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雷(左一)的數據年會非常受歡迎,馬克·庫班(左二)也前來參加。
之所以能夠拋棄感情因素,堅持自己的選擇,除了精明的商業頭腦之外,還因為莫雷內心擁有強大的自信。莫雷喜歡打乒乓球,他喜歡反復念叨的一句話是,“我21歲時曾經排名全美前100名。”
莫雷如今仍然很喜歡打乒乓球,他有一張折疊式的乒乓球桌,平時就放在火箭隊的儲物室里。他在休斯敦經常跟吉姆·巴特勒切磋,巴特勒是前全美乒乓球冠軍。莫雷有一副心愛的球拍,價值100美元。莫雷的信條就是這樣,“如果要做,就盡一切可能做到最好。”
莫雷津津樂道的另外一個故事發生在1995年,當時他還是美國西北大學的本科生,他和兼職公司的同事邁克爾·坎特搞了一個20隊的范特西籃球經理聯盟。莫雷過于偏愛自己家鄉球隊騎士隊的球員,導致自己的球隊表現不佳。賽季中期,莫雷將自己首輪選中的球員德里克·科爾曼換走,換來選秀中排名末位的球員和第一順位選秀權。
不久之后,奇跡發生了,邁克爾·喬丹告別棒球場,重返NBA。莫雷憑借選秀權,在游戲中得到了如日中天的喬丹,就這樣,莫雷的球隊重返爭冠球隊行列當中。
這種自信和野心,加上獨特的數據思維,令莫雷成為數據分析方面的偶像級人物。2006年他在麻省理工大學創辦了一個體育數據分析會,此后每年都會有不少大人物參與進來,包括小牛老板馬克·庫班、現已躋身灰熊管理層的前ESPN數據專家約翰·霍林格、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維爾、著名財經記者邁克爾·劉易斯等。火箭老板亞歷山大也參加過這個會議,他在會議上看到了一個不同的莫雷。“完全無法想象。”亞歷山大說,“那里的所有人都崇拜他。”
這無疑是莫雷強大自信的來源之一,這種強烈的自信令他的工作越來越有規模。莫雷聘請了7名專職員工,每隔幾周就做一次大學球員排名更新,選出最好的35名。再通過其他資源和傳統的球探報告,再加上莫雷本人和辛琪等人的綜合判斷,他們努力形成自己的獨特排名,避免被集體思維所誤導。
當然,強烈的自信也令莫雷吃過虧。2006年經歷了一年的見習期之后,莫雷在2007年正式接手火箭隊,當時的麥迪和姚明都處于巔峰時期。球隊給他的指令很簡單:贏在當下。莫雷立即搜羅合適的球員。他用選秀大會上得到魯迪·蓋伊換來巴蒂爾,用首輪選秀權換來合同即將到期的阿泰斯特。總之,莫雷用未來的可能性換來的當下最需要的球員。那個賽季,火箭取得了55勝的戰績。
不幸的是,姚明在季后賽中腳踝受傷,麥迪的膝蓋也遭遇了傷病。火箭盡一切可能幫助姚明康復,莫雷則試圖恢復麥迪的自信。他有一次甚至開車去麥迪家,給他播放了一個名為“特雷西硬起來(Tracy be aggressive)”的幻燈片。可惜的是,麥迪就此走上下坡路。后來姚明也因傷退役,莫雷不得不重建球隊。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