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13日07:29 來源:大河網-大河報
鄭州市已啟動青年人才補貼政策申報受理工作
□記者王磊文白周峰攝影
閱讀提示|搶人大戰再次升級!4月14日~15日,第十六屆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將在深圳啟幕,鄭州市將組團參會尋覓人才。
“拿北京戶口最快僅需5天”“上海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搶才大戰”不再局限于二、三線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也不再作壁上觀,20余城市紛紛出臺人才新政。
如何破解施一公“河南人才之問”?河南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谷建全建議,河南應出臺系統的、更有利的人才政策。
新聞
鄭州市組團奔赴深圳參會搶人才
4月14日~15日,一場高層次人才盛宴——第十六屆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將在深圳啟幕,為吸引更多高層次人才來鄭創新、創業,鄭州市將組團參會尋覓人才。
去年11月,“智匯鄭州”人才政策發布,成效幾何?統計顯示,“智匯鄭州”人才政策1月2日正式受理申報,截至4月4日,全市共辦理青年人才生活補貼3961人;大中專和技校生入戶口10466人;非鄭戶籍購房934人。經過審核、公示等環節,首批488名青年人才生活補貼104.25萬元已發放到位。
許一個戶口、送一套房、貼一筆錢……各地人才爭奪戰狼煙四起。
為何鄭州要組團去深圳參會搶才?知情人介紹,此舉,正是為了匯聚國際人才、中高端人才。
總部在深圳的王牌智庫首席專家、董事長上官同君說,第十六屆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是我國目前唯一面向海外人才開放的國家級、國際化、綜合性的人才與智力交流盛會。大會同期還將舉行多場專場招聘會,包括外籍人才招聘會、海歸人才招聘會、香港人才招聘會、“精英天下”招聘會、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招聘會、“智領未來”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雙選會等8場專場招聘會,1500家來自全國各地的企業將向人才拋“繡球”,共計提供3萬多個崗位。
此次,鄭州市38家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醫療機構、項目單位組團參會。
變化
除了二、三線城市,北上廣深也開始搶人才
2017年初,武漢市“五年內留住百萬大學生”計劃打響“搶人大戰”第一槍。這樣的示范效應引發鄭州、西安、太原等城市紛紛跟進。截至目前,全國已經有20來個城市參與其中。
縱觀各地出臺的“攬才新政”,“落戶”“住房”“松綁”成為高頻詞,也是人才最為關心的關鍵詞。
值得關注的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也不再作壁上觀。
3月26日,上海市委書記李強指出,要“大力提升城市生活的豐富性和舒適度,著力解決人才普遍反映的安居、子女教育、醫療等問題,讓上海成為各類人才創新創業、實現夢想的熱土”。
3月21日,北京發布《關于優化人才服務促進科技創新推動高精尖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在人才的引進、評價、激勵等方面打出“組合拳”;同時,北京開通高層次國內人才引進“綠色通道”,為國家和北京市重大人才工程入選專家、重要科技獎項獲獎人直接辦理引進,最快5個工作日辦理完成引進手續。
探究
搶人大戰,實際搶的是城市發展的先機
買房有房票,面試包食宿……搶人背后,有著產業升級、人才鏈斷層等諸多原因。
上官同君對此深有感受。“當下,我們最需要區域經濟研究、城市定位策劃、產業研究、文化旅游的人才。”
“我們對人才要求最直觀的變化是:崗位年輕化、專業化、復合化。”河南長興停車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笑說,停車設備產業快速發展。從生產端而言,我們對人才的專業性要求較高,設備設計、生產、質檢、驗收等環節,都需要專業人才。從銷售端而言,公司的人才引入更偏愛讓銷售型人才轉為復合型人才。這是由行業因素及市場形勢決定的。例如,銷售經理,可以是具備銷售能力、市場管理能力、待建項目管理能力的人才。
實際上,這和鄭州乃至河南正在進行的產業升級息息相關。以鄭州為例,鄭州市政府有關負責人說,鄭州將推進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優勢產業向戰略支撐產業轉變,努力打造萬億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5000億級汽車與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和一批千億級產業集群,不斷提升在全球產業供應鏈和價值鏈中的地位。專家認為,在新一輪產業升級背景下,人才大戰不可避免,只會越演越烈。看似搶的是人才,實際上搶的是城市發展的先機。
問題
如何破解施一公“河南人才之問”
作為一名“鄭州人才特使”,著名科學家施一公院士說:“河南從來不缺人才。關鍵是河南如何把人才吸引回來,集聚人才。”
如何破解施一公“河南人才之問”?河南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谷建全說,這跟河南發展階段、發展水平有很大關系。當下,河南正在加快發展,為吸引人才奠定基礎。今后,要為高端人才提供差別化解決方案。他建議,河南出臺系統的、更有利的人才政策。其中包括出臺高端人才解決方案,關鍵是吸引創新創業人才,高成本引入人才。
“哪個國家、地區重視人才,它們就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谷建全說,我們國家進入工業化后期階段,即工業化信息化協調發展階段,人才成為經濟發展制勝因素。
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長宋向清說,2018年畢業季即將來臨,為吸引這820余萬的高校畢業生,各地在創業資助、落戶、購房、生活補貼等方面砸出大手筆,面向學士、碩士、博士等釋放“大禮包”,成為各城市人才新政中亮點。為留住及吸引更多青年才俊,山東全面吹響大學生“集結號”。從現金補貼到零門檻落戶,再到購房補助和事業編制……在畢業生最為關心的問題上,山東的大學生政策誠意滿滿。
建言
“人才強省”需要形成一套吸引人才的落地戰略
谷建全說,河南實現由經濟大省到經濟強省跨越,最根本、最關鍵在于人才。
“省第十次黨代會報告提出的‘實施人才強省戰略’,這個戰略如何落地?需要形成一套吸引人才戰略。現在鄭州、洛陽等地,已經出臺一批人才政策。但和發達省份、先進城市相比,還有差距。”谷建全說。
河南出臺更有利更好的人才政策,關鍵還是要落地。在谷建全看來,人才公寓就是實實在在的政策。可以真正滿足人才需求。他對河南的青年人才公寓寄予厚望。
他建議,河南出臺系統的、更有利的人才政策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方面,為人才提供好的工作環境、創新平臺、服務環境。第二,還要有好的生活環境。第三,要有好的生態環境。引進人才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遵循人才流動規律,占據人才競爭制高點,解決人才需求,出臺有針對性人才政策。
【征集】
您對鄭州人才新政有何疑問?有何意見和建議?您對河南“人才強省戰略”有何建議?請告訴我們。
1.大河客戶端、大河報官方微信、微博下面留言。2.郵箱:wanglei6872@163.com
“新的人才政策目前成為開發商的促銷手段,有傳言說房價要漲?”“2018年第一季度,貸款利率下調的可能性大嗎?”……針對大家問的熱點問題,我們采訪了相關專家為大家答疑解惑。
“新的人才政策目前成為開發商的促銷手段,有傳言說房價要漲?”“2018年第一季度,貸款利率下調的可能性大嗎?”……針對大家問的熱點問題,我們采訪了相關專家為大家答疑解惑。
“新的人才政策目前成為開發商的促銷手段,有傳言說房價要漲?”“2018年第一季度,貸款利率下調的可能性大嗎?”……針對大家問的熱點問題,我們采訪了相關專家為大家答疑解惑。
”鄭州威科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毛紅葉說,除了人才政策,人才也看重離家遠近、薪酬和城市發展潛力,“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就是一個很大的吸引。應當培養一批新技術科普型人才下沉到基層,或者由他們對基層干部進行培訓,這樣才能將政策落到實處。
保利相關負責人表示,保利深耕河南多年,目前,保利地產整合品牌資源,保利四盤聯動,助力中原留才計劃已強效啟動,旨在通過打造理想的居住環境和惠利政策,為鄭州的人才大戰來“加碼”。
金水區一個95后大學畢業生辦理生活補貼手續,過程僅用5分鐘。青年人才生活補貼還可以在線申請。可向各級房管部門申請購房補貼,網簽時間必須2017年11月23日(含)以后。
答:只有符合鄭州市青年人才首次購房補貼發放條件的才能享受補貼,并且購房網簽時間必須在2017年11月23日(含)之后。答:頂尖人才和國家級領軍人才按規定享受的免租住房由用人部門所在縣(市、區)政府、開發區管委會提供。
11月23日來鄭采訪的幾家外地主流媒體記者,自覺擔綱鄭報融媒特約記者,擔任鄭州人才新政的推介大使。南方都市報記者吳廣宇發來的采訪: 納才新政在外地河南人圈子中反響很大
重點產業人才、國內高層次創業人才、海外高層次人才、院士等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香餑餑”。針對這5類人才,方案中提出了一些引進計劃。
重點產業人才、國內高層次創業人才、海外高層次人才、院士等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香餑餑”。針對這5類人才,方案中提出了一些引進計劃。
記者昨日從市公務員局獲悉,在昨天上午結束的第12屆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上,2013“魅力中國——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十大城市”評選揭曉,分別為上海、北京、天津、廣州、深圳、廈門、南京、蘇州、杭州、青島。
“重點產業優秀人才安置費30萬元、海外優秀高層次人才40萬元、兩院院士200萬元……”日前,由洛陽市委組織部牽頭起草的《關于進一步提高人才工作服務水平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經市委常委會議通過。方案提出,未來一個時期,洛陽市將重點實施5項引才計劃,并將開展市級優秀專家、優秀科技人才、“四個一批”人才等10類拔尖人才評選等活動。
根據《中共鄭州市委 鄭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實施“智匯鄭州”人才工程 加快推進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意見》,我市從2018年1月2日起,啟動青年人才補貼政策申報受理工作。“智匯鄭州”人才政策詳細內容請登錄“智匯鄭州”人才網或關注“智匯鄭州”人才工程微信公眾號查閱。
給予每個博士工作站建站補貼50萬元,省財政負責在粵東西北地區及惠州、江門、肇慶市享受省財政轉移支付的縣(市)設立的博士工作站,其余由各市財政負責。
日前,武漢發布高校畢業生落戶升級版新政,其中,憑畢業證就可落戶、購房租房可“打八折”、最低年薪指導標準出臺等政策引發社會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