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中國賽第十年,國王再度來華,與之同行的是網隊。與十年前不同,這一次他們先是在上海遇冷,不僅球迷沒能填滿場館坐席,就連采訪的記者也很少。據悉,有40多家已經報名的媒體記者沒有到場。在北京,也不見往昔風光。雖然NBA官方稱球票早就銷售一空,但在賽場外“黃牛”手中的球票幾乎都是五折銷售。
從大衛·斯特恩到蕭華,兩屆NBA總裁都一再表示會把NBA正賽帶到中國,然而現實與理想隔著太平洋,他倆都把不能成行的原因歸咎于無法解決的交通和時差。是的,十年來中國球迷胃口大了,NBA中國賽緩慢發展,已經滿足不了中國球迷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問題
中國球迷胃口大了
對于這項賽事而言,十年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從2004年第一屆賽事正式打響后,2007年它再度回歸,但此后幾乎保持每年一屆的節奏,它發展至今已經成為中國廣大NBA球迷每年的一道視覺盛宴。
走過這十年,中國賽如今也可能再度站在了升級的十字路口:在已經將頂級球隊像總冠軍球隊熱火、在中國人氣王湖人隊等帶到中國賽后,如何能更加牢固地聚攏那些見識過大陣仗、眼光甚為挑剔的北京、上海和廣州的球迷,并能源源不斷地培育出新的球迷群體,這是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
與上海相比,北京的球迷還算熱情,甚至還有一些外地球迷來京觀賽,能夠容納18000人的場館上座率在8成左右。球迷們都希望一場NBA正賽來到中國,來到北京。
這個話題在大衛·斯特恩任期無數次被中國媒體提起,但始終未能實現。去年,即將卸任的斯特恩將這個皮球踢給了“接班人”蕭華,“希望現代科技繼續發展,讓飛機的速度進一步提高,縮短中美之間航行的距離,那時候,在中國辦NBA常規賽也就成為現實。”這就是蕭華當時的態度。
據NBA內部人士透露,目前尚不具備在中國舉辦NBA常規賽的條件,飛行時間長是其中的一條原因。即便是NBA的球隊都擁有私人飛機,但NBA常規賽的日程非常密集,而且來回之間的時差調整對于球員來講也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這些年的NBA中國賽基本選擇在北京和上海兩地舉行兩場比賽,8天的時間要在美國、北京和上海三地間往返,“這確實是一件困難的事情,要想適應過來不容易。拿我來說,我剛到的時候,一直睡不著。這絕對是一個需要適應的事情。而且,回去之后又必須重新調整。”網隊核心德隆·威廉姆斯在接受采訪時說。
NBA季前賽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中國球迷的胃口了,他們期待著大場面的來臨,或者說是大牌球星的到來。畢竟,隨著姚明的退役和易建聯的回歸,NBA已經沒有了中國面孔,2004年姚明和劉煒各為其主的兄弟會不知何時才能再現,10年?20年?不好說。
態度
總裁蕭華依然樂觀
2004年的中國賽是至今為止影響力最大的一次,不僅僅是因為姚明和劉煒,因為那時多數的球迷還沒有在現場看過一場原汁原味的NBA比賽,就連球票的價格都炒翻了天,場邊的球票2萬元能夠買到那是你的幸運。但如今,十年前的場景已經不復存在了。
除了NBA中國賽受關注度下降,NBA在中國的發展也遭遇瓶頸,他們曾想借助自己的資源和優勢,為中國十個城市建設10座擁有NBA水準的籃球館,但這個宏大的計劃還一直停留在PPT文件方案上,始終沒有獲得國家體育總局和中國籃協的認可。與此同時,NBA還曾打算與中國籃協合作,把NBL聯賽由自己進行包裝,但中國籃協并不希望他們插手NBL運作。與NBA合作等于把自己手中的資源交給對方,弄出一個更職業的聯賽來騎在CBA的頭上,這一點籃協不能不顧慮。
在蕭華看來,即便姚明退役了,中國球迷仍然對NBA有著持續的關注度,“他們愛科比、愛杜蘭特,關注的球隊不只是火箭隊。當初,喬丹退役時,外界為NBA的前景憂心忡忡。但是現在的NBA,已經成為全世界最有影響力聯盟之一。”
“10年中,中國籃球有了巨大發展,中國籃協預計中國有3億人打籃球,這是美國整個國家的人口數量。”蕭華說,“NBA的中國粉絲發展超過我們想象,他們對NBA的了解很深,不單單是對超級球星們了解,對球隊的每個球員如數家珍。”
感受
NBA球員熟悉中國
面對沒有什么大牌的國王和籃網,球迷還是拿出了不少熱情,他們絲毫不吝惜自己的掌聲,他們不停呼喊著KG(加內特),這是本屆NBA中國賽的最大牌球員了。除了比賽,吉祥物和拉拉隊的表演總是讓球迷們很享受,對于比賽的結果其實他們并不那么在意。
十年來,中國球迷正在對NBA中國賽產生視覺疲勞,與此同時,NBA的新老球員們卻越來越了解和喜歡中國。作為姚明的昔日隊友,國王隊球員發展助理教練里安·鮑文2004年時還曾隨火箭來上海、北京征戰第一屆中國賽。“10年后,你可以看到上海多了很多新的建筑和設施,感覺到了這個城市的發展。”鮑文說,“我打了第一次的中國賽,當時是火箭隊的隊員,10年后我又跟著當年的對手國王隊來到了中國賽,盡管不是上場打比賽,但也是球隊的一分子。所以感覺挺特別。”
國王隊傳奇球星佩賈·斯托賈科維奇也是2004年NBA中國賽國王隊的隊員,他感嘆中國球迷居然如此懂NBA,“我們當時感到吃驚的是,有很多球迷,對NBA非常了解和熟悉,對籃球那么熱愛,對NBA如此熱愛。那是讓人印象很深刻的10天旅行。”斯托賈科維奇說,“那時候是一個開始,現在,中國已經是NBA大家庭的一個重要部分了。”
網隊球員基里連科說:“我覺得NBA每年都在發展,更多的球迷加入進來。這不單單是市場的原因,而是因為NBA的比賽確實有很高的水平,球迷真的是非常喜歡這樣的比賽。”
NBA中國賽亟待二次創業
著名籃球評論員楊毅曾經在一篇文章通過自己獲得門票的難易程度來感知中國賽的票務銷售狀況變化:2004年時一票難求,門票被炒到了令人感到瘋狂的地步,而在中國賽舉辦十年后,它已經很難掀起開始時那樣的熱浪。楊毅還舉了一個例子,今年上海站開賽的前一個小時,“黃牛”兜售門票的價格票面是500元的賣300元。
對于中國賽影響力和發展前景的解讀,取決于個人觀察的角度,以及對于各種信息的深入了解程度,但不可否認的是,這項賽事將面對的是需要再度升級的一個過程,畢竟那些NBA大腕、大神們我們都見識過了,審美疲勞總會產生。
如何讓這項賽事再度升級,這也是NBA總裁蕭華在來到中國后被問到最多的問題。
對中國賽常年觀察,并十分熟悉情況的關鍵之道體育咨詢公司首席執行官張慶,用經濟學中“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形容中國賽目前的情況,并認為在經過十年后,中國賽已經完成了要將NBA比賽原汁原味帶給中國觀眾的初始目標,現階段他們需要完成如何再度創新和發展的問題。
中國賽或NBA如果想更好地在中國深入發展,第一點是盡快產生能在NBA打球,并是主力的中國球員,但這一點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第二點是NBA和中國籃球的深入合作,找到更多的“落腳點”,并不僅僅是目前的中國賽。現在中國籃球在CBA和NBL都進行公司化改革,這其實對于NBA而言,是一個比較好的機會,NBA有資金和資源,并有成功的運營經驗,可以和中國籃球尋求更多形式的合作。
其實,除了賽事本身外,NBA在其他方面也可以將觸角延伸得更廣些。和姚明合作成立姚明NBA學校算是一個典型例子,借助姚明的知名度和影響力,NBA在逐步實現和中國青少年聯系的計劃;再例如,已經持續幾年的NBA和中國籃協的合作,培養我們的籃球教練計劃。(宋翔)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