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05日15:01 來源:華西都市報
華西都市報訊 3日,由國內多家志愿者組織聯合發起的遠征軍陣亡將士遺骸歸國活動正式啟動,6輛裝有347具棺木的大巴列隊前往緬甸密支那,迎接英魂回國(本報4日報道)。
按計劃,車隊抵達緬甸密支那舉行超度儀式后,即對此前發現的347具遠征軍遺骸進行入殮,裝車。并于今天(5日)中午,經云南騰沖口岸回國。
但上午9點,華西都市報記者了解到,此次英烈歸國儀式突發變故,原定于今日回國的車隊將無法回國。相應的遺骸歸國時間也將后延。
此前原定的遺骸入殮活動,未能于4日按期舉行,現場只進行了一個超度儀式。
根據此前的行程安排,今天清晨7點,完成所有入殮儀式后,載著英魂的車隊將沿原路從緬北返回國內。這也標志著遺落異域71年后,那些保衛祖國的戰士們終于返回祖國的大地。
志愿者陸思屹介紹,此次遠征軍英魂回國歡迎儀式將十分莊重。預計今(5)日下午1點,車隊將從位于中緬邊境的騰沖猴橋口岸入境。
屆時,40余名武警禮兵將列隊迎接(其中4人配槍),與此同時還將鳴禮炮70響。現場所有人員將統一向中國遠征軍英烈致敬。
儀式結束后,車隊將直接前往施甸縣文化廣場。當晚志愿者和當地學生、群眾將舉行“點亮回家路”儀式。現場群眾將用電子蠟燭,拼出巨大的“回家”字樣。與此同時,施甸縣武警將為暫時停放在廣場的英烈徹夜輪班守夜。
明日(6日),施甸縣將為歸國的347具英烈遺骸舉行暫厝儀式,孩婆山將是英烈們的最終安眠之處。
因當前遠征軍遺骸歸國突然受阻,志愿者聯絡人表示,將往后延期,具體時間待定。
據悉,導致此次遺骸歸國受阻的原因,前方志愿者透露是密支那當地民間組織“云南同鄉會”稱前期協調并未談及有此次活動,并以其它多種理由進行阻止。華西都市報此前密支那采訪了解到,云南同鄉會為當地云南籍密支那華人后人,曾表示要將當地遠征軍就地埋葬。據志愿者介紹,受其阻礙,目前遠征軍遺骸回國,遇到極大阻力。
但目前赴緬志愿者仍沒有放棄最后之努力,活動的組織者龍越慈善基金會理事長孫春龍在其微信中表示:“遇到的困難一個接一個,而且視乎無解。絕望時,甚至會自我安慰亡靈會保佑一切順利的。但我明白,能保佑一切順利的,只有通過不懈地努力。”與此同時,國內的志愿者和相關民間志愿者組織,也在通過各種渠道積極溝通,希望最終仍能促成英烈回國。
英烈歸國組織方發布聲明 活動受阻歸國儀式暫時取消
10點整,備受關注的“中國遠征軍緬甸陣亡將士遺骸尋找與歸葬項目”主辦方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發布了當前遠征軍遺骸歸國受阻的情況說明。
說明指出,緬甸當地的華人組織“緬甸密支那云南同鄉會”,以該會計劃在密支那修建相關紀念設施,需要將遺骸安放在密支那等為理由,不同意將347具英魂遺骸送回國內。整個協調工作,一直從4日持續到今天上午8點仍無任何進展。
活動方無奈宣布暫時取消原定于5日及6日舉行的迎接和暫厝儀式,但表示將繼續溝通,力求得到圓滿解決,并對一直關注活動的公眾表示歉意。
情況說明原文如下
各位媒體朋友、各位嘉賓、各位志愿者:
中國遠征軍緬甸陣亡將士遺骸尋找與歸葬項目,得到了多方人士的大力支持。
在2015年4月10日于緬甸密支那舉行的啟動儀式上,我們邀請了緬甸密支那云南同鄉會參加,對方派出了兩位副會長,并在啟動儀式上發表了講話,且提供了位于云南墓地的一間房子作為存放遺骸的場所。
2015年10月上旬,我們邀請云南同鄉會會長高仲能前往云南省施甸縣,對遺骸安放的意向位置進行了考察,對方表示,中國遠征軍緬甸陣亡將士遺骸放在云南省施甸縣非常合適,會全力支持此次活動。
2015年10月9日,緬甸中央政府批復,同意我們將遺骸運送回中國,并要求在緬甸大選(11月8日)之前完成此項工作。
2015年10月28日,我們在北京舉行了中國遠征軍緬甸陣亡將士遺骸歸國活動新聞發布會,計劃于11月5日在云南騰沖口岸舉行遺骸歸國儀式。但意想不到的是,當我們的車隊于11月4日清晨抵達密支那時,發現存放遺骸的房間,被云南同鄉會加鎖,并在門口堵上了兩臺車輛,致使遺骸入殮儀式無法進行。
我們立即與云南同鄉會溝通,對方表示,不愿意我們將遺骸運送回國,核心理由是云南同鄉會計劃在密支那修建相關紀念設施,需要將遺骸安放在密支那。
我們通過多方協調,至今天上午8時,依然沒有任何進展。無奈之下,我們決定暫時取消原定于5日及6日舉行的迎接和暫厝儀式。
我們對為此次活動提供支持的各方人士表示由衷的感謝,同時向大家道歉。我們將繼續積極與各方溝通,盡快讓英靈安息。也請媒體朋友以及支持這項活動的各界朋友放心。
作為此次活動的主要組織方,我們再次向各位媒體朋友以及關心此次活動的公眾,表示道歉。
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
2015年11月5日
11月5日,將會有347具中國遠征軍陣亡將士遺骸從緬甸經由云南騰沖猴橋口岸回國。
夏裝士兵方陣、娃娃兵方陣、女兵方陣、在世老兵方陣、將軍方陣……松山子高地南側,402名中國遠征軍將士,面朝主峰方向,分列為12個方陣靜靜佇立。2014年6月,中國遠征軍在緬甸抗日陣亡將士部分遺骸歸葬國殤墓園,中國遠征軍陣亡將士紀念碑等新建筑也在國殤墓園落成。
墓地挖掘現場用竹竿作為標識,每一根竹竿下安葬著一位遠征軍將士。2011年9月,云南省僑聯、云南省黃埔同學會等組織發起“忠魂歸國”行動,把在緬甸找到的19具遠征軍遺骸運回國,安葬在騰沖國殤墓園。
慘戰之后,10萬將士埋骨他鄉。
這里我們只講述中國遠征軍老兵自己的故事,沒有政治,沒有階級,隨處散發人性的光輝。謹以此書獻給中國遠征軍的老兵們!
近日,中國海軍陸戰隊的一場機動距離近6000公里的演練引發外媒高度關注。但中國海軍陸戰隊不會成為類似西方的“遠征軍”,而是會參與聯合國旗幟下的維和、維穩任務。尹卓表示,海軍陸戰隊除了進行兩棲作戰外,還可以執行反恐、海外作戰等任務,是一支“尖刀部隊”。
1941年,21歲的青年劉中柱還在重慶當印刷工人,日本法西斯的鐵蹄雖未踏上戰時陪都的土地,但密集的戰略轟炸使重慶人民飽受巨大苦痛,劉中柱的不少工友被炸死。
據臺灣“中央社”報道,臺灣軍方27日下午迎回當年在印度、緬甸作戰的中國遠征軍英靈牌位。
據臺灣ETtoday新聞網報道,曾參與1942年“仁安羌之役”、現年94歲高齡9的英國退伍陸軍上尉費茨派垂克,當地時間14日拜會臺灣地區“駐英代表”沈呂巡,感謝中國遠征軍對英軍的救命之恩;這位二戰老兵今年也將訪臺,希望與臺灣年輕世代分享此段歷史。
王營長的兩個侄孫子,在已挖掘過的墓穴前擺放祭品和鮮花,點燃香火。老人說,王營長犧牲后,他的警衛護送他的夫人朱氏回到河南老家,遵照營長臨終前的遺言,與朱氏成家,照顧了她一輩子。
中國遠征軍戰士客死他鄉,70多年后,兒子將他墓前泥土運到安徽安葬 就在王云龍尋找父親的時候;另一個人也在尋找蕭竹青,他就是滇緬抗戰史專家戈叔亞。王云龍原名蕭武枕,他1歲時,父親蕭竹青作為中國駐印遠征軍一員,在中、印、緬邊境負責維修史迪威公路。
中國遠征軍老兵來參加活動。遠征軍陣亡將士紀念塔。這一天,600多名中國遠征軍抗日將士“回家”了,70年前他們出國遠征,抗擊日寇血灑緬甸,忠魂難歸故國。從探尋遠征軍墓地遺址,到發掘遺骸,再到護送遺骸歸國,戈叔亞參與了迎回緬甸南坎遠征軍遺骸的行動。
歸葬于騰沖國殤墓園的中國遠征軍陣亡將士墓,終于落葉歸根。
中國遠征軍老兵來參加活動。遠征軍陣亡將士紀念塔。這一天,600多名中國遠征軍抗日將士“回家”了,70年前他們出國遠征,抗擊日寇血灑緬甸,忠魂難歸故國。從探尋遠征軍墓地遺址,到發掘遺骸,再到護送遺骸歸國,戈叔亞參與了迎回緬甸南坎遠征軍遺骸的行動。
頭裹白毛巾,腳穿解放鞋,手拿竹掃帚,43個春秋如一日,每天穿梭于72級臺階間,打掃枯枝散葉兩次……10月20日清晨,當記者見到劉福昌老人的時候,他剛打掃完紅軍烈士陵園回到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