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青少年的足球與青少年體質聯系到一起似乎稍顯牽強,但這項對綜合素質要求很高的運動在反映青少年體質上卻具備了一定的代表性。據統計,1990年至1995年間,國內參與足球項目的青少年達到歷史最高的65萬人,不過隨后呈直線下降趨勢;2010年底,中國足協注冊的青少年球員不足7000人,而日本青少年球員注冊人數超過60萬,僅1991和1992年齡段的球員就有12萬人;韓國足協注冊的青少年球員近50萬人……中國足球被日韓甩在身后,而同年齡段青少年的體測中,后者也優于我們,這種“雙線潰敗”已不單是一句“中國青少年不愛運動”所能解釋了的。
教育系統體育系統不平衡
“體教結合”被人為割裂
在中國,一名職業球員的培養體系基本是:小學——體校(足球學校)——俱樂部梯隊——職業一線隊。從結構上來看并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這種培養體系最大的弊端在于各級體校與教育機構分離。
眼下,正在征戰中甲聯賽的北理工隊無疑是“體教結合”的最佳范例,曾經帶領著這支球隊屢創奇跡的金志揚表示:“就是希望讓大家能夠看到,踢足球的孩子一樣能夠讀大學。”對此,資深足球評論員張路則認為:“正常情況下,教育系統包含著對學生進行體育教育,同樣體育系統也承擔著教育功能,目前我們是處在人為割裂的狀態,體育系統對于教育重視程度不夠。”張路說:“足球的基礎就是規模訓練,目前小學的足球普及活動并不在足協的管理范圍之內,而職業隊的梯隊又無法覆蓋到小學,所以出現了培養斷檔。校園足球的方向是對的,先大面積普及,建好塔基,再搭塔尖。”
對于目前的這種體制,遼寧省體育局副局長宋凱認為是時候進行改革了:“目前我國的足球人才培養模式是仿照前蘇聯建立的,弊端就是把力量全部集中在體育系統,現在有必要對這種體制進行改革了。”
吸納人才足球人口不斷
日本培養模式值得借鑒
日本足球近年來取得突飛猛進的成績正是基于校園足球+職業俱樂部梯隊的完善人才培養體系,不僅實現了“體教結合”,多次選拔的模式也最大限度地避免遺漏人才,試訓職業俱樂部未果的年輕人可以在高中和大學繼續自己的夢想。
有望加盟AC米蘭的本田圭佑就曾被大阪鋼巴青年隊淘汰,不過在轉戰日本高中聯賽后他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價值;目前效力于國際米蘭的長友佑都“星途”更為坎坷,直到高中畢業也沒有職業俱樂部對其產生興趣,他作為非足球特長生考入明治大學,從板凳球員起步最終通過大學生聯賽實現了自己的國家隊夢想。體系的完善除了培養出了本田圭佑、香川真司等球星,還吸引越來越多的孩子走向足球場,雖然只有少數的孩子能成為職業球員,但是這樣的體系卻能有效培養孩子對足球的興趣,不斷地強壯孩子們的身體。“日本目前所建立的體系已經非常完善了,值得我們借鑒,不過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宋凱總結道。
早期訓練主要培養興趣
填鴨式訓練易適得其反
在中國,成為一名足球運動員一般要經過三個階段:6-9歲接受啟蒙訓練,10-15歲接受基礎訓練以及16-19歲接受完善訓練,三個階段的側重點分別為培養興趣、掌握基本技戰術以及具備達到參加職業聯賽的能力。
記者在恒大皇馬足球學校里看到,西班牙教練組制定的訓練大綱為“9歲以下的孩子每周訓練兩次,每次一個小時。”訓練大綱明確指出“以培養孩子的興趣為主。”事實上,不管是以阿賈克斯為代表的荷蘭青訓模板還是曼聯曾經長期沿用的青訓方式,雖然對小球員各年齡段的技術要求不同,但都強調啟蒙階段的興趣培養以及日后對技戰術的磨煉,并沒有針對體能、力量等指標的專項培訓。
歐陽曾經就讀于中國足球學校,還在北方的兩所足球學校學習過,非常熟悉目前國內的專業訓練,他認為盲目進行體能訓練是非常“毀人”的,“我們當時也就十四五歲,很多人練體能練得都尿血了,這么練也很容易讓人產生抵觸情緒。”張路則表示,世界足球強國的訓練理論一致認為:在12歲以下并無必要進行長時間正規化的訓練,“過度訓練不但效果不佳,甚至影響孩子的身心發育。”
“造血”系統陷入死循環
享受足球比成大器更重要
2001年10月7日,中國國家隊在五里河體育場1比0擊敗阿曼,提前兩輪拿到了韓日世界杯的入場券。而在張路看來,這次出線代表著舊有選才制度的“果實”卻也是衰落的開始,“郝海東、范志毅那批隊員是從當時全國體校幾十萬名小運動員里選出來的,再加上職業聯賽的熏陶,所以他們這屆國家隊的實力很強。”
不過,正是這種體校從普通學校擇優錄取,職業隊再從體校拔尖選才造成了如今足球人口的萎縮,“這種過早的精英教育讓基層失去了搞足球的興趣,你們把所謂的苗子都挑走了,留下的孩子沒有走職業道路的機會,以后的很多孩子也就不再踢球了。”張路解釋道。
宋凱說:“目前遼寧省注冊的青少年球員數量較之往年相比沒有明顯提高,這并不正常。想讓基層恢復對足球的熱情和信心,至少還要等3-5年。”他認為,至少在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之后再考慮是否要走上職業道路,過早脫離教育體系是得不償失的事情。“不要對一個剛接觸足球的孩子談什么入選國家隊,為國爭光。因為應該沒人會要求一個剛上學的孩子一定要成為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讓一個小孩子像職業隊員一樣去訓練,家長首先就接受不了。”張路說,“但讓足球成為一項快樂的運動,每周兩三次,每次一個小時,這樣家長也樂意,學校也支持,也容易吸引更多的孩子。足球金字塔的塔基打下了,孩子們的身體也更健康了,這不是好事兒嗎?”(王增)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