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浮出水面一只目測約1尺長的“鐵背魚”。
敦煌月牙泉再現罕見“鐵背魚,引游人圍觀。5月1日,國際旅游名城敦煌著名景點月牙泉內出現了罕見魚種——鐵背魚,其浮出水面的景象引大批游客圍觀拍照。
事實上,這種多年鮮見的敦煌“土著”魚種在月牙泉中已銷聲匿跡多年。在去年7月下旬,月牙泉也曾出現過場面更為壯觀的群魚浮出水面,并被游客抓拍到。不過,此后又再次從民眾視線中“消失”大半年。
根據網友上傳的實拍視頻呈現,5月1日出現在月牙泉里浮游的“鐵背魚”約有二三條,不過目測約有1尺長的“個頭”較1年前亮相的魚群普遍要大了不少,游客的圍觀亦未驚擾到它們悠閑覓食。
甘肅敦煌市旅游局2日披露,5月1日,國際旅游名城敦煌著名景點月牙泉內出現了罕見魚種——鐵背魚浮出水面的景象,引大批游客圍觀拍照。5月1日,甘肅著名景點月牙泉,出現了罕見的鐵背魚浮出水面的景象。
正在甘肅旅行的楊鈺瑩近日不時曬出沿途美景,前日已經抵達敦煌的她參觀了莫高窟,4日晚間,她曬出自己在敦煌月牙泉的美照,讓不少網友大嘆“已被美哭”。而在旅行照中,更有一張是她摘下頭巾迎風揮舞,粉絲也笑說她像是“風女子”。
甘肅敦煌八景之一的月牙泉,從1985年開始就“不再成月牙形”。次年,修復月牙泉的工程正式開始,至今已經走過28年的路程。其間,從“淘泉補水”到“簡易滲灌補水方案”到6年前開始的“月牙泉水位下降應急治理工程”,一次一次地人工補救,只是為了不讓這汪有文字記載的2000多年老泉“死”在我們這代人手上。如今,情況卻仍不樂觀。近日,成都商報記者了解到,敦煌為拯救瀕死的月牙泉提出的“引哈濟黨”的(從哈爾騰河的蘇干湖調水入黨河)計劃在2011年國務院批準后,目前這個工程的審批正處于關鍵階段,項目正在被國家發改委有關部門評估論證。不過,在“大手術”來臨之前,美麗的月牙泉還得靠“打點滴”維持生存。
敦煌,河西走廊上的一顆明珠,因曾經的輝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而聞名于世,同時又以“石窟”和“壁畫”聞名天下。如果選擇去敦煌游玩,莫高窟、月牙泉等7大景點是不容錯過的,小伙伴們趕快行動吧。
7月9日,游客乘騎駱駝在甘肅省敦煌市鳴沙山月牙泉景區欣賞大漠風光。 暑期來臨,鳴沙山月牙泉景區吸引著眾多中外游客參觀游覽。
月牙泉,古稱沙井,俗名藥泉,自漢朝起即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曉澈”。月牙泉南北長近100米,東西寬約25米,泉水東深西淺,最深處約5米,彎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稱。
前天,一場降雪將鳴沙山月牙泉裝扮得銀裝素裹,分外美麗。然而我更喜歡的還是有著晴空萬里蔚藍天,和那一池清水綠
于我而言,敦煌,是個不需要理由來說服自己去的地方。以敦煌為題材的文化藝術作品不在少數,在很多人眼中,敦煌是一部叫《敦煌》紀錄片,是一部叫《絲路花雨》的歌舞劇,在我眼中,敦煌是一首詩。
國內即將消失的七大美景,再不出發就消失了!
如同人有生老病死一般,自然里的那些美景也會隨時光流逝,或被人遺忘,或壽數已盡。2011年深圳文博會期間,大萬世居作為坪山新區文化展示園區再次煥發光彩,但隨著文博會的落幕,世居回歸冷清。
7月盛夏日落時分,國際旅游名城敦煌著名景區鳴沙山上空出現壯美的火燒云,月牙泉被美麗多彩的霞光籠罩,吸引大批海內外游客騎駱駝觀賞大漠落日美景和絢麗壯美的火燒云。王斌銀 攝 圖為游客騎駱駝觀賞大漠落日美景和絢麗壯美的火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