國家文物。
當日,江西省景德鎮舉行清代鎮窯復燒點火儀式。10月19日,江西省景德鎮舉行清代鎮窯復燒點火儀式。據了解,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的清代鎮窯是景德鎮目前僅存的傳統大型蛋形柴窯,代表了傳統制瓷窯爐營造技藝和燒成技藝的水平。
記者30日從河南省文物部門獲悉,開封市對一處清代院落遺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房屋及周圍出土了陶瓷器、磨盤、硯臺、鐵鍋、鐵劍、錫質水煙壺等生活用品及“乾隆通寶”等遺物,出土的若干棵樹木的樹干還未完全腐爛。據介紹,房屋及周圍出土了陶瓷器、磨盤、硯臺、鐵鍋、鐵劍、錫質水煙壺等生活用品及“乾隆通寶”等遺物,房屋北側出土樹木若干棵,樹干未完全腐爛。
左側包含了學科名稱、教員姓名、畢業考試分數、畢業考試各科平均分數、歷期歷年實習總平均分數、歷期歷年考試總平均分數、學生年齡、籍貫、三代家長名、監督印章、填發日期、畢業證號等內容。
左側包含了學科名稱、教員姓名、畢業考試分數、畢業考試各科平均分數、歷期歷年實習總平均分數、歷期歷年考試總平均分數、學生年齡、籍貫、三代家長名、監督印章、填發日期、畢業證號等內容。
18世紀,廣州外銷到歐洲的家具以漆木家具為主,它們多采用黑漆描金的裝飾手法,式樣大到櫥柜、桌椅、屏風小到扇子、針線盒、工具箱等無所不包。朱求真介紹,除象牙扇與描金髹漆扇外,外銷扇中最為常見的形制為官扇,俗稱百頭扇最受人關注,是19世紀中后期盛行的外銷扇風格。
這件“清代三層紫砂暖硯”,得于上海城隍廟“珍寶館”如實先生處。到了清代中晚期,江蘇宜興紫砂陶藝進入文房,利用紫砂泥可塑性強,透氣性佳和耐高溫的特性,制出了新型的紫砂暖硯。
俗話說:“窮買金,富玩表,貴藏鐘。鐘表就是作為傳教士禮品中最重要的品種,逐步走進中國人視野的,早期傳教士為了能夠進入中國而利用鐘表打通關節,甚至可以用“鐘表外交”來概括。
“秋社陰氏節孝石牌坊”,它散落于鄉間僻壤,長期無人管理,牌坊的命運令人擔憂。
長達3米,能當字帖 長約3米的草卷,全部為毛筆書寫的小楷,字跡清秀,從頭到尾沒出現圈改……昨天,南京狀元黃思永的殿試草卷堪稱“驚艷”。
22日上午9時,“2013陜西盛世收藏大型鑒寶會”在西安賓館二樓會議廳準時開始,能容納近百位收藏發燒友的鑒寶大廳被擠得滿滿當當。
敬亭山,在安徽宣城市城北5公里的水陽江畔。原名昭亭山,西晉時,為避晉文帝司馬昭之名諱,更今名。
看慣了清宮劇的女孩,必然對其中太后皇妃鳳冠霞帔、搖曳生風的滿清服飾印象頗深,很多人可能會想,為何這些養尊處優的宮廷女子,在無名指和小指上套上一個細長又雕鏤刻畫的指甲套,舉手投足之間有些做作,頗似戲曲中的蘭花指。
記者在探訪省圖書館地下善本書庫時,被兩本火柴盒大小的古書所吸引,原來這竟是古代科舉考試的“小抄”。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選拔人才一看書法,二看文章,凡書法欠佳者,別說進士、狀元,就是舉人、秀才也難考中。尤其是清朝科舉選拔更重書法,要想通過科舉的文人們必須練習館閣體。
清代如南山之壽壽山石章,高11厘米,寬8厘米,為私印,石質純凈細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