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上海市體育局局長李毓毅向姚明頒發上海體育事業白玉蘭終身成就獎金質獎章,感謝他為籃球事業做出的杰出貢獻。中新社發 湯彥俊 攝
沉寂了許久,姚明終于發聲了。他27日在接受官方電視臺訪問時說,政協委員、球隊老板、學生、評委、公益大使,不同身份的轉換,讓他的生活很充實,也很快樂。
退役后仍在積累
“如果有一天我的職業籃球生涯結束了,我希望它只是逗號,不是句號。這一天終于到來了,但我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遠遠沒有達到劃上句號的那一天。”
兩年前,姚明從中國國家隊正式退役,提及上述這番話,他幾度語塞。
姚明被譽為籃球場上的“中國長城”,宣傳國家形象的“中國名片”。他13歲為上海青年隊效力,17歲入選國家隊,23歲率領上海男籃獲得CBA總冠軍。2002年,他以NBA歷史上首個本土以外的“狀元秀”身份入主休斯頓火箭隊。9年的NBA生涯,他出場486次,場均19分、9.2個籃板、1.8次蓋帽、1.6次助攻、0.4次搶斷,8次入選全明星陣容。
姚明也是中國國家男籃的技戰術核心與精神領袖。1999年,他首次代表國家隊出征亞錦賽,與隊友重奪亞洲冠軍。此后的10年,姚明與國家隊共同經歷了三屆奧運會、兩屆世錦賽和一屆亞運會。其中,他一共出戰了68場比賽,共得到1243分、667個籃板、147次封蓋,幫助中國男籃兩次闖進世界前八,并四次站上亞洲之巔。
兩年過后,姚明坦言自己仍處在積累階段,“或許等到40歲,才是自己(在事業上)的另一次爆發。”
他說,作為球員,27、28歲時已經達到了巔峰,但在31歲之后,遇到的全是新領域,必須要積累理論知識。
當被記者問及“是否現在媒體對自己的關注度變小了?”姚明平靜地說:“我非常適應……我們都是從(平靜中)來的,只不過又回到那里罷了。”
3月12日上午,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閉幕。圖為姚明突出記者包圍后露出“囧”態。中新社發 韋亮 攝
參加兩會感到誠惶誠恐
今年三月,第一次參加全國兩會,姚明直言感到非常緊張,有些誠惶誠恐。“希望自己不要失態,不管是說話也好行動也好。”
對于四面八方的攝像機、攝像頭,姚明說,我所到之處總會看看哪有機位,“這也是我的習慣之一,不管走到什么房間,都看一下幾個機位,但當攝像機變成手機時,就沒辦法顧慮了。”
姚明說,“作為政協委員,要對自己的話負責,因為它可能會成為立法的東西,要注意言行,每說一句話,不能拍腦袋、拍桌子(決定),而是認真思考過的。”
對于他那份“讓體育回歸教育”的提案,姚明進行了解釋:“我說的體育回歸教育,是為那些喜歡打籃球的人、沒機會打職業比賽的人,在校園中找到機會。”
而現在體育教育所面臨的問題,也讓他有些擔憂:“問題很多,例如課業負擔大,直接塞進去會加重孩子們的負擔,我認為教育部門要下決心,要留給學生一點時間去鍛煉。”
做公益只求心安
“公益事業是一份心意的表達,有時心意很難去衡量,物質上的資助相對好些,但每一份送到四川(災區)的物資里面,都包含了一份心意,而不是冷冰冰的包裝盒。”
對于公益事業,姚明現在有了全新的理解。
“其實早在2009年就有過去做公益事業的念頭,但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很多事情不是因為受了刺激,而是要慢慢適應,去做一些應該做的事。我現在感覺做這些東西,得到的回報是種心安。”
據了解,姚明在2008年成立姚基金后,對地震災區進行了多次資助,建了14所學校,大部分在四川,云貴等地。姚明當時形容,看到孩子們走進校園,心里突然感到從未有過的踏實。
“現在,我們做了一個新的策劃,要開設姚明希望小學籃球季,會在今年7、8月份分南、北兩個區域舉行,這樣孩子們就不會千里迢迢跑得那么辛苦。”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