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倫敦8月10日電 題:中國軍團“90后”堪當大任
自古英雄出少年。
截至目前,“90后”選手在倫敦奧運會上共為中國軍團奪得了16枚金牌(包括團體和雙人項目),占同期所獲金牌總數(37枚)的將近一半。
以這批小將為代表的中國體育新人,正用出色的表現向世界證明:他們足以擔當起中國體育的重任。
自信彌補經驗不足
“嘴上無毛,辦事不牢”,常被用來調侃初出茅廬的年輕人。誠然,奧運賽場上的小將們也確實會因心智不夠成熟、閱歷和經驗的不足而敗走麥城。但在更多時候,他們用自信彌補著經驗,以勇敢充實著閱歷。
1991年出生的孫楊,無疑是本屆奧運中國“90后”選手中的佼佼者。賽前他就霸氣十足地宣布,金牌早已是囊中之物。“(沒能奪金)這問題是針對沒有信心的人。我很有信心,所以這個問題對我來說不存在。”
奪下中國男泳首金實現歷史性突破后,孫楊出色地回擊了質疑。他也正式加冕為中國男子游泳的“領軍人物”。在他身上,體現了“90后”不服輸、不低頭的拼勁。再強的對手,在他們眼里也并非不可逾越。充滿自信、勇于挑戰,正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刻苦訓練回擊“嬌氣論”
相比中國老體育人艱苦的訓練環境,如今“90后”選手們在生活條件、訓練條件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有人說,他們缺乏苦難磨練,是“泡在蜜罐里”的一代。
而事實證明,“90后”選手并非光說不練的“銀樣镴槍頭”。年輕人接班,憑的是踏實的苦練。中國女排主攻手惠若琪容貌姣好、家境富裕。在世人眼里屬于標準的嬌弱“白富美”,原本不用走上如此艱辛的人生路。但為了一圓冠軍夢,惠若琪不惜忍受“魔鬼訓練”和傷病折磨,將最好的青春揮灑在場上。
本屆奧運會上,16歲小將葉詩文加冕中國游泳第一個“雙金王”,打破世界紀錄;21歲的“蝶后”焦劉洋經過四年苦練,終于奪回失落的金牌;羽球小將李雪芮爆冷擊敗師姐王儀涵,摘得女單冠軍。這群少年老成、屢建戰功的“沙場名將”,已取得了一連串的成績與突破。
這批新人的血液里,仍然躍動著歷代中國體育人刻苦頑強的拼搏之魂。
夢想是奮斗“原動力”
回首上世紀,老一輩中國體育人創造了無數輝煌。當年,中國女排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最終達成五連冠霸業,震驚世界排壇。她們之所以能修成正果,是因為心中抱定了為國爭光的信念。
隨著中國國力的迅速提升、中國體育在國際和奧運賽場上捷報頻傳,新一代運動員的心態與個性也在隨之改變。他們少了幾分“建功立業”的壓力,而更多地開始注重表現自我、享受賽事本身。“發誓要把照片掛上冠軍墻”、“戰勝對手并證明自己”、“享受比賽和競爭”等理由頻頻被提及。
如今,令中國“90后”選手奮勇向前的原動力,是內容更為豐富的夢想。年輕的他們,期待在新時代里實現個人的價值。
內外兼修催生時代“弄潮兒”
除了自身不懈的努力,時代也賦予了“90后”選手特別的機遇。他們生逢其時,趕上了中國體育的好時光,堪稱一代“弄潮兒”。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和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國體育日益走向強盛。其要原因之一,就是訓練環境變得更為開放。更多的選手通過“走出國門”,獲得了寶貴的國際化經驗。
放眼世界體壇,職業體育的飛速發展也給了中國體壇“90后”們更多鍛煉機會。各項賽事的頻繁舉辦,令小將們有機會參與其中,提升競賽水平。專業體育科研團隊也紛紛“升級換代”,幫助選手們持續改進技術、提高成績。
另一方面,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來自家庭的悉心培養,也為年輕選手鋪平了道路。他們可以經由網絡、電視等各種平臺獲取知識,提升個人修養。中國“90后”選手里精通外語的人不在少數。大運動量訓練之余,他們也不忘琴棋書畫、吹拉彈唱等業余愛好。比賽時,他們也會佩戴耳機等潮流裝備,儼然一副“新人類”范兒。賽后,他們喜歡泡在網上更新微博,第一時間與外界分享自己的感受。
強壯、聰明、心態開放——“90后”的中國運動員,正在向全世界秀出一種全新的形象。
接過“80后”一代的槍
此外,中國體壇“80后”一代也為“90后”選手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劉翔、李娜、林丹等人早已躋身國際化體育巨星之列,憑借過人實力揚威世界體壇。孫楊就曾表達過自己對“老大哥”劉翔的欽佩:“我希望能夠像劉翔那樣,在奧運會上揚眉吐氣。”
現如今,“80后”一代的領軍人物已相繼遠去。男籃核心姚明已然退役,李娜難求一冠、劉翔更是傷病纏身。中國體壇亟需一批新生力量,繼續在國際賽場上沖鋒陷陣、奮勇前行。
倫敦奧運一役,也加速了眾多小將的接班時刻。但面對鋪天蓋地的鮮花與掌聲,他們仍需戒驕戒躁,在繼續提高成績的同時苦練“內功”、排除干擾。只有這樣,“90后”體育人才能真正接過前輩的槍,再續中國體育的輝煌。(中新社記者 劉通)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