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體育界,似乎從來不缺少天才。
年僅17歲的廣東小將莫有雪用一枚創造歷史的世少賽百米金牌,讓不少國人為之亢奮,習慣性的論調出現了,那就是在純靠速度、力量和爆發支撐的田徑界短跑項目上,中國人與歐美黑人選手的差距在縮小,很多人夢想有朝一日中國人也能在世界百米跑道上笑傲群雄。
但更多的聲音是質疑和擔憂。質疑者不信莫有雪只有17歲,而他們質疑的依據是,中國體育圈內“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現象實在舉不勝舉,無數“傷仲永”案例的背后隱藏的是對成績的急功近利以及對培育的拔苗助長。擔憂者們則悲觀地認為,在中國現行體育人才的培養機制下,莫有雪很難把他的天賦異稟延續性體現在成績和能力上,一旦若干年之后他的名字逐漸被人淡忘,那才是中國體育的悲哀。
都說出名要趁早,莫有雪17歲便揚名海外,和丁俊暉、關天朗、馮珊珊這些少年成名的天才一樣,必然會被輿論廣泛關注和討論。在光環籠罩之下,“莫有雪們”自身的心智成熟度,和外部的環境健康度,決定了他們能否最大程度發揮天賦,讓自己的職業生涯更為光明。
從自身來說,莫有雪應盡可能保持獨立人格,彰顯90后的自信個性。如今的中國運動員早已不再生活在以“三從一大”為標志性的計劃經濟體育背景下,就連總局田管中心也開始思索新時期運動員的管理辦法,強調鼓勵年輕運動員個性張揚,那莫有雪更無必要人云亦云自我壓抑,而應在紀律框架的前提下避免“泯然眾人矣”。
從外部來說,主管領導和教練對莫有雪的培養,更需循序漸進科學全面。只重成績不重素養,被認為是中國體育人才培養的一個重大誤區,這也是很多中國運動員競技水平雖高缺無法登上頂端的關鍵因素,莫有雪的成長需德與才共管齊抓。另外主管部門應針對他的能力制定長期培養計劃,莫讓少年天才最終曇花一現。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