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女排聯賽有幾支球隊參加,北京女排的主場在哪里,北京女排又有哪些球員……面對這些問題,能給出正確答案的球迷有多少?
答案不言自明。因為關心排球聯賽的人真的不是很多。
與足球的中超、籃球的CBA廣受關注不同,雖然排球也在“三大球”之列,但排球聯賽卻是長期“遇冷”。對此,中國排球協會心知肚明,但卻未有得力舉措,只能是“深感無奈”。
看臺冷清 轉播縮減
眼下雖是2013年初,但剛打了兩個月的排球聯賽已步入尾聲。由于蛇年春節后有全運會預賽,這屆聯賽賽程縮短,2月初就結束所有比賽。昨晚,八一男排戰勝北京男排后鎖定常規賽第一,八一、北京兩隊將在半決賽中分別對陣上海隊、河南隊,爭奪決賽資格。此前,女排聯賽已產生4強,“八冠王”天津隊攜手粵、浙、京3隊入圍。
參加聯賽的男、女排各12支隊,從常規賽到決賽,掐指算來,一支隊如果闖進決賽,整個賽季最多打23場比賽;若無緣8強,只打14場。不少球隊和球迷都抱怨道:“感覺聯賽剛開始就要結束了,比賽還沒打夠啊!”
由于聯賽各隊強弱懸殊,比賽缺乏觀賞性,一些賽場的看臺大部分空置。個別賽區甚至免費送票來保持上座率——即使免費看,也沒多少人捧場。
看臺門可羅雀,電視轉播亦經營慘淡。每輪女排聯賽,央視至少轉播一場比賽。但男排聯賽因常與CBA時間沖突,至今只轉播過3場。本賽季,除了北京、天津等賽區有電視直播,其他賽區地方電視臺幾乎不轉播排球聯賽。
聯賽依然未能職業化
北京關鍵之道體育咨詢公司CEO張慶,曾參與數屆CBA和排球聯賽的推廣工作。在他看來,排球聯賽受冷落有兩方面原因,“首先,排球項目本身不普及,參與的人少。其次,排球聯賽的職業化相對滯后。”
據《中國體育行業商業價值報告》顯示,在“大眾經常參與的體育運動”中,籃球、跑步最受歡迎,分別以55%、43%的參與度高居前二,排球的參與度僅為2%。因技術難以掌握,對場地條件、團隊配合等要求較高,普通人很少有機會接觸排球。
排球聯賽至今尚未敲開職業化的大門。自從1996年底排球聯賽創辦后,直到2009年,廣東恒大女排才成為中國第一個職業排球俱樂部。不過,“恒大模式”僅是特例。除恒大外,各俱樂部本質上仍是體工隊性質,因而其最重要的目標仍是為當地征戰四年一度的全運會,聯賽只是“練兵場”。沒有職業俱樂部,何談職業聯賽?
非不欲也 實不能也
張慶認為,“作為‘三大球’之一,排球具備一定的社會認知度,大城市中肯定有人喜歡排球。尤其在冬天,戶外運動減少,如果搞好配套設施建設,排球場館還是能吸引大家前往的。”
不過,在國家體育總局排球運動管理中心主任徐利看來,“恒大模式”很新鮮,但現階段國內不適合發展職業排球聯賽。“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和任何文件上,我們從來都沒有說中國排球聯賽是職業化的聯賽。”徐利用“舉步維艱”來形容聯賽的發展,“受體制約束,目前聯賽沒有成熟的俱樂部機制、轉會制,參賽主體還是專業隊,沒有把運動員推向市場。”他無奈地說,“我們會朝著職業化的方向努力,但需要很多條件。”
關于排球聯賽職業化的藍圖,張慶表示,排管中心領導應有改革的魄力,“至少應該有職業化的意向,規劃好‘棋局’,設計游戲規則,讓人看到投資排球聯賽的前景。”
(記者 黃志陽)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