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網訊(記者 王在華)如何在荒漠、鹽堿地上種植綠植?這個問題如今或有了解決辦法。7月12日,“壯美內蒙古亮麗風景線——慶祝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網絡主題活動媒體團走進蒙草草原生態博物館,近距離了解這個讓座座荒嶺變青山的企業。
收集草原種質資源1700多種,8000余份;收集土壤樣本數十萬份;擁有國內最完備的草原鄉土植物種質資源庫;建有“草原生態產業大數據平臺”,鎖定任意經緯度或植物,就能查詢該區域相應的科研數據及生態治理方案……在這個集生態旅游、產品實驗、科普教育和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綜合功能博物館里,每一位來訪者都不禁為蒙草生態所取得的成就而感慨。
據介紹,生態修復,尤其是大尺度的生態系統恢復,不是簡單的種樹種草,引用不適宜本土生長的植物進行修復,必然會導致修復效果不可持續。對此,蒙草生態倡導通過馴化鄉土植物進行生態修復,通過技術積累和產品支撐,讓一座座礦山、荒山,重現了秀美景色。
作為中國草原生態修復的引領者,蒙草生態立足“草、草原、草科技”構建蒙草“產業生態圈”;依托“種質資源研究”與“草原生態大數據”,堅持“尊重生態、師法自然”的先科研后修復理念,在草原帶、沙漠帶及國內外,適地適情的建立了“抗旱植物研究院、草原生態系統研究院、鄉土植物研究院、耐寒植物研究院、荒漠植物研究院、鹽堿地改良研究院”等10大生態研究機構;在科研實踐中掌握了野生植物馴化育種技術,節水抗旱園林綠化技術,生態修復集成技術。
在“一帶一路”引導下,掌握核心生態修復技術的蒙草生態扎根北方大地,以內蒙古為樣板,將大生態的理念與技術復制成藏草、疆草、滇草的同時,加速國際化布局,將“蒙草模式”延伸至迪拜、新加坡、俄羅斯、蒙古國,輸出生態修復技術,建設PPP口岸。
從抗旱綠化、景觀建設領域,轉型到草原生態修復領域,蒙草生態正在積極布局中國草產業運營的平臺戰略。從專業化到市場化、從產品輸出到產業整合,蒙草正在從產品戰略向品牌戰略運營升級轉型,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企業力量。
習近平27日晚看望了牛玉儒同志家屬。
據新華社“新華視點”微博報道,習近平27日晚看望了牛玉儒同志家屬。阿爾山蒙語意為“熱的圣水”,地處內蒙古東部,橫跨大興安嶺西南山麓,處于科爾沁草原、錫林郭勒草原、呼倫貝爾草原和蒙古國草原交匯處。
據新華社“新華視點”微博報道,習近平27日晚看望了牛玉儒同志家屬。阿爾山蒙語意為“熱的圣水”,地處內蒙古東部,橫跨大興安嶺西南山麓,處于科爾沁草原、錫林郭勒草原、呼倫貝爾草原和蒙古國草原交匯處。
和土地打了幾十年交道的許景云怎么也沒想到,鹽堿地里種小麥、玉米,畝產也能上千斤。” 村民許景云提到的“小偃81”,正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小麥育種專家李振聲最為傾注心血的小麥系列品種之一。
據國土資源部網站消息,在日前召開的全國國土資源工作會議上,推進生態國土建設將作為國土資源部2014年重點工作的10個方面之一。國土資源部將抓緊研究制定國土資源管理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意見,實施國土綜合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