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6月02日16:58 來源:大河網—河南日報
□田文富
在剛剛閉幕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們要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所想、所盼、所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還老百姓藍天白云、繁星閃爍”,“還給老百姓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景象”,“讓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為老百姓留住鳥語花香田園風光”。這些親切樸實的話語集中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生態文明思想,表明了黨中央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強決心和堅定意志,構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基本內核。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人民福祉觀的中國特色
生態文明建設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事業,關乎著人民福祉,更關乎著民族未來。習近平總書記把生態文明建設置于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和黨的宗旨使命的寬廣視野和戰略高度,多次強調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此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同時提醒全黨,“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這是新時代對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地位的再次提升,進一步明確了共產黨人的責任和擔當。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把人民對共產主義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歷史使命和奮斗目標。人民不僅僅需要好的教育、穩定的工作等,也需要優美的生態環境。習近平總書記把生態文明建設上升到政治的高度。我們要清醒認識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的緊迫性和艱巨性,清醒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和責任,真正下決心把環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態環境建設好,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人民福祉觀的時代特征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毙聲r代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從過去“盼溫飽”“求生存”到現在“盼環?!薄扒笊鷳B”,環境美成為人民幸福生活的新內涵,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俺缘梅判摹⒆〉冒残摹薄傍B語花香田園風光”成為優質生態產品和民生福祉的具體標志。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開展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關鍵是順應了生態文明建設實踐要求和人民群眾加快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的熱切期盼,順應了把良好生態和優質生態產品作為最公平、最普惠的人民福祉的責任擔當和為民情懷,順應了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態的民生需求。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正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與更多優質生態產品的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突出,并成為社會主要矛盾新變化的一個重要方面。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途徑就是“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堅決打好生態環境保護攻堅戰,增加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讓自然生態美景永駐人間”。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人民福祉觀的實踐特性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做出長期不懈的艱苦努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是一場大仗、硬仗、苦仗”,對此,我們必須有充分的心理準備。確保到2035年,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全面提升”,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實現”,建成美麗中國。任務艱巨、使命神圣。目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需要跨越一些常規性和非常規性關口。我們必須咬緊牙關,爬過這個坡,邁過這道坎。為此,就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一切為了人民,激發人民群眾建設生態文明的熱情和積極性,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原則,深刻認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辯證關系,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并舉。充分發揮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充分利用改革開放40年來積累的堅實物質基礎,加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最大限度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態環境的熱切期盼,最大限度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建設美麗中國。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民福祉觀,既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內在要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特征和動力所在,只有深刻認識和領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人民福祉觀”,才能在生態文明實踐中解決“為了誰”“依靠誰”和成果“誰來享”的問題。這對于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重大現實意義。⑩5
(作者系中共河南省委黨校教授)
王國生指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強大思想武器。相關部門要分工協作、共同發力,強力推進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堅戰,敢于擔當、真抓實干,推動全省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原標題:人民日報評論員: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遵循 ——二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重要講話 人民日報評論員:深刻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一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重要講話
題:保護生態環境 建設美麗中國——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重要講話 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推動綠色發展是治本之策。
生態環境部環境發展中心主任任勇說,生態文明這五大體系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具體部署,也是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對策體系。
堅持統籌兼顧,協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協同發揮政府主導和企業主體作用、協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和生態文明建設持久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全國人大常委會有關領導同志,國務委員,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全國政協有關領導同志出席會議。
福建寧德,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引領下,依靠林果產業不僅擺脫了貧困,守護好了綠水青山,還種出了金山銀山。浙江安吉,茶園新綠,遠山、竹林、溪水、繁花,美麗鄉村掩映山林,書寫生態文明建設的精彩篇章。
“生態文明”“美麗”等新表述,不僅對我國生態環境建設具有重大意義,也為普通老百姓守住綠水青山、創造美好生活提供了憲法保障。
為此,河南從頂層設計入手,在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有力舉措: 2012年11月頒布《河南省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2011-2030)》;目前,按照今年才通過的《焦作市北山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全市上下正在積極部署今冬明春的北山綠化工作。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十九大報告在總結十八大以來一系列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和實踐基礎上,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又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新目標和新部署。五年前,壯麗山河畫卷徐徐展開,生態文明理念筆酣墨飽;五年后,美麗中國建設妙手丹青,下筆有神。
在北京東四六條胡同里,住著一位在中國生活了30多年的美國人,他,有一個很中國的名字:龍安志。
建設美麗中國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和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生態權益的根本保障。美麗中國建設,必須破除將富強與美麗割裂開來和對立起來的思想認識,堅持富強與美麗的辯證統一觀。
高世楫:十八大確立了統籌推進我國現代化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高世楫: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
10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新聞中心舉行主題為“打好生態環保攻堅戰”的集體采訪活動。福建省環保廳黨組書記、廳長朱華,河北省環保廳黨組書記、廳長高建民,遼寧省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張麗華,湖南省張家界市環保局環境監測中心站分析室主任黃斌,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胡冠九接受采訪。
老楊認為,十九大報告,為綠色發展,提出了一個新任務: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
地處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的可可西里,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被稱為世界第三極。這背后,是一代代可可西里人前赴后繼,克服常人意想不到的困難,甚至付出生命代價,保護和守望著這片凈土,譜寫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英雄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