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將至,情不自禁猜金牌。電視轉播招商項目中,金牌榜的價格不便宜,卻很好賣。2008年,在北京,中國代表團以平均日進三金的狂飆之勢,創造了日后極難被超越的峰巔。預測大勢不難,猜中數量才是真本事。至于倫敦如何,大家的胃口又被吊了起來。說到猜金牌,還是事后諸葛亮比較多一些。
奧運年前,國家體育總局或者稱中國奧運軍團統帥部,都會一如過往,與各個奧運項目的運動中心簽署一份目標責任書,其中核心要義當然是金牌數以及其他比賽目標。這就好像我們經常看到的營銷目標責任書、消防責任書,以及廉政責任書吧。沒有多少人有機會看到這些堪稱絕密的文件,把那上面的金牌數加加減減之后,你就可以最直接地判斷出中國代表團的倫敦金牌大勢了。可惜,我們看不到。總局最怕旁人抓住金牌說個不停,管不了別人,索性自己先閉嘴了事。北京奧運會前,港澳記者圍住代表團發言人,死纏濫打,追問金牌數。憨厚的發言人慌不擇路,給了一個算是聰明的答案——“超過雅典吧”。沒成想,這么一個明顯保守的答案依舊在內部受到了嚴厲批評,原則只有一個,預測金牌,那是禁區。
總局的態度不難理解,生怕國人一腳蹬空,不好收拾。但對于金牌數量,最在意的其實并非公眾,還是體育主管部門,因為那是他們隱形或者鮮明的體育GDP。奧運會不僅是人類慶典,還是競技場和名利場,這個道理盡人皆知。中國大賽競技歷史中有很多傳奇人物,他們深知中國體育的血脈所依,可以在矩陣式全面展開的龐雜賽事系統中,把握每一個細枝末節和制勝之道,往往一次賽前動員和點撥,就能煥發一線戰將的無限戰斗力。在這些傳奇人物的心中,有一本無形寶典,他們對于大勢判斷大致不會錯的。
時代巨變,個人經驗向后退,數據分析請到前臺。萬事皆可計算,這可是一個信仰問題,科學家們堅信于此,對于變化莫測的賽場風云,理論上也是可以的,至少大勢都在掌控之間。舉個例子,去年大邱田徑世錦賽,博爾特搶跑,其戲劇性堪比劉翔與羅伯斯打手。博爾特被世人奉若神明,近日狀態保持得相當不錯,甚至可以期待用9秒40跑完人類最重要的那個100米,不預測他金牌,不是瘋了就是無知。可真就有一個聲音在大邱世錦賽前響起,預測博爾特最好不過銀牌,總之不是金牌。結果,確實不是金牌,當然預測到搶跑那是在天神靈的本事,不看好大勢總還是對了。
預測者何人?名叫Maggie,從名字上看,顯然是女性,來自荷蘭小城齊沃海根。都說人算不如天算,具體到Maggie的話,那就得說“機算”不如天算,因為Maggie其實是一臺終日不停運算數據的超級電腦,每日吞吐的數據來源于小城的知名企業Infostrada Sports。這家號稱世界分析運算體育數據量最大的公司,完全符合號稱是荷蘭最年輕城市“低碳、綠色、科技”的發展主題,6萬居民的小城安靜自在,大批高科技企業聚集于此。
Infostrada大量數據轉化出來的產品中,最吸引我們的,當屬倫敦奧運會虛擬金牌榜,每天你都可以在《泰晤士報》上看到,動態查詢各國金牌和獎牌總數的預測數據。Maggie是沒有假期的,倫敦奧運會26個競賽大項近六年來所有有價值的比賽結果和參賽個體的數據都會源源不斷地被錄入,所有項目的前八名都會按照不同的分值成為數據,匯總為各個國家地區的虛擬獎牌數。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