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鄭州市許多學生來到鄭州烈士陵園緬懷先烈。河南日報記者 王 錚 攝
清明節前夕,鄧州市公安局民警到鄧州市編外雷鋒團展覽館悼念烈士。 張書勇 攝
又到一年清明時,青草綻綠,萬木吐翠,很多人或已做好了祭祖掃墓的準備,誠心托付一份敬意和哀思,或已做好了攜妻將子外出春游的計劃,好好體味一番春天的清新和煦,只為在這個傳承了二千五百多年的節日中,以“清明”之心,做“清明”之事。
清明節首先是個祭祖和掃墓的日子,表孝心,念恩情,在哀思緬懷中慎終追遠,在深切回望中展望未來,既是對傳統的承繼,也是對當下的珍惜。這種“追遠”,不光是為了“民德歸厚”,也是為了獲取面向未來的力量,尋找繼續前行的起點。這種儀式,也成為個體認同和時空存續的紐帶。
當然,“慎終追遠”并非泥古不化,而是借此提醒人們去思考生命、親近自然。所以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其活動內容不止于掃墓,還有郊游踏青、蕩秋千、放風箏等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活動,以表達對生命的關愛,對環境的呵護。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但是,每到清明節,往往就會出現“雷人祭品”、“鋪張攀比”等“民德不厚”之舉,也會發生隨地焚香燒紙、過度燃放鞭炮等容易造成火災隱患、污染環境的現象,背離了“清明”的本意。在提倡節約、環保、低碳的今天,不妨少一些陋習,多一些時尚,過一個文明節約、環境友好的清明節。
蘇軾詩云:“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過一個“清明”的清明節,人人有責,尤其是各級黨政干部,更要以身作則,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像“東欄一株雪”的梨花那樣,清淡明智,不被名利所羈,不為魅惑所誘,以“清明”之人做“清明”之事。既要做“告別陋習,文明祭祀”的榜樣,更要杜絕“公款旅游”、“公車私用”等亂象;既要過節時“清明”,更要時時處處“清明”,讓“清明”之風吹遍中原大地。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