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錫添說,河南追上深圳,要靠思想解放和本土企業
2017-02-27 10:03 來源:映象網 打印本頁 關閉
寫在前面
本期對話后的閑聊中,陳老問了我一個私人問題:你父親是做什么的?
我回答:在家做點小生意。隨后我忽然意識到,父親事業的開端,大約就在92年。
本期對話,陳老從92年那場“南巡講話”講起,聊了很多宏觀的大事件,影響和改變中國的大趨勢和大方向。
隱藏在本期話題背后的,正是無數像我父親一樣,因為這次講話,切切實實改變了命運的整整一代人。
2016年最后一天,姜明與我們對話時,提到了一個說法:創客中的92派。
陳東升、田源、馮侖、潘石屹、俞敏洪、姜明等一大批如今諸多行業的領軍人物,正是受了“南巡講話”的影響,在92年左右,開始下海創業。
我想,“南巡講話”播下了一顆偉大的“求變”精神的種子,它讓人們相信市場,相信企業和企業家精神,而這顆種子借著陳老的新聞作品,更快更廣地灑向了全國,成為了一代人努力奮斗的精神源泉和動力。
而到了今天,我們似乎又來到了一個急需改變的關鍵節點,姜明開始了二次創業,陳澤民開始了二次創業……,市場似乎已經用行動,無聲的宣告新一輪“求變”已經開啟。
所以,本期對話,我們決定將主題定為:傳承和接力。
經濟進入新常態的當下,我們期望,借助這場對話,將“南巡講話”的精神,從東南沿海,再次傳遞到廣大的中西部地區,從92派創客,接力到15派創客手上。
就像閑聊中,陳老還說了一句:求變,永不過時。(文/江朝博)
2017年2月23日,老楊會客廳陳錫添專場,主持人楊建國與《《東方風來滿眼春鄧小平在深圳紀實》作者陳錫添,數十名企業家、媒體記者,圍繞“轉型雙城記“的主題,聊了三個小時。
對話中,陳錫添和老楊,依據深圳轉型的經驗,為河南轉型支了三招:靠思想解放,靠本土企業,靠創新。
思想解放第一招
落后代表著你有機會超前,這都是靠人的意識,靠思想去解放的。
小平南巡講話,主要的核心內容就是創新發展。
他的講話里面到處充滿了敢闖、改革、創新的激情,尤其他講到要敢闖、敢試、改革,這個就是創新。
他說沒有一種闖勁,沒有一種改革創新的勁頭走不出一條新路,創不出新的事業。
河南近幾年取得了很大的發展,綜合實力有了很大的提高,GDP達到4萬個億,穩坐中國經濟省域排名第五位。河南是經濟大省、糧食大省、工業大省、農業大省,也是人口大省。
當然,河南有短板,短板在哪里呢?
科技創新力量不夠強、經濟結構調整不到位、產業升級改造比較滯后,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這是河南目前存在的不足。
想想這四點的不足,再想想習總書記講的"四張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創新驅動發展、基礎能力建設、新型城鎮化,是不是非常符合河南的實際,提出了河南今后應該如何發展,指明了河南發展的道路?他講的話非常正確,非常有針對性,非常有指導性。
落后的地方,都是有后發優勢的。
經濟結構調整不到位,你去努力,去創新,你讓他調整到位;你產業優化滯后,就有機會讓他超前,這都是靠人的意識,靠思想去解放的。
河南這兩年“收獲”了很多國家戰略,要勇敢改革,不一定靠政策來推動,要靠創新各個方面來推動的,不靠政策了,靠改革。就像深圳前期一樣,改革自己走新路。
李克強總理,在廈門考察自貿區時說,自貿區不是政策洼地,而是改革高地。
河南獲得的一系列國家戰略,其實是賦予了河南自主發展權。我們不能去等政策紅利,”等“就是短板。
現在國家政策給你,怎么創新,把政策優勢,轉換成發展勝勢,就是關鍵。
楊建國談河南:有差距就有商機
本土企業第二招
深圳轉型,不是靠外資,也不是靠國企,靠的是本土的深商。
深圳這個城市應該是我們國家的自豪。
占全國萬分之二的土地,我們中國有960萬平方公里,這是萬分之二的土地,提供了國家8%的經濟增量。
深圳靠什么?深圳不是靠外資,也不是靠國企,深圳沒有那么大的國企,也不是靠合資企業,它是靠本地。
深圳有今天的成就和稅收,靠的本土的深商。
深圳有很多世界級的公司,華為跟中興、比亞迪、華大基因,都是瞄準世界的。
深圳的上市公司有350個。一個經濟學家說,我查遍了全世界的城市,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城市能有350個上市公司。
河南也涌現出了一批瞄準創新的本土優秀企業、企業家,和發展的新模式。
制造業方面,河南,特別是鄭州也有比較好的企業,比如宇通;
講到農業,我們有一個74歲又開始創業的老先生,叫陳澤民,53歲創業玩小球,湯圓,74歲創業玩大球,地球。今天的主題是對比深圳和河南的創新,我想陳老的這種創新的精神,就是今天主題最好的體現;
雙創方面,姜明二次創業,準備在鄭州打造中國創客城,積聚創業所有的全產業鏈的人才、資金、導師、學校和信息、科技人員,來改變我們河南是創業的洼地;
大數據產業方面,河南廣電推出的“中原云”挺好,未來期望的是“中原云”們能更加開放,真正成為河南提質轉型升級發展的智慧支撐。
河南電視臺新農村頻道專題報道
創 新第三招
深圳能做到的,河南都能做到。
深圳的創新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深圳的創新意識非常強。
改革開放初期,深圳追求的是發展速度,“時間就是金錢”,后來覺得只有速度不行,還得有質量,于是提出了發展質量說法。
經濟發展要以質量為中心,這也是深圳在發展中最大的創新。
第二,深圳經濟發展早期來料加工占的比重很大,后來追求發展之量后覺得不行,就“騰籠換鳥”,淘汰那些不符合城市定位的產業,大力培育高新技術產業。
第三,工業設計能力,也就是產品的研發。
一個地方的產業優化升級,工業設計是推手,深圳對工業設計投入非常大。深圳擁有各類工業設計機構6000多家,其中工業設計專業公司600家左右,工業設計師及從業人員約15萬人,國家級和市級工業設計中心數十家,帶動上下游產業鏈逾千億的產值。
第四,人才和教育。
深圳的教育本來和河南一樣,是本地社會發展短板,高等教育只有一個深圳大學。
但深圳敢想敢做,創建深圳大學城、引進一流名校進駐并開辦研究生教育、建設特色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國內一流高校紛紛在深圳設立特色院區。
與此同時,深圳引進人才不遺余力,出臺政策為人才落地護航,大手筆劃撥科研經費,形成了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深圳能做到的,河南都能做到。我相信將來河南、鄭州也必然會像深圳一樣的發展,只不過深圳先走了一步。
國家戰略對于河南來講既是挑戰,又是機遇。
現在河南這幾大國家戰略落地過程中,人才缺口,配套缺口、創新缺口很大。
怎么補短板呢?我認為深圳和我們河南是互補的,從剛才陳老講的里面,河南能學到很多。
特別環節老楊會客廳
農歷新年第一期《老楊會客廳》,一開始就弄了個大動靜:今年起,本期對話嘉賓:陳錫添,正式成為《老楊會客廳》總顧問。
繼包裝、形式等升級之后,《老楊會客廳》持續、高質量的產業內容生產,也有了保證和升級。
尾聲
楊建國
每一次老楊會客廳以后我都總結幾個關鍵詞:
第一,創新。不管是25年前小平在深圳,還是25年后習近平在河南,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創新的理念。
第二,轉型。河南打四張牌,必須要體制轉型升級優化調整產業的結構。
第三,差距。有差距就有商機,把短板找出來。
第四,持續。一張藍圖繪到底,轉型升級必須要持續。
第五,合適。一定在合適的時段,學習現在的深圳經驗。
第六,改變。持續改變、堅持改變、有望改變。無論是深圳轉型,還是河南轉型,無論是25年前的深圳,和25年后的河南,在發展的路上是平行的。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