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網傳“黑龍江伊春市友好區友好一中校園欺凌”事件,2月23日上午,伊春市教育局工作人員告訴澎湃新聞,部分涉事學生為友好一中的學生。參與欺凌的學生目前已被警方控制,事件正在進一步調查處理中。
22日晚,一段校園欺凌的視頻在網上流傳,涉事學生被指為伊春市友好區友好一中的學生。
視頻中,一名黑衣女生被迫喝一種不明液體,因將其吐掉遭到旁邊幾個學生的辱罵。隨后旁邊一男生多次把手中瓶子里的液體潑灑到該女生的頭上和身上。當被欺凌女生開始低頭掩面哭泣之后,旁邊一男生稱“頭一回聽她哭出聲”。整個過程中,圍觀的男生和女生不斷發出哄笑聲。
2月23日,伊春市教育局工作人員告訴澎湃新聞,視頻中的欺凌事件發生在2月19日,事發地點并不是學校,而是友好區一個住宅區的樓道里。
該工作人員介紹,涉事學生均未成年。被欺凌的女生為友好區第一中學的學生,參與欺凌的學生有男有女,其中既有友好區第一中學的學生,還有小學生。目前,參與欺凌的學生已被警方控制,警方已連同友好一中和友好區教育局對事發原因、不明液體成分等進行調查處理。
截至澎湃新聞發稿,伊春市公安局尚未公開發布案情通報。
北京中關村二小近來發生的學生受傷害事件引起了整個社會的廣泛關注,并且引發了關于近年來頻繁出現的校園欺凌和暴力現象的廣泛討論和反思。因為這一系列法案的出臺以及民眾的對于欺凌事件的認識和參與度的提高,美國學校的暴力事件在21世紀初有了大幅驟減。
12月13日,中關村第二小學在官方微信公眾號上公布“學生受傷害事件”的處理進展情況,首次披露當時事件經過。
韓朝澤認為,就刑事責任年齡的適度修改是減少校園欺凌事件頻發的最關鍵一環,應將校園施暴行為列入承擔刑事責任的范疇內。
校園暴力頻發,不僅傷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沖擊社會道德底線。
在“云南3男童侵犯23名同學”新聞震驚社會之前,類似的“校園欺凌”事件報道早已在媒體上屢屢出現。據樂至中學一名學生介紹,身著黑色衣服的黎某某和被毆打女孩是初二學生,或因為口角發生毆打,黎某某叫來陳某與范某某幫忙。
在其遺留的筆記中,自述受到其上司的欺凌。
建立校園欺凌早期預警機制、實施欺凌和暴力必須予以教育懲戒、落實監護人責任追究制度……1月7日,省教育廳、省綜治辦、省高級人民法院、省人民檢察院、省公安廳等9部門聯合發出通知,在全省啟動預防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專題活動。
針對不時進入公眾視野的校園欺凌現象,據媒體報道,教育部正會同中央綜治辦等8個部門,研究制定《關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擬于11月底前出臺。
據媒體報道,教育部正會同中央綜治辦等8個部門,研究制定《關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擬于11月底前出臺。
泰安肥城倆少年當街打死流浪漢的事件,引發輿論對未成年人犯罪的討論。不管校園欺凌因何而起,都會給孩子們帶來難以抹去的心理陰影,不禁讓人為這些花季少年們感到心痛。” 宋雁慧在研究中發現,校園暴力多分布在薄弱學校,比如職業學校、寄宿學校以及留守兒童學校等。
目前應該樹立“校園欺凌”風險防治觀念、明確“校園欺凌”的風險防治責任、健全“校園欺凌”風險防治制度、提高“校園欺凌”風險定級。
英國一名17歲青年在校讀書期間,因經常被同學嘲笑欺凌想自殺。
孩子是娘身上掉下來的肉,沒有哪一個母親不疼愛自己的孩子。而對于犯了錯的孩子,有的母親信奉“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有的母親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溺愛袒護,包庇縱容;更多的母親會理性處理,通過教育把孩子從歧途拉回正道。還有一種母親,眼看孩子執迷不悟,會深明大義,
據日本《產經新聞》5月29日報道,日本神奈川縣湯河源町一名13歲初二男生,日前在家中上吊自殺。日本文部科學省將于近日委托全國教育委員會,在2012年度的調查項目中加入“向警察咨詢報警”調查項目。
因為一切制度、標準的出臺,其目的都是要打造一個更為安全的、讓學生能夠免于恐懼的和諧校園。終于,在幾天的喧囂過后,一直未對外發聲的中關村二小選擇在13日凌晨,一個新聞傳播的“冷時段”,對外發布事件處理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