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大家曬霧霾、想逃離的時候,一條關于“防霾神器”——口罩的信息卻迅速攪動朋友圈。
網傳口罩甲醛超標
這樣的消息一經傳播,立刻在朋友圈里產生不小的殺傷力。
不少口罩用戶都十分擔心,自己天天戴在嘴巴邊的口罩,難道真的防護了PM2.5,卻吸進了甲醛嗎?“朋友圈發的口罩甲醛超標是真的嗎?”
廣州市民陳女士剛剛從網上為自己的女兒購買了一款兒童防護口罩,十分關注這則消息的真假。“口罩離嘴巴這么近,如果情況屬實,那對人體的傷害肯定很大。”
這則消息不僅有朋友圈的截圖,還附上了檢測實錄。檢測實錄圖片顯示,測試者大致是將一個甲醛檢測設備綁在PM2.5的防護口罩上,直接實測出該口罩的甲醛含量。
整個實測過程中,因為圖片中有相關遮擋物,沒有顯示測出所謂口罩中的甲醛數據。口罩拿開之后,甲醛檢測數據是0.039毫克/立方米。不過,朋友圈風傳的該圖片信息顯示,測試者使用的甲醛檢測數值,參考的標準是目前國內“居室空氣中甲醛的衛生標準”。根據國家強制性標準,關閉門窗1小時后,每立方米室內空氣中,甲醛釋放量不得大于0.08毫克。
鑒定君了解,之前,國內的口罩標準分為《呼吸防護用品自吸過濾式防顆粒呼吸器》《醫用防護口罩技術要求》《醫用外科口罩》,但都是屬于勞動防護類和醫用防護類的標準。
市場上的所謂民用防霾口罩,又不屬于《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GB 18401-2010》的管控范圍,所以,很長一段時間內,國內口罩產品安全一直缺乏標準規范。
研究表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顆粒物這三項是霧霾的主要組成,可吸入顆粒物是加重霧霾天氣污染的罪魁禍首。這種顆粒本身既是一種污染物,又是重金屬、多環芳烴等有毒物質的載體,對身體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時下,防霾口罩逐漸成為熱銷品,但其質量問題也突出,頗讓市民擔憂。上海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日前公布對宣稱具“PM2.5防護”功能口罩的質量安全風險檢測結果,69批次樣品中超八成產品不合格。
位于浙江省西南部、仙霞嶺腹地的遂昌縣近幾年火了。這個有“中國竹炭之鄉”稱號的縣城,因霧霾迎來了絕佳的機遇——許多以竹炭生意起家的工廠轉型做起了口罩,一大批以生產防霾口罩為主的工廠也在當地涌現,甚至有外地人慕名前來投資。
“買遍全世界”——對北京市民董麗采購口罩的購買力,這樣的形容并不夸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