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河北邢臺一農戶家中發現圣旨,距今已568年。圖文無關。
河北邢臺一農戶家中發現圣旨,從圣旨上文字可以看出,農戶家中發現圣旨系一道明代圣旨,距今已568年。持有這道圣旨的郭姓村民今年已有76歲高齡。老人說,這道圣旨傳了19代,接手時有棕色圣旨托架,平時放于托架,每年夏天曬一曬,它不僅記錄著郭氏先人們的功績,還是教育后人的重要題材。
農戶家中發現圣旨,為明英宗于正統十二年(1447年)頒發給時任南京戶部云南清吏司主事郭(王扁,音賓)之父郭士賢的,距今568年。
農戶家中發現圣旨,這道圣旨為青黃兩色絹本,長1.92米,寬31厘米。右首繡有“奉天誥命”四字,左側繡有“宣德二年”。開頭為“奉天承運,皇帝敕曰”,內容用楷書書寫,字體工整端正,行文簡潔流暢。末端蓋有皇家“敕命之寶”方形印章,頒旨時間為正統十二年閏四月二十日。
河北邢臺一農戶家中發現圣旨,從圣旨上文字可以看出,農戶家中發現圣旨系一道明代圣旨,距今已568年。持有這道圣旨的郭姓村民今年已有76歲高齡。
雖歷經350多年的時間,仍然保存完好。
圣旨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寫,至今已保存220多年,傳承了7代人。
據新華社電河北邯鄲市臨漳縣東北角村孫連保家中,日前發現了一道乾隆年間圣旨。孫連保家保存的這道圣旨為卷軸形式,件長約兩米、寬33厘米,用黃色綾錦裱裝,黃綾背面還有宣紙作底襯。
據新華社電河北邯鄲市臨漳縣東北角村孫連保家中,日前發現了一道乾隆年間圣旨。孫連保家保存的這道圣旨為卷軸形式,件長約兩米、寬33厘米,用黃色綾錦裱裝,黃綾背面還有宣紙作底襯。
河北邯鄲臨漳縣文史工作者近日在該縣張村鄉張村一周姓家族祠堂內,發現了一道400多年前明朝嘉靖皇帝的圣旨。周家原來還有一道給周國孚的哥哥周邦毓的圣旨,內容是嘉靖皇帝褒揚周邦毓孝道,但目前已沒有了圣旨原件,只有圣旨照片。
河北邯鄲臨漳縣文史工作者近日在該縣張村鄉張村一周姓家族祠堂內,發現了一道400多年前明朝嘉靖皇帝的圣旨。周家原來還有一道給周國孚的哥哥周邦毓的圣旨,內容是嘉靖皇帝褒揚周邦毓孝道,但目前已沒有了圣旨原件,只有圣旨照片。
圣旨全文700余字,字體為風格端莊的小楷,氣度雍容,圓潤飄逸,圣旨整篇布局工整嚴謹,跌宕有致,字跡筆畫突兀。作為孫維城的后人,孫登選老人說,家中原本還有幾道孫維城的圣旨,但大部分都在“文革”中遺失了,只有這道最長的圣旨保存了下來。
圣旨全文700余字,字體為風格端莊的小楷,氣度雍容,圓潤飄逸,圣旨整篇布局工整嚴謹,跌宕有致,字跡筆畫突兀。作為孫維城的后人,孫登選老人說,家中原本還有幾道孫維城的圣旨,但大部分都在“文革”中遺失了,只有這道最長的圣旨保存了下來。
圣旨全文700余字,字體為風格端莊的小楷,氣度雍容,圓潤飄逸,圣旨整篇布局工整嚴謹,跌宕有致,字跡筆畫突兀。作為孫維城的后人,孫登選老人說,家中原本還有幾道孫維城的圣旨,但大部分都在“文革”中遺失了,只有這道最長的圣旨保存了下來。
河北省邱縣文史工作人員日前在一位名叫孫登選的老人家中,發現一道“巨長”的明萬歷年間圣旨,長達360余厘米,保存大致完好。據邱縣文史專家楊鳳奎介紹,圣旨中所指的孫維城,字宗甫,是孫登選老人的先人,邱縣孫莊村人。
河北省邢臺市廣宗縣文保部門近日在北塘疃鎮小固堡村一戶姓郭的村民家中發現一道明代圣旨,為明英宗于正統十二年頒發給時任南京戶部云南清吏司主事郭之父郭士賢的,距今568年。
明代圣旨距今568年。
據臺灣TVBS網站報道,臺北故宮新推出文創商品,不但有“圣旨”、“密奏”明信片,還有夜光運動手環等。還有三款夜光運動手環,上頭分別寫著“朕就是這樣的漢子”、“朕就是這樣的皇帝”、“戒急用忍”,運動還保有皇家威嚴,絕對縱橫全場。
圣旨上的龍,是宮中高手繪制。講解員說,“這一件就是丹書鐵券,就是我們所說的免死金牌,他是唐代武德元年,李淵頒發給開國功臣劉文靜的免死金牌,此券的持有者除了謀反叛逆,其他罪過都可赦免。” 原來,我們印象中的免死金牌并不是一塊金子做的牌子,而是這樣一副模樣,據講解員介紹,這還只是這件丹書鐵劵的其中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