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深受北京球迷喜愛的北京男籃球員,他曾是國家隊中數一數二的后衛,如今37歲的張云松退役已經四年,雖然身份從球員變成了教練,但站在場邊的他依然不改拼命三郎的本色,依然是球迷熟悉的那個小云。
昨晚,在2014年南京青奧會三對三男籃1/8決賽中,中國隊以11比12的一分之差不敵巴西隊,被擋在了八強之外。球隊主教練張云松整場比賽都在場邊大聲指揮,那股拼勁不僅激勵著球員,也感染著觀眾。
還年輕 喜歡被大家叫小云 與年輕隊員無代溝
小云是北京球迷送給張云松的昵稱,雖然這個小云已不再小,但他卻不想失去“小云”這個親切的稱呼。
“現在我還不是老云,大家還可以叫我小云。”昨天賽后,張云松笑著對《法制晚報》記者說。2010年選擇退役后,張云松隨即拿起了教鞭,至今已有四年時間,在籃球隊員面前,張云松已經算十足的大哥,但在教練員隊伍中,他還是資歷尚淺的少帥。
在張云松看來,年輕是做教練的短板,但同樣是做教練的優勢。“我和隊員們溝通起來不成問題,大家都是年輕人嘛。”張云松說,作為教練員有義務及時了解隊員的思想狀態,以便有的放矢地進行調整,而這對他來說并沒有那么難。
能有這么一位善解人意的年輕教練,隊員也感覺好極了。“張指導非常隨和,跟我們的溝通非常順暢。他總是盡量讓我們放松,不要有太多壓力,賽前賽后跟我們的交流都非常多。”昨天比賽后,隊員付磊對記者說,“雖然這場比賽輸了會稍微有些遺憾,但張指導對我們這次青奧會的表現肯定非常滿意。”
隊員完全猜中了張指導的心思,在賽后點評隊員的表現時,他的確表示非常滿意。“從整個比賽來說真的非常滿意,包括今天這場。本次青奧會沒有成績的壓力,最重要的在于展示自己。雖然輸了,但大家在場上非常得拼,把中國年輕人拼搏的勁頭和精神風貌體現了出來。”
至于輸球的原因,小云認為球員們的國際比賽經驗還有所欠缺,“他們此前并沒有參加過國際大賽,這個比賽是他們第一次參加國際大賽。所以臨場應變還不夠好,進入淘汰賽身體接觸更多,裁判的尺度更緊。有些動作小組賽做可能沒事,但到了淘汰賽就不行。還需要比賽經驗的累積。”
還要拼 指揮比賽喊破喉嚨 吃掉四盒潤喉片
當球員時,張云松就是訓練刻苦、球風凌厲的“拼命三郎”,做了教練員,小云的風格一點兒沒變。
按照三對三籃球賽的比賽規則,教練員不允許坐在場邊指導,只能坐在看臺上。這樣一來,教練想給場上隊員指導,只能通過高聲呼喊來實現。而在眾多教練之中,小云絕對是喊得最拼命的一個。
昨晚的比賽中,中國隊一度陷入犯規泥潭,三對三籃球賽全場只有十分鐘,給對手過多的罰球機會,無異于宣判自己的死刑。看臺上的張云松見狀立刻起身,沖著場上拼命大喊:“不要犯規!注意籃板!”
在現場音樂和觀眾們的助威聲中,小云必須扯著嗓子喊,才能確保球員們能聽清自己的指令。從小組賽一路喊到淘汰賽,小云早已喊破了喉嚨,光潤喉片就已經吃掉了四盒。
說起自己的這股拼勁兒,張云松平淡地說,“既然做這個行業,你想做好,不管是當球員還是當教練,都需要這樣。我希望把自己知道的、能夠想到的都告訴隊員。一起去爭取每一場比賽的勝利。”
還有夢 做人一貫順其自然 回京帶好青年隊
盡管張云松自認還是個年輕人,但和這批青奧會隊員之間也有著20歲的年齡差距,張云松希望自己不光能教會他們打球,更要教會他們更多籃球之外的東西。
“打球首先要有思想,包括跟文化程度也有很大關系。因為有了這些東西后,對球場的一些東西才能去理解。所以我一直告訴隊員,想學會打球,必須要先學會做人。”張云松說,希望自己的球員能夠多學些文化知識,這對他們打球和以后的人生都會有很大幫助。
當球員時的張云松始終本分、踏實,他直言自己從未設立過不切實際的目標,只是做到最好的自己,進入國家隊,甚至站上奧運會的賽場都是順理成章的事。對于自己的執教之路,張云松希望也能像當球員時一樣順其自然。
“當教練員也一樣,我每天需要做的就是把這支隊伍帶好,盡可能地用自己最大的能力來挖掘隊員的潛力,把他們的能力發揮到最大化,這就是我的目標。”小云說,自己帶隊征戰青奧會的任務已經結束,接下來的任務就是回到北京,帶好北京青年隊。
在張云松的球員生涯中,不曾問鼎過聯賽冠軍。而最近幾個賽季,北京男籃成績突飛猛進。在外人眼中,張云松可以爭取未來進入一隊,以教練的身份實現冠軍夢,但張云松說自己雖然還有夢想,但并沒有奢望那么多,“我現在就是回去好好帶好北京青年隊。(是否升一隊)這個根據組織需要,我不會多想”。(記者 張巖)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