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媒體記者對話分宜縣委書記李逸翔(右)
核心提示:
全域旅游已成為當下各地關注的熱詞。近日,分宜被列為第二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
“分得宜春地,東偏一畫屏。”宋代詩人趙文所作詩句,形象描述了分宜縣風景美如畫。那么,擁有優美生態環境、厚重歷史文化底蘊等得天獨厚優勢的分宜縣,在打造全域旅游方面有何優勢?又會從哪些方面來打造?如何平衡生態與發展的關系?
6月13日,“2017第九屆全國網絡媒體江西游”67家主流網絡媒體記者走進分宜縣,對話分宜縣委書記李逸翔。
訪談現場
生態稟賦好 文化底蘊深發展前景美
人民網記者郭紀鵬:近年,各地都在加快發展旅游產業,分宜縣發展旅游產業有哪些特色優勢?
李逸翔:分宜素有文化古縣、工業強縣、資源大縣、農業特色縣四張名片,打造全域旅游優勢明顯。分宜打造全域旅游有稟賦、有基礎、有特色、有前景,用三句話來說,生態稟賦好,擦一擦就亮;文化底蘊深,挖一挖總有;發展前景美,潤一潤即成。
從生態稟賦上看,分宜山、水、林、田、湖各種要素都具備,概括來講南面有山,北面有洞。南面森林覆蓋率很高,植物基因豐富,有將近2000種植物基因,被譽為亞熱帶植物基因庫。中國林科院在我縣專門設有亞熱帶森林實驗中心從事各項科研活動,并建有“國家級大崗山森林生態定位站”、“國家油茶科學中心繁育與栽培實驗室”、井岡山干部學院教學點等國家級科研教育平臺;北面喀斯特地貌溶洞較多,已成功創建國家4A級景區的“中國洞都”就是其中一個。所以說,生態稟賦好,擦一擦就亮。
從文化底蘊上看,分宜建縣于公元984年,是江西十大古縣之一,文化底蘊深厚,有獨具特色的夏布文化、天工文化、名人文化和姻緣文化。夏布文化方面,苧麻在分宜有千年的種植歷史,夏布文化是幾千年的苧麻種植歷史積淀而成,海昏侯墓出土的夾苧耳杯就是用苧麻層層壓鑄而成,說明2000多年前苧麻編織出來的夏布用于皇室貢品,中國歷史博物館至今還保存著一匹乾隆下江南時攜帶回宮的分宜夏布;天工文化方面,明代宋應星所著的17世紀世界工藝百科全書——《天工開物》,就是他在分宜任教諭時所著;名人文化方面,江西第一個狀元盧肇、明朝宰相黃子澄、嚴嵩都是分宜人;姻緣文化方面,《搜神記》中記載的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故事也出自分宜,今天上午大家參觀的“中國洞都”就是將這個故事融入并打造出來的,給大家帶來美的享受。所以說,文化底蘊深,挖一挖總有。
從發展前景上看,正是基于良好的生態稟賦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分宜縣旅游產業發展前景十分美好、十分廣闊。比如,“中國洞都”景區營業一年多時間就成功創建國家4A級景區,所以說,分宜旅游發展前景美,潤一潤即成。我本人也是旅游的粉絲,我認為,旅游產業在“十三五”時期將迎來黃金發展期,旅游消費需求將有一個爆發式的增長,我們將牢牢把握好這一機遇,努力把我們的生態優勢、文化優勢轉化成為經濟發展優勢。
“一核兩翼五區”打造江西全域旅游示范縣
騰訊網王欣欣:圍繞新余市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這一目標,分宜作出了哪些方面的努力?
李逸翔:縣里提出打造全域旅游示范縣,我們做了很多基礎工作包括聘請專家做科學規劃,確定了“一核兩翼五區”的總體布局。“一核”是打造以麻紡特色小鎮為核心的主城區,并按照4A級景區的要求改造提升整個城區,把城區當作景區來打造,發揮城區的核心帶動作用。“兩翼”就是南北兩翼,南翼是指南部山水養生旅游組團;北翼是指北部溶洞田園旅游組團。“五區”是指夏布文化旅游區;傳奇姻緣旅游區;森林養生旅游區;夢幻田園旅游區;鈐陽湖畔慢生活旅游區。
圍繞上述布局,縣里提出近三年思路和目標,概括為:一年打基礎,兩年出示范,三年成樣板。
一年打基礎。完成全域旅游總體規劃并實施,同時完善旅游基礎配套設施,改造提升現有的旅游景點。近兩年我縣總共整合項目資金近10億元,對全縣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旅游服務水平、旅游品牌宣傳等方面進行了整體的包裝、策劃和提升,縣里這兩年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綜合收入每年都以30%以上的增速在增長,旅游產業呈現井噴式發展態勢。同時,我縣還在規劃修建大崗山、分安線(G220)等多條旅游公路,分宜通用機場高空旅游項目,本周也即將簽約,這是我們做的打基礎的工作,我們也有信心打好打牢這個基礎。
兩年出示范。按照示范區創建要求,重點打造麻紡特色小鎮、龍舟文化古鎮、防里古村、棗木山公園、以及縣城區的文化三館等一批高品位、上檔次、有特色的旅游景點,還要打造一批環境優美、特點鮮明的鄉村旅游景點,推出具有分宜特色的旅游精品線路。
三年成樣板。我們制定了這么一個目標:用三年時間(到2019年),力爭創建5A級景區1個、4A級景區5個,打造旅游特色鄉鎮5個,精品旅游村10個,旅游接待人次超過50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要超過50億元。要構建開放有序、業態多元、產品豐富、協調發展的大旅游發展體系,要創建全省旅游強縣,并打造成全國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旅游讓家鄉更美群眾更富經濟更強
中國臺灣網記者尹賽楠:全域旅游讓整個城市、鄉鎮都變成一個景區,有助于優化環境,提升當地公共服務功能。分宜縣在發展全域旅游方面,如何讓更多群眾受益?
李逸翔: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最終發展的成果還要人民共享,旅游也是一樣。旅游產業是經濟發展生力軍,也是群眾致富助推器。我們推進全域旅游,不僅要發展旅游產業、提升城鄉品質,還要讓所有分宜百姓群眾成為旅游產業的參與者、受益者,讓他們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主要從以下三方面發力:
一、要讓家鄉美起來。把分宜作為一個大的景區來打造,將生態文明建設、現代農業和全域旅游發展統籌規劃,合力并進,把分宜“美”的元素融入到每一塊街區、每一個集鎮、每一個村落。通過不斷完善基礎設施、開展環境綜合整治、打造精品旅游線路,使城鄉處處顯山露水,體現分宜特色。
二、要讓群眾富起來。通過“打旅游牌、吃綠色飯、發生態財”,開發更多特色旅游商品,為百姓提供“不離鄉、不離土”的就業創業機會,變美麗風景為美麗經濟。這里舉個例子,比如我們的特色麻紡產業,我們專門聘請中紡院做產業規劃,提出將麻紡產業定為富民強縣的特色產業。富民,就是用5-10年時間,讓全縣三分一的人(10萬)的人在這個產業上創新創業和就業;強縣,就是到“十三五”期末,麻紡產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50億元。特色,就是要打“創新”、 “綠色”、“時尚”牌,實現產業從集聚到集群再到集約發展。目前,我們在苧麻種植、剝麻機械攻關以及平臺建設、“龍頭企業+衛星工廠”模式探索、科研創新能力提升、品牌創建等整個全產業鏈上,求突破、謀發展,也取得了比較好的成效。下一步,我們在繼續在全產業鏈上做強做大的同時,加快“龍頭企業+衛星工廠”模式的推廣,構建“大工廠、小市場”,讓更多的百姓在家門口,甚至在家里頭就業。
三、要讓經濟強起來。以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為契機,發揮旅游帶動作用,將旅游元素植入一、二、三產集約發展,按照農業圍繞旅游提升、工業支撐旅游做強、文化聯姻旅游做大、城市結合旅游做美這條路徑,推動旅游產業全域布局。到2019年,旅游產業對GDP的貢獻率達15%以上,讓旅游成為助推新余市建設“三區兩典范”和我縣建設分外宜人地、天工開物城的有力抓手。比如說,我們麻紡特色小鎮建設的初衷和主要目的,一是要挖掘和彰顯文化,第二是壯大產業,第三是提升城市品質。
既要治山理水,更要顯山露水
東南網記者楊元攀:綠色發展是未來發展的主色調,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沒有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分宜縣如何平衡生態環境和旅游產業的發展?
李逸翔:習近平總書記在在視察江西時指出,綠色生態是江西最大的財富、最大的優勢、最大的品牌。我們牢記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在縣第十四次黨代會上,我們提出實施生態立縣、工業強縣、特色興縣、文化活縣四大戰略,建設分外宜人地、天工開物城。分外宜人地、天工開物城這里面也有一層意思,就是用天工開物,這個自古以來就蘊含開放包容、精益求精、創新創業的工匠精神,用這個工匠精神貫穿,打造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品質分宜。
我們把生態立縣擺在首位,也就是表明我們把綠色作為未來發展的主色,不僅要治山理水,更要顯山露水,走一條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同時我也認為,往長遠發展看,實際上,一產、二產最后都會向三產發展,我縣提出的麻紡、新材料、光電信息、裝備制造、文化旅游五大產業,到最后都會發展成文化旅游業,就是我們的工廠都要按照花園式工廠來建設,可以用來參觀,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
但是,現在基礎還沒那么好,需要我們更多的智慧和擔當。我認為從兩個方面來做:一是加快現有產業轉型升級,優化存量。剛才我和朋友們介紹了分宜的“四張名片”,其中有工業強縣和資源大縣,我們過去產業以礦產資源類等傳統產業為主,這塊的產業需要我們加大改造升級,要提升產品附加值,延伸產業鏈。同時要想辦法逐漸構建清潔循環的現代產業體系,對現有粗放式的種養殖產業進行整治和提升,推廣種養結合的生態循環發展模式。此外,還要充分發揮亞林中心的科研優勢和底蘊深厚的文化優勢,大力發展健康養生、養老和休閑旅游產業,做大綠色經濟。
二是爭項上嚴格要求,要設立項目引進“綠色門檻”,管好增量。在項目引進上,我們全面實施招商項目預審制,嚴格把好項目準入關,對高污染項目、低層次產業項目、高能耗項目,我們要堅決說不。而且我認為,旅游產業的招商本質上是招商選資的過程,就是我開始說的分宜旅游稟賦很好,保護起來也是一種貢獻,但絕對不能破壞,不能亂涂亂畫,不開發則以,一旦投資開發,必須要請那些既有實力,又有理念的大家來投資,做出精品、做出特色。(中國江西網記者李志強)
記者李志強報道:近日,分宜被列為第二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曾經有人把分宜大崗山稱為“江西的九寨溝”,這里已經有個省級森林公園——分宜縣大礱下林場,公園規劃總面積1020公頃,其中活立木蓄積量1.2萬立方米。
昨日上午,焦作市召開2017年全域旅游示范市創建工作匯報會,對下一步全域旅游示范市創建工作進行安排部署。各相關部門要主動融入全市創建工作中,在全市形成全民創建的濃厚氛圍,為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市提供有力支撐。
焦作城區有文化,東有紀念“藥王”孫思邈的藥王廟,西有堪稱“中原民居博物館”的北朱村,中間更有遍布焦作的百年工業遺跡及數十座民間博物館。“多園區”是指加快云臺山、青天河(月山寺)、神農山、嘉應觀、妙樂寺、陳家溝、韓愈等文化旅游園區建設,形成多元化旅游產品體系。
這,就是博愛縣在去年2月被國家旅游局列入首批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單位之后帶來的變化。談到全域旅游示范區的創建,張建信心百倍地說:“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既利于當前,也有利于博愛發展的長遠,事關每個人的切身利益、事關博愛的發展和未來、事關博愛人民的福祉。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焦作市在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建設國際文化旅游名城過程中,將著力提升八項工程。把云臺山建成國際養生度假、生態體驗、地質奇觀特色旅游目的地,陳家溝建成國際太極拳特色旅游目的地,青天河、神農山、青龍峽、峰林峽建成國際山地特色旅游目的地。
12月9日,禹州市政府召開全域永久基本農田劃定成果自驗會議。
鄭焦鐵路通車運營,焦作至北京、上海高鐵正式開通,太焦客運專線、焦濟洛城際鐵路前期工作加快推進……焦作這個曾經偏離中原城市群“十”字形交通干線,又有黃河天塹天然阻隔的城市,迎來了大交通時代的黃金機遇。
今年2月份,我省就有10個市、縣(區)進入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名單,分別是鄭州市、濟源市、洛陽市欒川縣、洛陽市嵩縣、安陽市林州市、焦作市修武縣、焦作市博愛縣、南陽市西峽縣、信陽市新縣、信陽市浉河區。
今天,2016中國(鄭州)國際旅游城市市長論壇隆重開幕,圍繞“旅游,城市互聯互通的紐帶”這一論壇主題,來自世界主要旅游城市的嘉賓,分享發展經驗,共創美好明天。
鄭州市市長馬懿說:“推進城鎮化建設,絕不是為了蓋樓房、修馬路、栽花草,而是通過生產方式的轉變,帶動農民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轉變。遍布城鄉的農民創業園—專業園區—產業集聚區—開發區,形成從農村到城市、從低端到高端梯次發展的“大眾創業”鏈。
鄭州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第八次會議上,聽取了《關于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功能提升情況的報告》,航空港實驗區“三大片區”規劃編制完成步入實施階段,一個“全域城鎮化”航空大都市已展現眼前。
11月13日,記者從舞鋼市旅游局獲悉,國家旅游局日前公布了238家第二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名單,舞鋼市榜上有名。
此次赴新疆沙漠戈壁進行實戰化訓練,是海軍陸特戰部隊全域作戰的進一步拓展,標志著海軍陸特戰部隊全域作戰日趨完善和步入新常態。
昨日,焦作市召開四城聯創指揮部辦公室會議,市領導賈書君、魏豐收、田立杰出席會議。據了解,四城聯創即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創建、國家水生態文明城市創建。
1月15日,省環境污染防治攻堅辦下達通知,包括鄉鎮和農村在內,我省全域全時段禁止燃放煙花爆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