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中國頂級聯賽的16家中超俱樂部中,有15家為房地產企業或涉足房地產,每年投資接近30億。可以說,中超是被地產“包養”的。
中國足球聲名狼藉、毫無“姿色”,為何還能令廣州恒大、廣州富力、杭州綠城、大連阿爾濱、貴州人和等房地產商趨之若鶩、不惜血本進行長期包養?甚至,早年發誓不再沾染足球的王健林,在2011年7月攜5億資金回歸中超。足球的魔力何在?
在筆者看來,個中緣由無非有三:一是仍然需要快速擴張的房企,力求一個強大的廣告營銷載體,每天數十家甚至上百家媒體的立體式轟炸報道誰都會喜歡。有機構測算,廣州恒大每投資足球1億,大約會有15億的回報。當然,這15億是經濟效應而不是經濟效益。恒大品牌價值248.6億元,也有足球在國內、國際“傳頌”的功勞。二是足球依舊是投資企業聯姻政府部門、爭取優惠政策的最佳途徑之一,“城市名片”的魅力猶存。三是地產大佬們都有著敏銳的政治嗅覺,知道足球已經成為自上而下的一種運動,與時俱進投資足球公益事業,可積累政治資本。
這些躋身中超的房企,大多財大氣粗。他們采取地產式的經營手段,利用無堅不摧的“金元政策”,打造自己的“足球王國”。比如總資產超過2000億元的廣州恒大,堅持每年投入足球俱樂部7億元,把自己一夜之間變為中超無敵艦隊的同時,帶動了地產企業在足球領域的軍備競賽,讓中超每年的投資由過去的16億元激增到30億元,繁榮了中超。這種模式,類似房產銷售,金錢鋪路,立體轟炸。
有錢能使鬼推磨,何況是人。純粹以貨幣論戰斗力的模式,讓歐美頂級大牌教練和外援不斷涌入,僅里皮、德羅巴、阿內爾卡、埃里克森、孔卡、巴里奧斯等人的光鮮標簽,就形成了年均5400萬歐元的“消費池”,急劇提升了中超品牌價值。截至2013年4月份,英國《世界足球》雜志評選出的全球頂級聯賽排名中,中超躍升到第14位,在亞洲僅次于日本的J聯賽(第11位)。
當前,政府有關方面對足球高度關注,未來10年之內,中超的投資必然會保持目前的“高位運轉狀態”,最后成為全球投資最為昂貴的聯賽也說不定。但是,在社會各界不斷鼓噪房地產“去泡沫化”的大背景下,我們又有理由對于中超未來的前景表示擔憂。一旦地產泡沫破裂,房企能否承受滅頂之災,將直接決定中超崩盤的系數。因為,中超的16家俱樂部都不具備太強的“自我造血”功能,失卻老板的“包養”,抗風險能力幾乎為零。
中國還不是“版權社會”,中超電視轉播費每年只有2000萬元,而西班牙一家俱樂部的轉播分成就已經超過3000萬歐元;大多數俱樂部一年的門票收入也不過600萬,這一項在歐洲大多都超過3000萬歐元,占俱樂部收入的1/3。中超俱樂部其他附加產品寥寥無幾,更遑論像歐洲那樣達到俱樂部收入的1/3。這意味著,中超俱樂部根本沒有發展空間,只能靠老板“包養式”的投資維持生存。
一旦房地產企業的資金鏈斷裂,俱樂部就會“露宿街頭”。
要想規避風險,一是房地產企業逐漸退出中超,讓真正的支柱型產業的企業接手;二是房地產企業打造多元生存鏈。
令人欣慰的是,15家具有地產背景的企業中,超過80%都是“多元化經營”,抗風險能力較強,這讓中超被“包養”的前景看上去不是那么黯淡。
(肖良志)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