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王偉賓
河南商報記者李亞沛
清明將至,人們以不同的方式祭拜先人。
“入土為安”曾是我國傳統殯葬的全部含義,但隨著天價墓地等問題被曝出,“死不起”的黑色幽默也被演化而出。與此同時,綠色殯葬也在悄然發展,低碳的殯葬和祭掃方式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悉,“樹葬也是入土為安”代表著市民對這種殯葬方式的接受。
墓地只是個形式 樹葬也是入土為安
“老母親的骨灰一直在骨灰堂里放著,平時孩子們也不經常去。”今年66歲的市民吳先生有意為已逝的老母親選擇樹葬這種綠色殯葬方式,“我也是聽孩子們說有樹葬這一說,這樣也算是回歸自然了。”
“墓地只是個形式,過去墳頭上也種樹,樹葬也是入土為安。”吳先生認為,最重要的還是在活著的時候盡到孝心,選擇何種殯葬方式,都只是用來寄托哀思。
吳先生說,現在用地緊張,買塊墓地價格不菲,“剛開始可能孩子們會去,到孫子、重孫,隔個幾代可能就忘了,不去了,也浪費了。”他笑言,百年之后也會讓孩子們為其選擇樹葬這種方式。
今年36歲的趙女士則對樹葬并不陌生,2008年她和父親一起把爺爺的骨灰葬在了樹下,“去年爸爸去世,媽媽把他的骨灰留了一年,今年同意按爸爸的遺囑,把骨灰葬在樹下。”
趙女士說,心里有比什么都強,以后想念父親時,會在專門的祭奠網站上“燃”上一支“香燭”,用另一種方式表達對親人的思念。
綠色殯葬 詩意回歸
“說起樹葬,很多人覺得很新鮮,看到我們的活動也會主動咨詢。”鄭州市殯葬協會工作人員劉金海說,免費樹葬活動已經連續組織了四屆,有500多個家庭簽訂樹葬協議,今年是第五年。
2005年3月16日中國綠化基金會等單位發出“樹葬”倡議,把骨灰深埋在一棵指定的大樹下,或將骨灰撒在土壤里,上面種上一棵樹作為紀念,即為樹葬。骨灰成為樹的肥料,樹木則成為對亡者思念的寄托。
除了樹葬,綠色殯葬的形式還有很多:“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將骨灰倒進花壇下方地窖,讓其自然溶解,就完成了“花葬”;把骨灰埋在土里,上面鋪滿青草,墓碑臥放其上,名為“草坪葬”;“海葬”,則是將骨灰撒入大海,隨風而逝……
“2009年以來,民政部明確提出推廣樹葬、花葬等節地葬法,推動綠色殯葬。”鄭州市民政局殯葬管理處楊處長說,和傳統殯葬方式相比,綠色殯葬花費更少,同時可以節約土地資源。
另類殯葬
水焚葬:英美新興的一種喪葬方式,將死者用絲綢包裹,放入一個圓柱形的“鍋爐”內,隨后向里面注入數百升混合著氫氧化鉀的水,將鍋爐內部加熱到150℃,直到尸體在兩三個小時后化為白色骨灰和一些骨頭,以及一些液體。液體可用于生態系統再循環,用于澆灌花園或者森林。
用骨灰中的碳造鉆石:美國“生命寶石”公司提供這樣一種服務,用死者骨灰中的碳制造一枚高品質鉆石,用以紀念他們走過的不平凡一生。
用骨灰作畫:AshestoPortraits(骨灰肖像畫)公司提供用骨灰作畫的服務。他們利用特制的混合劑,將死者的骨灰與油畫顏料混合在一起,而后由公司的畫家創作一幅死者肖像畫,肖像畫能夠保存很長時間。
另類掃墓
@全球時尚最前線:清明節應該回高中學校掃掃墓,因為那里埋葬了你的青春。
低碳祭掃文明祭祀
“我們是從2008年開始推行綠色殯葬,園內有一片占地4畝多的樹葬林,應該說大部分市民都是能夠接受的。”河南省福壽園辦公室負責人李先生介紹,此外福壽園從2009年開始實行鮮花換鞭炮:市民用事先購買的鞭炮到園內換取鮮花,待祭祀完畢后,可再領取自己所帶來的鞭炮。
除了鮮花祭祀,還有諸多低碳祭掃形式:在網上設立一個陵墓,在網上陵墓上香獻花,這就是網上掃墓;祭祀者播放逝者生前最喜愛的歌曲,以表達對故人的緬懷之情,此為音樂祭祀……
“每個墓區都設置有燒紙爐,專門用來燒紙錢,我們提倡文明祭祀。”劉金海說,無論是殯葬還是祭祀,綠色和低碳都是所倡導的。
“應該說綠色殯葬還處在起步階段。”楊處長稱,相對于傳統殯葬,綠色殯葬雖然有諸多優點,但被廣泛接受還需要一個過程,“主要還是人們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比較重。”
新聞延伸
天津代理掃墓 哭墳10分鐘300元
清明將至,天津出現代理掃墓業務,包含代理燒香、痛哭、磕頭喊爹媽等。該服務報價一般是3000元左右,最高達2萬元,哭10分鐘要300元錢。“要是不去人,還可全程錄像,完事會寄給你們看。”業務老板稱目前很繁忙,需要提前預約。(商報綜合)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