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3日15:20 來源:新華社新媒體專線
新華社合肥10月13日電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王俊賢教授領銜的中國、美國、智力研究團隊近期探測到一批宇宙大爆炸后約8億年的早期星系,為研究宇宙早期的星系形成與演化奠定了基礎。國際學術期刊《天體物理快報》日前發表了該成果。
近期,中國、美國、智利三國天文學家參加的“宇宙再電離時期的萊曼阿爾法星系”(LAGER)研究項目,觀測獲得了一個宇宙早期的星系候選者樣本,并發現在該宇宙年齡處,宇宙星系際彌散介質中氫的電離比例約50%。
隨后,他們使用美國卡內基天文臺麥哲倫望遠鏡獲得了其中6個星系的光譜證認,確認它們為宇宙大爆炸后約8億年的星系,證認成功率達67%。
據介紹,宇宙大爆炸之后約40萬年,隨著宇宙逐漸冷卻,質子和電子結合為中性氫,宇宙進入黑暗時代。當在重力作用下宇宙第一代恒星和星系開始形成,它們發出的紫外光輻射電離了周圍的中性氫,使得宇宙開始明亮起來,從而結束了宇宙黑暗時代。確定第一代星系何時形成,是天體物理研究一個極具挑戰性的問題。
LAGER項目通大天區的窄波段成像巡天,獲得了高質量的候選星系樣本。首批光譜觀測即獲得了6例光譜證認,其中兩個星系具有明顯的成團性,可能位于同一個宇宙電離氣泡。這些光譜證認星系,為研究宇宙早期的星系形成與演化奠定了基礎。
據報道,GN-z11的大小不到銀河系的二十五分之一,恒星質量只有銀河系的1%,即約太陽的10億倍,但以當時宇宙年齡來計,已算非常巨大。
西媒稱,美國、英國和荷蘭科學家發現了距離地球130多億光年的星系,并使用位于夏威夷的凱克望遠鏡進行了觀測和準確的描述。一方面證實了在宇宙早期存在大型星系,但另一方面,這些星系的物理特性又與我們現在在銀河系附近觀測到的星系不同。
黑洞的引力是如此之強大,以至于光線都無法逃脫。黑洞通常是在恒星發生劇烈的超新星爆炸之后形成的。根據廣義相對論,每一顆黑洞中心都有一個密度無窮大的“奇點”。“奇點”具有無窮大的性質意味著,空間和時間在那里停止。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在尋求一種避免所有已知的物理定律在“奇點”處失效的方法。
大爆炸之后,伴隨著時間向前運動和物質的聚集,宇宙中誕生了行星、明星和星系。這一理論是由英國物理學家巴伯教授,加拿大新不倫瑞克大學的科斯洛夫斯基教授和理論物理周界研究院(Perimeter Institut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的梅爾卡蒂教授提出的。
科學家稱另一個宇宙在時間中向和我們相反的方向運動。
大爆炸之后,伴隨著時間向前運動和物質的聚集,宇宙中誕生了行星、明星和星系。這一理論是由英國物理學家巴伯教授,加拿大新不倫瑞克大學的科斯洛夫斯基教授和理論物理周界研究院(Perimeter Institut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的梅爾卡蒂教授提出的。
臺媒稱,首位發現脈沖星的天文學家喬瑟琳·貝爾今年早些時候曾參觀位于貴州的“中國天眼”,她期待這座世界最大的射電望遠鏡能發現更多微弱、遙遠、獨特的脈沖星,包括發現圍繞黑洞旋轉的脈沖星。
法國費加羅報網站消息:據透露,美國科學家17日首次直接探測到宇宙大爆炸第一波震蕩,即原始引力波。” 引力波的發現可以讓科學家第一次“看到”宇宙是怎樣形成的,從而揭開宇宙誕生之謎。
法國原子能及可替代能源署、法國國家科研中心和巴黎七大的研究團隊近日發現宇宙大爆炸后約30億年時期的超星團,該發現將為進一步研究宇宙早期恒星形成的物理機制和條件提供幫助。這一發現首先表明,在宇宙早期,星系內部新形成的超星團能夠抵御恒星風和超新星的破壞,并可能延續上億年,從而推翻了此前一些模型的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