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5月24日15:20 來源:映象網
100多年前,在山東、安徽、江蘇和河南四省交界的地方民權縣,九曲黃河陡然決口改道,滾滾入海,留下了千里故道、茫茫沙丘。據《民權縣志》記載,新中國成立前的30多年中,該縣有17個村莊因風沙危害背井離鄉,有20多個村莊屢次南移。如今寸草不生的荒沙上佇立了10多萬畝的綠洲和上萬畝的花海,這樣的奇跡是如何發生的?今早,央視財經頻道《第一時間》欄目播出“美麗中國生態行—河南申甘林帶”三集系列報道。講述了名列“亞洲十大平原人工防護林”之一的河南省民權林場申甘林帶,從1950年至今的60多年間,三代人在“風吹黃土遮天蔽日,鹽堿遍地寸草不生”的沙荒上,培育了10多萬畝的平原林海,讓今天的黃河故道成了美麗的綠洲。
美麗中國生態行——
河南申甘林帶
商丘:黃河故道建起萬畝綠洲花海
初夏時節,記者來到河南商丘市民權縣,走進了一望無際的申甘林帶。刺槐、白楊、杜仲……綠樹成蔭,鳥語花香,一百多種樹木茂密挺拔,吸引了很多游客。
花香四溢,美麗壯觀的刺槐林不僅吸引遠近游客,還吸引了天南地北的養蜂人。伍金林和他的妻子來自江西,他們已經連續15年來到申甘林帶。他們養了120多箱蜜蜂,每年春天來這里一趟,就可以賺兩到三萬塊錢。
養蜂人 伍金林
一般別的地方沒有這多槐樹的地方,蜂蜜也比較雜一點,什么蜜都有,這里槐樹成片的話,槐花蜜也純一點,雜蜜少一點。
河南廣播電視臺記者 劉雪鋒
在申甘林帶茫茫林海的深處,有這樣一片郁郁蔥蔥的槐樹林,它們是第一代林場人開始植樹的地方。如今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雖然周圍的樹木早已經更新換代多次,但是我身邊的這幾棵老槐樹,卻因為長得特別挺拔俊秀,被作為優良種源保留了下來。他們見證了申甘林帶從一畝苗到一片林的整個過程,也折射了一代又一代民權植樹人的智慧和勤勞。
上世紀50年代,黃河故道和臨近的蘭考縣一樣,風沙鹽堿肆虐。新中國剛成立,許多來自祖國各地有志青年響應國家號召,來到這里沙荒造林,營造豫東防護林帶,1962年來的佟超然是當時林場唯一的大學生。佟超然說,當時不僅生活條件非常艱苦,造林可以使用的機械工具也很少,往地里扛樹、種樹、澆水主要是要靠人工。半個多世紀以來,這里的造林人讓申甘林帶從當年的一畝苗變成一片林。現在民權林場整個經營面積是6.9萬畝,森林覆蓋率是79.7%。
河南商丘市民權縣縣長 張團結
我們民權縣提出來,要在黃河故道上,在我們民權縣內52公里的長度內,再種植6萬畝的樹木。把我們的黃河故道打造成為經濟長廊,生態長廊,文化長廊,更好造福商丘人民。
商丘:三代種樹人共筑“綠色長城”
土地沙漠化和風沙的治理是一個世界性難題,然而不畏艱苦的民權林場人卻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神奇地把沙荒鹽堿地變成6.9萬畝的“綠色長城”。現年80多歲高齡的林場老職工翟際法,從林校畢業后,只身來到片草不生的黃河故道,每天早晨天蒙蒙亮就帶著干糧出工,有時一天要走三十多里地。渴了,隨地找個水坑喝幾口;累了困了,就在黃沙里挖個地窨子,鋪草而臥。條件艱苦并沒有減弱種樹的激情,僅在1964年的一個冬天,林場就造林6400畝。翟際法邊干邊學,不斷總結著沙荒上種樹的方法。抗旱、固沙、易成活的洋槐和速生的楊樹、耐鹽堿的柳樹成為當時林場最受歡迎的樹種。
商丘市民權林場退休職工 翟際法
高栽洋槐平栽楊,平地栽楊樹,柳樹栽到坑里頭。
聽從父親的安排,翟際法老人的兩個兒子從學校畢業后,也先后來到林場。二兒子翟魯民80年代初來到林場后,先在派出所當了一名民警,再做了20年護林工作后,翟魯民也子承父業開始種樹,2004年被任命為民權林場分場場長。
商丘市民權林場副場長 翟魯民
“種樹就是種錢,種樹就是種福,種樹就是種生命,”因為我們林場通過老一輩的艱苦奮斗,從小苗長成蒼天大樹,成材了能賣錢了,種的是錢,有錢了就有福享了。
翟際法老人的孫子翟文杰今年33歲,從小在林場長大的他大學報考了園林規劃設計專業,在林場做了十多年的工程師,不同于老一輩,他的主要工作是科學種樹和培育新苗。
商丘市民權林場工程師 翟文杰
這一塊是試驗田,我們主要測試大規格的苗子栽植的時候的成活率。
翟際法祖孫三代林場人經歷了不同年代,不同的環境,做的是不同的工作,然而相同的是三代人對種樹懷有的是洋槐扎根沙土的一樣的激情。在民權林場,不難發現像翟際法這樣一家三代都在林場工作的有很多。如今還有更多的林二代林三代回到林場,用他們的青春和智慧繼續造林。
河南商丘:小蘑菇 大產業
如今,6.9萬畝的申甘林帶如堅實的綠色長城,不僅能防風固沙,還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彎彎的黃河故道旁是美麗可愛的家鄉。幸福的民權林場人不斷探索把綠洲花海變成金山銀山的道路。 記者在民權縣程莊鎮的一個食用菌種植基地看到,這里的農戶正在給香菇催菇,再過七八天,新的一批食用菌就可以采摘上市了。
河南商丘市民權縣程莊鎮食用菌種植基地負責人 張一進
這一棒香菇正常情況下可以出兩斤,現在香菇賣到6塊錢一斤,這個(每棒)可以賣到10來多塊。
從2016年開始,程莊鎮與河南某公司聯合,投資3000萬建起了這個500余畝的平菇、香菇、木耳等食用菌種植基地,發展林下食用菌種植產業項目。項目采取“公司+基地+農戶”運營方式。這個基地建立時,簽約的貧困戶每戶可以申請扶貧資金7000元,入股到公司。
河南商丘市民權縣程莊鎮食用菌種植基地負責人 張一進
目前來講,公司和農戶比例收益,按照2比8,就是一塊錢的收益,農戶得到八個,公司得兩個。基地大概就2000個棚,有三四百畝,這個屬于脫貧棚,里面帶動2830個貧困戶,每個貧困戶就是每年收益700到1000元。
除了分紅,附近的村民還可以到基地打工掙工資。在菌棒生產加工期間,產業園每天用工達300—500人次,平均每天工資50到100多元不等。 如果農戶經過一段時間學習后,掌握了食用菌養殖的技術后,還可以承包大棚,獨立管理大棚的蘑菇生長。
商丘市民權縣程莊鎮王莊村村民 王印德
我今年在這個東廠包了兩萬袋,兩萬袋要是收益高,能收入五萬塊錢。
目前,程莊鎮產業園共建設林下食用菌種植大棚1932座,輻射帶動程莊鎮13個貧困村2752戶貧困戶及周邊3個鄉鎮4個貧困村1173戶貧困戶實現脫貧。除了食用菌種植,當地政府這幾年也和林場合作,在保護生態的同時,積極推廣林下種植,鼓勵農民在林下種植葡萄、中藥、花木、發展養蜂釀蜜、 果園采摘等多種形式。
商丘市民權林場場長 王偉
初步估算,每年可以給周邊的群眾帶來經濟效益大概一千多萬。
沖天怒放的漫眼槐花香,遮天蔽日的綠色“天然氧吧”,還有林間的蜂鳴鳥唱——春夏之交到商丘的“西大門”民權縣采風——申甘林帶是擋不住的誘惑。
3月12日,在我市聞名的民權林場申甘林帶,到處呈現著一幅幅春季植樹造林的動人景象。
河南省民權縣公安局花園鄉派出所在“禁種鏟毒”活動中,堅持從源頭上遏制非法種植毒品原植物犯罪行為,取得顯著成效。
1月15日,民權縣公安局長譚振起深入扶貧幫扶村花園鄉魏莊村開展走訪慰問貧困戶活動,并為身患重病的村民王玉英送去5000元救助金及慰問品,提前給他們送去新春祝福,傳遞黨和政府的祝福與溫暖。
想考駕照,卻又擔心自己的汽車理論考試過不了關,試圖通過“高科技”作弊投機取巧,日前,民權交警查獲一起學員利用“高科技”手段進行汽車理論考試作弊的案件。
為大力弘揚新時期雷鋒精神,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促進社會和諧的志愿服務行動,民權辦事處多措并舉,優化志愿服務,提升社區文明程度。
今年以來,該局緊緊圍繞縣委、政府中心工作,立足保民生促發展工作職能,認真總結工作中好的做法和成功經驗,及時準確向商丘市人社局上報民權人社工作的新情況及亮點、特色工作,為市局了解情況、科學決策和指導工作提供了優質高效的信息服務,充分發揮信息通達的主渠道作用。
10月31日,民權縣雙塔鎮牛牧崗村村民在觀看豫劇《楊八姐游春》。
10月28日下午,由亞洲文化交流協會、人民日報《中國城市報》、中國城市管理研究院、中國道學研究中心、中國莊子文化研究中心主辦,商丘師范學院、民權縣人民政府承辦的莊子文化高峰論壇在民權縣莊子文化館舉行。
民權縣情說明暨項目簽約儀式上共簽約項目15個,簽約金額達35.62億元,簽約項目涉及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現代服務業、食品加工等領域。
為了加強與廣大學生的交流,不斷完善校園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全面推進學校民主化管理進程,近日,民權高中召開了學生工作懇談會。
據悉,近年來,民權縣總工會為加強與外出農民工的聯系,做好農民工的維權服務工作,2014年3月,成立了駐杭州工作委員會。并聘請丁杰為河南省民權縣駐杭州工作委員會主任。2015年7月,民權縣在杭州又成立了農民工服務工作站。
近年來,民權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黃河故道水利風景區的開發建設和保護工作,濕地公園規劃面積2303.5公頃,其中林地面積2092公頃。
近年來,為增加群眾收入,讓群眾走上致富路,北關鎮黨委政府想方設法調優農業種植結構,因地制宜大力發展高效設施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