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務實發展穩步前行》在全省引起熱烈反響,干部群眾紛紛表示
務實創新 實現“兩不三新”科學發展
本報訊(記者尹江勇)4月6日,《人民日報》在一版頭題刊發文章《河南務實發展穩步前行》,著重報道了我省如何以新型城鎮化為引領,持續探索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新型農業現代化“三化”協調科學發展之路。連日來,這篇報道在我省社會各界引發了熱烈討論。大家紛紛表示,要務實重干、勇于創新、持續求進、科學發展,用豐碩成果推動中原經濟區建設,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
立足實際求務實發展
“我連續看了幾遍文章,這篇報道用五個‘突出’,準確地把握了‘兩不三新’的核心要義,概述了目前我省在實踐中的初步經驗。”4月9日,省社科院院長喻新安告訴記者,對“兩不三新”的探索,既立足河南實際,又具有全國意義,省委省政府以敏銳的眼光、少有的膽識和擔當精神,從實際出發,不張揚,不折騰,不搖擺,積極探索這條道路,確認了以新型城鎮化引領作為“兩不三新”的核心,這是破解“三化”協調科學發展命題的必然選擇。
從研究的角度,喻新安認為,新型城鎮化突破了過去單純的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單向的支農強農模式,探索第三條城鎮化道路,即農村的就地城鎮化,使農民不必進城,而是通過進廠、進社區來享受城市文明,實現了重大的實踐創新,極大地豐富了城鎮化內涵,是一次意義巨大的社會變革,對現行的管理模式、管理體制、有關政策產生了重大的沖擊,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堅持務實發展,一一破解新型城鎮化中的難點。
依靠科技求強農富民
“農民進社區,土地怎么辦?文章中提出的這個問題很關鍵。”省農科院院長馬萬杰說,伴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持續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民成為城鎮居民,越來越多的土地資源可以流轉集約使用,如何轉變好農業發展方式,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讓土地繼續成為農民的“聚寶盆”,需要農業科技“搭好橋、鋪好路”。近年來,我省農業科研人員針對制約全省糧食持續增產的關鍵、重大、共性技術難題,大力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在優質高產抗病糧食作物新品種選育、良種良法配套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促進了糧食生產由重產量向產量質量并重轉變。同時,研發出小麥免耕覆蓋簡化高效栽培技術,簡化農事操作程序,有效緩解了農村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河南華泰糧油機械工程有限公司所在的滑縣是農業大縣,糧食總產量連續20年居全省首位,該公司走科技領先、精工制勝之路快速發展,在油脂機械制造領域先后獲國家專利19項,國際獎4項,國家獎2項,已成為我國大型油脂機械研發制造基地,不僅有力促進了縣域經濟,還使近千人就業,更為我省糧食轉化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撐。省政協委員、公司董事長閆子鵬深有感觸地說:“新型城鎮化建設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決策,更是農民的熱切盼望,它統籌城鄉發展,以就業為本,有產業支撐,讓百姓安居樂業,共享改革的成果,真正體現了執政為民。我們作為科技型企業,更應責無旁貸地積極參與,用切實的產業支撐發揮強農富民的作用。”
堅持創新求科學發展
隨著城鎮化的持續推進,隨之而來的一系列城市問題如何解決?“我省的城鎮化建設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科技應用。在這一過程中,應抓住機遇,通過實施農村信息化建設促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省科技廳農村處處長徐公民表示,根據國內外的先進發展經驗,運用信息化手段統一處理城市問題,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城市信息資源,是提升城市生活品質、建設和諧城市的有效途徑。
“今年我省被確定為國家農村信息化示范省試點,正是積極推動農村信息化建設、規范社會經濟管理、推動現代農業發展、提升社會服務水平的大好時機。”徐公民介紹,按照我省國家農村農業信息化示范省建設實施方案,將通過信息化建設積極推進民主決策、政務公開、科技推廣,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效益,促進合作醫療、數字社區、智能交通、電子商務等公共服務,為群眾日常生活、脫貧致富及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開辟新通道。③12
“不離土不離鄉”的城鎮化是我們的期盼
《河南務實發展穩步前行》引發網友熱評——
“不離土不離鄉”的城鎮化是我們的期盼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