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鬢已經蒼白的老傳承人 雙鬢已經蒼白的老傳承人](./W020150521620515711654.jpg)
雙鬢已經蒼白的老傳承人
【編者按】惟妙惟肖的朱仙鎮木版年畫、高亢激昂的河南墜子、載歌載舞的信陽民歌、千古傳頌的虞城縣木蘭傳說……河南有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既是我們寶貴的資源,也是沉重的責任。
目前,河南的“非遺”數量多,品種雜,分布廣,保護的任務十分艱巨。
為促進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珍視和保護,推進城鎮化進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傳承發展,自2014年9月1日起,映象網推出“文明河南 走進非遺”大型系列報道,利用文字、圖片、視頻等立體化的傳播方式,采訪非遺傳承人、手藝人、門徒,挖掘背后故事,梳理文化脈絡,弘揚華夏文明。
【遺產名片】蛋雕是近年來逐漸興盛起來的一種民間手工藝品。蛋殼本身質地細膩,晶瑩如玉,通過在飛禽類蛋殼上繪畫與雕刻展示各種精美的圖案,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工藝價值、收藏價值。2008年,蛋雕被列入鄭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映象網訊(記者 南樂天/文 段晉哲/圖)一顆生雞蛋來到世界上有幾種命運?被蒸了?被煮了?被煎了?大抵如此,不過是殼碎隨風吹、零落碾成塵。還能開出花來?
虎占林家就有答案。在不足五平方的“蛋雕工作室”里,72歲的虎大爺以刀代筆,游刃薄卵之上,刻畫著花鳥蟲魚、亭臺仕女,精心雕刻出一個個自己的“傳奇”。
重拾舊好
在鄭州市北郊京水村一排臨時建造的簡易板房里,記者找到了虎占林的家。
不足40平方的房子里年久破舊的沙發、小飯桌等再沒有什么別的家具,而在被他當作“工作室”的里屋,到處是形形色色的蛋雕作品和半成品,工作桌上刀筆水彩分門別類很是講究,里外一富一貧透露出的是一個匠人的精神密碼。
蛋雕是虎占林家的家傳手藝,傳到他這兒已是第七代。
在明清時期,民間每每到婚娶、祝壽、添子的喜慶時刻,總會相互贈送紅雞蛋,稱為“彩蛋”,后來街頭巷尾常見民間手藝人在彩蛋上畫些花鳥魚蟲販賣。
“以前做這一行能糊口,很多人都是靠這個生活。”虎占林說,“就跟以前街上賣氣球和冰棍一樣,小孩子買著玩,誰都買得起,農民在家里種地之余出去賣這個補貼家用。”
聽虎大爺說,當時的蛋雕手藝人為了討生活走南闖北,走的近的去開封洛陽,遠的北到北京,南到蘇杭州,“只是抗日戰爭一來誰也不干了,都跑了,再也沒人干了。”
虎占林從小跟父親學習蛋雕,熱愛繪畫,2004年從學校物理教師的崗位上退下了以后決定重拾舊好。
“即便是老了也應該有一技之長,比出去打麻將強。”虎占林一“玩”蛋雕就是14年。
蛋殼開花
蛋殼要開花,靠的是手藝和韌勁兒。
從《紅樓夢》到《水滸傳》,從連環畫版的《西游記》到網上搜到的四大美女,十二生肖、金陵十二釵、百虎圖、……虎占林對蛋雕的熱情常年不減。
為了色澤均勻、大小薄厚適當的蛋殼,成箱的雞鴨鵝蛋被虎占林搬進家,僅取出的蛋液每次都要裝一盆。
“剛開始天天吃雞蛋,家里人都吃煩了,孫子孫女看見就說不吃,都送人了。”虎占林的老伴兒邊給他系防塵圍裙邊說。抽取蛋黃蛋清,對蛋殼進行消毒處理是第一步,這個環節的工作要提前做,虎大娘分擔了很多,是虎占林最得力的幫手。
細心的清洗晾曬只是第一步,接下來的工序更是馬虎不得。虎占林往往吃完早飯就坐在桌前,一坐就是半天,到了深夜老伴兒在外屋看著電視,他一人鉆進小工作間打著臺燈接著做。
做蛋雕的蛋殼底部得平,去殼需要先畫線圈圈。但往往球面變形變太厲害,又沒有儀器,找圓心全憑經驗和眼力。
“這時候高等數學也沒有用。”虎占林已穿上“工作服”,又拿起300度的老花鏡戴上,開始示范。
“要刻的內容用鉛筆畫在上面,再雕刻和繪畫。哪面雕刻哪面繪畫,面積分別需要多大都需要提前設計。”虎占林說,繪畫的難度小些,一般需要一天的時間,雕刻則往往要費兩三天的功夫,而且稍有失誤,就會一刀毀掉整枚蛋。
“勁用小了蛋殼撬不掉,用大了殼會破。有的時候好不容易做完了,卻不小心掉地上了,那也沒辦法。”虎占林說,做蛋雕精微細密,出手必須“恰到好處”。
“亭子、松樹、云、剪紙一樣的人頭……鏤雕,浮雕,沒有一處敢隨隨便隨碰著,非要耐得下性子穩得住神才出得了活兒。”虎占林說。
目前,虎占林的蛋雕已經入選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成為鄭州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藝高隨眾
虎占林的手藝好,漸漸地一些老同事、老朋友和展覽項目都找上門來。
“這是一個老熟人要的老虎,已經做好了,四個一組,一共5組,都編上號了。”虎占林打開一個普通的紙箱子,里面整齊地碼放著20只蛋雕老虎,橫臥側立,每個姿勢都不同,被用玻璃罩子和木頭托底裝著,客戶給出的價格是每只150元。
“沒想過當生意做,就是愛好這個,現在知道的人越來越多了。”虎占林說,雖說這“一技之長”如今給他帶來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甚至錢財,但是名利并非自己看重的。
虎占林有三個兒子,六個孫子孫女,孩子們給他買原料買工具,教他上網用微信這些新潮玩意兒,但沒有一個人跟他學這門手藝。
他說,自己最想的是能把手藝傳下去。
2008年,虎占林曾任教的鄭州惠濟二中找到他,專門請他回去開設繪畫、蛋雕培訓班,這讓虎占林十分興奮。“去學校教課挺好,每周兩節課,學生們都很歡迎。”
7年時間,虎占林教過的學生有幾百人。在他看來,傳授這門手藝不能給孩子在考學和就業上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卻是對人生有著長遠的助益。
“孫子孫女們經常說我,你老了花錢費勁弄這干啥?我說我要把這些東西分給你們6個。”虎占林說,“這本身就是一筆財富。”
【系列報道】
走進非遺·香包:方寸之間畫天地
走進非遺·太乙拳:古老之術挑戰現代整容
走進非遺·羅山皮影戲:在傳統與市場之間找到結合點
走進非遺·朱仙鎮木版年畫:與現代文明尋求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