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道明(資料圖)
新華網北京11月9日新媒體專電 “衡量一個民族是否有風骨和底蘊、判斷一部電影是否有價值和情懷、評價一名演員是否有教養和修養,看的是文化自覺。”演員陳道明認為,泛娛樂的文化生態、唯票房的劇本創作、純圈錢的文企上市和沒教養的藝人涉毒,深刻反映出當前的“文化失覺”現象和文藝浮躁風。
文藝工作者如何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如何推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精品力作?如何提升學養、教養以言為士則、行為世范?親歷文藝工作座談會的陳道明連發三問,向新華社記者道出他的思考與答案。
泛娛樂:難道沒有炒作就沒有收視?
電影電視,是文化的載體和產物、是面向大眾的精神產品,具有文化傳承的功能。然而,在陳道明看來,當前的泛娛樂化正稀釋影視節目的文化價值。
“一些編劇和導演在開拍前從未考慮影視作品的文化價值,而只問倆問題:有人看嗎?能掙錢嗎?”陳道明感嘆,“這是赤裸裸的賭博!”
“更有甚者,開拍前不問劇本內容、不要情懷內涵,而是想方設法找話題、炒緋聞。”陳道明回憶,一位電視臺收片負責人說“演員不會演戲沒事兒、劇本再爛無妨,只要有緋聞,肯定有收視。”
無論院線經理還是電視臺收片人,都掌握著排片大權。陳道明認為,這些終端掌控者的把關任務異常艱巨,他們的道德品位從某種程度上決定著中國十多億影視觀眾的文化口味。
“除終端外,在劇本創作、影視制作、發行上映等各個‘端口’,都需要良好的文化自覺,才能鍛造精品。”陳道明闡述道,編劇作為創作源頭,需要自我文化約束,什么該寫、什么不該寫,要有基本價值判斷。演員作為執行者,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在表演中不抽煙、不罵人……“有了這些文化自覺,就不再有血腥暴力,更沒有‘褲襠里掏手榴彈’‘彈弓打飛機’式的抗日神劇。”
爛劇本:難道不唯市場就沒有票房?
陳道明是演藝圈里“有名能待得住的”。有人不演戲、沒工作會焦慮,“我可不會,因為生活不夸張,可以‘寅吃卯糧’。”他說。
自從主演張藝謀執導的電影《歸來》后,陳道明一待就是一年多,從未接戲。談及原因,他解釋說:“其實一年來看了二三十個劇本,太市場化、太票房化,沒點兒生活氣息,甚至不堪入目,所以干脆不接戲。”
回顧上世紀《冰山上的來客》《新兒女英雄傳》等經典電影,奔放的情感力量、奇特的藝術效果、創作合理的劇本情節、精心考究的后期制作,讓陳道明難以忘懷:“那時候拍一部電影是多么認真的一件事。”
反觀現在,“有時代情懷、反映一代人記憶、符合‘影視想象功能’的作品少了。”在陳道明眼中,沒有所謂“文藝片”和“商業片”之分,“文藝片不一定就沒市場。好片子就一個標準:文藝片像商業片一樣好看,商業片像文藝片一樣有情懷。沒人看,是因為我們沒拍好、是創作者無能。”
與一些知名演員動輒參演100多部影視作品的經歷相比,陳道明從事演藝事業以來,總共也就接過50多部戲,其中還包括像電影《建國大業》中不到一分鐘的“龍套”出鏡時間。
“中國電影發展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市場有了、規模上去了,可內容和質量亟待提高。”陳道明說,“死盯票房,影片勢必缺乏文化基因、核心價值。電影人不能急功近利、不能燒快錢、不能唯票房。抽時間靜下心好好想想,電影為何要拍、為誰而拍。”
上市潮:難道不搞“借殼”就沒有發展?
近年來,“借殼上市風”“資本并購潮”“炒作地產熱”等“文化資本化”現象風起云涌、如火如荼。
對于股票投資、上市并購、金融理財,陳道明說自己根本沒這能力、也沒這腦子:“很多人無數次勸我加入,但我根本不懂,也消化不了,還是踏踏實實拍戲吧。”
當前,不少文化公司紛紛上市讓陳道明想不明白。“無論公司規模大小,都在做‘上市夢’,都想辦法借殼上市創業績,之后再轉賣,搞得很多投資方不投拍電影而轉投文化資本市場了。”他嘆息道,“當‘借殼上市’成為文化公司的‘同一個夢想’時,不知還能有多少人安心從事劇本創作,我們的文化還怎能結實?!”
陳道明說,電影既是流通商品也是精神產品,文化傳承是電影人首要考量的因素。“而現實中,我們更多考慮如何帶來商業價值、如何抓住觀眾眼球以鞏固自己的商業地位。如此這般,還如何推陳出新?如何涌現精品力作?又能留有多少價值?”
沒教養:難道不吸毒品就無法減壓?
近年來,一些演藝界人士因涉毒被曝光、被刑拘、被判刑的消息屢現報端。一些吸毒者自稱“壓力大,借吸毒減壓。”
對此,陳道明發問:“現代人誰沒壓力?難道只有你有壓力?你壓力有老百姓大嗎?”
陳道明冷靜了一會兒又說:“演員,比普通老百姓掙得多、社會關注度高,要非說有壓力,也是在名利場想出名、想風光的壓力。用壓力解釋吸毒,純屬借口。”
“我們從藝者要永遠記住,無論文化水平高低,首先要有基本教養:包括家庭教養和社會教養。簡單講,在家尊老愛幼,在外遵守社會秩序。”陳道明說,“吸毒,就是沒教養。”
上海,日前陳道明現身某會場,匆匆告別老友后迅速離開,助理提壺緊跟其后,陳道明一路上拒絕所有人的簽名合影,并戴上墨鏡,大牌范兒十足。
大學季》引發網絡熱議,殿堂級表演藝術家陳道明在節目中妙語連珠,特別是節目最后送給學生的“上山說”被網友迅速傳播。談到演技的磨練,陳道明表示:“生活中的常態現象,戲劇化提升以后,再表演出來”,另外“當一個好演員,先當一個好觀眾”。
上周六晚,北京衛視《傳承者》第四期節目精彩呈現,不管是古彩戲法還是上刀山,抑或是二貴摔跤,更多經典的傳統藝術在舞臺上展現,不僅給觀眾帶去美的享受,同時也帶去了深思。” 除了傳統藝術帶來的驚嘆與感動,越來越多觀眾也發現,這些傳承者身上,都有一種共同的特質:樂觀,堅忍。
陳道明及他的語錄又刷屏了!而這發生在本應非常浮躁的“雙11”前一天。這一次,陳道明帶著自己對于文化、電影和演員自我修養的深刻理解,沖上了一個又一個媒體客戶端的頭條。
陳道明發問:“現代人誰沒壓力?難道只有你有壓力?你壓力有老百姓大嗎?”
文藝工作者如何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如何推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精品力作?如何提升學養、教養以言為士則、行為世范?
一些吸毒者自稱“壓力大,借吸毒減壓,陳道明發問:“現代人誰沒壓力?難道只有你有壓力?你壓力有老百姓大嗎?”
陳道明在90年代拍攝的一組寫真曝光,他時而摟著路燈,時而靠著路燈打哈欠,時而做出搞怪的表情。
日前,在一場以“不將就”為主題的對話中,陳道明闡釋了自己對這個熱門詞語的理解。” 作為一個“不將就”的演員,對于影視圈“小鮮肉顏值定人氣”以及“演員都跑去上綜藝”這兩種現象,陳道明也談了自己的理解。
他認為,審查對文化是一種不好的事,文化是不應審查,要靠自覺。
隱士生活,邊緣人士? 他說:我是刻意為之。
———陳道明 《歸來》拍了多久,破棉襖就在陳道明身上多久,常引人側目。陳道明:沒有,其實特簡單,就是你有得問,我有得說;當你沒得問、我也沒得說了,就別沒話找話。陳道明:如果是我想拍的東西,我不會給對方造成任何阻滯,包括讓對方為難地說:喲,價格怎么有點高。
———陳道明 《歸來》拍了多久,破棉襖就在陳道明身上多久,常引人側目。陳道明:沒有,其實特簡單,就是你有得問,我有得說;當你沒得問、我也沒得說了,就別沒話找話。陳道明:如果是我想拍的東西,我不會給對方造成任何阻滯,包括讓對方為難地說:喲,價格怎么有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