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14日09:13 來源:大河網—河南日報
宋聰:沉下心俯下身辦事真
□河南日報記者孔學姣王歌
7月12日,禹州市無梁鎮綠樹蔭濃,站在具茨山上往下看,入眼盡是綠色。
“以前這里到處都是炸山采石留下的大坑。”禹州市萬博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法人代表郭興黨說。當地以前主要發展采石、水泥等產業,郭興黨就曾經是一家采石場的老板。3年前,他放棄了原來的生意,承包了2500畝荒山,發展林果種植,成了一名“綠色衛士”。
正當他準備打算大干一場時,難題來了。“果樹苗一到春夏季節容易害病。”郭興黨說,“頭兩年走了不少彎路,直到宋鎮長調過來,情況才有所好轉。”
2017年1月,許昌市林業局造林綠化管理科科長宋聰被選派到無梁鎮掛職任副鎮長。他在調研時發現了郭興黨的難題,立刻幫忙聯系了許昌林業科學研究所、禹州市林業技術推廣中心的專家,邀請他們來傳授果樹種植技術。果樹陸續進入掛果期,前景十分可觀。
分管扶貧工作的宋聰和郭興黨商量著要帶動周邊村子的貧困戶脫貧。通過宋聰的牽線搭橋,不少貧困戶到這里除草、澆地,按天領取報酬,有些還成了正式工人,月月有穩定收入。
大木廠村的王官夫婦是最早到果園打工的貧困戶。夫妻倆一個管果樹,一個在公司食堂做飯,每個月能固定收入3500元。“這里離家不到兩公里,公司還允許我把90歲的老娘接過來照顧。我現在是能掙錢能顧家,兩不耽誤。”提及現在的工作,王官笑得合不攏嘴。
王官的日子好起來了,宋聰的扶貧工作仍在扎實推進:協調資金給各村修路、通自來水,聯系企業確定了5個扶貧基地,建了4個扶貧車間。很多貧困戶在家門口掙到了錢。
可是,那些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怎么辦?宋聰發現這些貧困戶缺乏獨立生活能力,身邊又無人照顧。“不如建一個康養中心,把他們集中起來照顧。”路過鎮敬老院時,他靈光一閃。
經過鎮黨委會討論,宋聰等人依托鎮敬老院的原有設施,建起康養中心,讓符合條件的貧困戶免費入住。
“兩人一間,有電視有空調,跟賓館一樣好。”許莊村的貧困戶申大爺在康養中心已經住了快半年。獨居的他因為偏癱,生活很是不便。是在宋聰的勸說下,他才住進了康養中心。這一住,他就把這里當成了新家。
“宋鎮長等人還協調鎮財政給入住人員每人每月補貼350元。”康養中心負責人張金殿介紹,中心一共有46間房,可入住92人,已經入住38人,還在不斷吸收符合條件的貧困戶入住。
“掛職干部一定要扎根基層,把掛職當任職。”宋聰說,只有沉下心、俯下身,才能為百姓辦實事。③8
近日,在獲嘉縣中和鎮東小吳村的食用菌大棚內,100多名工人在熟練地采摘著香菇。實行鄉鄉聯手的對口幫扶,鄉企共助的扶貧模式,進一步強化各方幫扶力量,形成上下齊心、全民參與的脫貧攻堅新局面。
” 下七鄉光明村的盧長生前幾年因為父親生病,從打工的浙江回村,花去十幾萬元積蓄給父親治病,成了村里的貧困戶。謝樟峰指著不遠處一些廢棄的房屋告訴我們:“開春就把那些地方收拾出來,農家樂要上檔次擴大規模。
年味兒日漸濃郁,關懷更顯殷切。連日來,省領導下車間、入村戶、訪民生、慰民心,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百姓心坎,把出彩中原的足音傳遞到千家萬戶。
像張磊一樣,昨天共有6個貧困家庭收到了周小力的錢物。
2017年1月17日,記者走訪金寨縣貧困戶發現,隨著健康扶貧各項政策的實施,貧困戶看病、住院負擔大大降低,因病致貧、因殘致貧的貧困戶過上了安穩日子。因病致貧的申術發和江傳勝之所以能享受優厚的報銷政策,源于安徽省針對貧困戶落實了“兩免兩降四提高”待遇,率先推出“351”兜底保障和“180”補充保障民生工程等健康扶貧政策。
2017年1月17日,記者走訪金寨縣貧困戶發現,隨著健康扶貧各項政策的實施,貧困戶看病、住院負擔大大降低,因病致貧、因殘致貧的貧困戶過上了安穩日子。因病致貧的申術發和江傳勝之所以能享受優厚的報銷政策,源于安徽省針對貧困戶落實了“兩免兩降四提高”待遇,率先推出“351”兜底保障和“180”補充保障民生工程等健康扶貧政策。
白塔畈鎮劉沖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劉沖村村民方克枝給記者展示曾經住過的樓板房。據吳飛介紹,截至2017年年底,白塔畈鎮貧困人口還有474戶748人,其中大部分是五保戶低保戶,項沖村也能在今年甩掉貧困村的“帽子”。
1月11日晚,永城市陳集鎮劉樓村組織活動場所內燈火通明。“夜談會”是永城市在脫貧攻堅工作中開展“四個一遍”“四個過程”“八個一”“兩個結合”活動的一個縮影。許多鄉鎮負責同志及駐村第一書記表示,“夜談會”拉近了干群之間的距離,心離得近了,工作也更好開展了。
1月9日,杞縣板木鄉張官村,大蒜地里還有不少積雪。“為了讓貧困群眾共享大蒜產業發展成果,我們圍繞大蒜產業為貧困村和貧困戶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幫扶計劃。日益完善的大蒜產業鏈為杞縣農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不少貧困戶在大蒜產業的帶動下實現了脫貧。
朱學兵一家當年為何住在這山洞里,還有一段故事。上世紀60年代,朱學兵的父母結了婚,但父親是頭婚,母親是二婚,民風保守的村民們老是在背后指指點點。
在河南省濟源市王屋鎮譚莊村,村民張領頭因養殖虧損,當了多年貧困戶,動員發展產業他縮手縮腳,一沒資金,二怕再賠本。2017年,駐村干部向他介紹濟源市對發展蔬菜制種產業的貧困戶有補貼政策和保險政策,他壯起膽子,種植了4畝蔬菜種子田。
當地相關部門回應稱,該名鎮長在處理村民李某的事情上,“的確存在言行粗魯,有損國家干部形象”。但置于精準扶貧的大背景下,發生在基層的如此一幕,顯然還需要得到更多反思。
為弄點喝酒的錢,閻良一小伙張華(化名)竟將毆打搶劫一位五保貧困戶。2016年11月的一天晚上,張華和幾個朋友喝完酒后回家,途中為籌備下次喝酒的費用,張華竟想到了附近一個村的五保戶老張。
10月22日,黔東南州丹寨縣排調鎮也要村村民李金科起了個大早,到村里的電商服務站給大學畢業在外地工作的大兒子寄土特產。在電商服務站,李金科一邊填單,一邊接通兒子的電話,開心地與兒子聊起家常。
從黃河兩岸到大別山脈,從伏牛深山到豫東平原,黨的十九大報告和習近平同志在參加黨的十九大貴州省代表團討論時發表的重要講話,在我省廣大干部群眾中引起強烈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