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2月28日07:14 來源:大河網—河南日報
人物簡介
李占揚,1961年生,太康縣人,古人類學家、古生物學家、舊石器考古學家,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國家文物局考古領隊。
圖為“許昌人”頭骨發掘現場。⑨6本報資料圖片
□本報記者尹江勇
他主持的西峽盆地恐龍蛋化石發掘與研究,入選“1993年世界十大科技新聞”;他主持發掘的“許昌人”頭骨化石,入選“2007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月27日,他和團隊對于“許昌人”的研究成果,入選“2017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這位屢屢帶給人們驚喜的學者,就是著名考古學家、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室主任李占揚教授。
中國古人類源自非洲嗎?
2007年,“許昌人1號頭骨”在李占揚主持發掘的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被首次發現,從此這項研究就受到了學術界和公眾的廣泛關注。有學者稱,這一發現挑戰了學術界流行的“中國現代人源自非洲”的說法。
去年,李占揚為第一作者的“許昌人”研究論文發表在《科學》雜志上,展示了“許昌人”是中國古人類跟尼安德特人交流并向現代人過渡的證據,為中國境內古人類連續演化的證據鏈又增添了非常關鍵的一環。
“‘許昌人’的出現說明,東亞的人類進化可能比之前人們所想象的要復雜得多,甚至可能存在與其他地區不同的演化模式。”李占揚解釋道,“許昌人”頭骨化石同以往發現的其他人類化石既有相同又有不同,已經構成了一個新的人種的要素。“所以我們說,‘許昌人’是中國古人類連續進化的,不是外來的,并有同歐洲人種交流的證據,這就支持了現代人多地起源說,而排斥了非洲單一起源說。”
“許昌人”與“炎黃子孫”有關系嗎?
眾所周知,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源頭,“許昌人”的發現也因而引起了很多人的聯想:“許昌人”與“炎黃子孫”概念之間是否存在著直接聯系?
“雖然這個想法很吸引人們的興趣,但是目前并沒有證據支持這二者之間存在關聯。”李占揚解釋說,“炎黃”部落生活在距今約6000年至5500年之間,而“許昌人”生活在距今10.5萬年至12.5萬年之間,二者相距時間太遠,而且,“許昌人”之后這一地區又進入了一個文化上的空白期,直到距今1.35萬年,才有新的人群到來,形成了靈井許昌人遺址第5層的細石器文化。李占揚認為,細石器文化是外來的,不排除從非洲經歐洲、西伯利亞,再從華北北部傳過來。“距今約一萬年左右,隨著全球氣候轉暖,這些使用細石器的獵人消失了。所以,‘許昌人’和后來的人群例如傳說中的‘炎黃’部落連不上。還不能說‘許昌人’就是我們今天華北現代人的直接祖先,但有過渡跡象,我們在考古中也致力于尋找‘許昌人’與今天華北地區現代人之間的鏈條。”
“許昌人”研究還會帶來啥驚喜?
對于“許昌人”的研究已經產出了眾多突破性成果,后續是否還會有更重要的發現?
“許昌人化石的研究結果發表,只是完成多項前沿課題的一小部分。”李占揚說,在省科技廳支持下,“河南省東亞現代人起源國際聯合實驗室”已設立。作為實驗室負責人,李占揚表示將按照“開門研究、合作共贏”的思路,組織若干個國際團隊進行聯合攻關。
為了驗證和解決許昌人遺址發掘中的一些疑惑,2017年,李占揚帶領中國第一支現代人起源考古隊赴肯尼亞考古發掘,正式加入了在非洲探索人類起源的“國際考古俱樂部”。
“中國學者走出國門開展考古工作,是整個國家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必然產物。”李占揚表示,這種以中國考古學者為主體,以長期課題為導向的出國考古工作,正逐漸成為中國考古的“新常態”。
“人類演化研究雖然不能解決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但能在世界上發出中國自己的聲音,提高國民的文化自信。”李占揚告訴記者,如果把“中國改寫人類的演化歷史”假設為一本書的題目,“許昌人”現在的成果僅僅是其中的一個章節或片段。
發現45件距今12.5萬年至10.5萬年的古人類頭骨化石。
2014年4月,文物部門在“許昌人”舊石器遺址又發現一個較完整的古人類頭骨和其他個體的頭骨碎片,較完整的頭骨被稱為“許昌人2號頭骨”。2015年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發掘的“許昌人”舊石器遺址在出土兩個基本完整的古人類頭骨之后,又發現兩塊古人類肢骨化石。
2014年4月,文物部門在“許昌人”舊石器遺址又發現一個較完整的古人類頭骨和其他個體的頭骨碎片,較完整的頭骨被稱為“許昌人2號頭骨”。2015年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發掘的“許昌人”舊石器遺址在出土兩個基本完整的古人類頭骨之后,又發現兩塊古人類肢骨化石。
2015年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發掘的“許昌人”舊石器遺址在出土兩個基本完整的古人類頭骨之后,又發現兩塊古人類肢骨化石。
初步規劃遺址公園總控制面積約220萬平方米,力爭5至10年建成。
臺媒稱,古人類學關于現代人起源有兩種不同觀點,一種是非洲起源說,一種是多地區起源說。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吳秀杰表示,“許昌人”的混合型體質特征可能是東西方兩大人群基因交流或雜交的結果。
“許昌人”不支持“非洲起源說”。9月19日,剛參加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術演講回到鄭州的李占揚,接受大河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5月8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考古發掘領隊李占揚,接受大河報記者專訪時透露,許昌靈井鎮許昌人遺址考古發掘又有重大發現——在同一探方出土了第二顆10萬年前的“許昌人”2號古人類頭骨化石。
這批新發現的化石,分布在9號探方西部約3平方米的范圍內,和此前發現的“許昌人”頭骨化石相距較近,屬同一地層,年代測定距今10萬年左右。李占揚表示,“許昌人”頭骨化石的出現,無疑對“非洲起源說”構成了不可回避的沖擊。
這批新發現的化石,和此前發現的“許昌人”頭骨化石相距較近。
這批新發現的化石,分布在9號探方西部約3平方米的范圍內,和此前發現的“許昌人”頭骨化石相距較近,屬同一地層,年代測定距今10萬年左右。李占揚表示,“許昌人”頭骨化石的出現,無疑對“非洲起源說”構成了不可回避的沖擊。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張雙權博士,曾對靈井“許昌人”遺址出土的原始牛化石,進行了詳細的研究。目前,靈井“許昌人”遺址已進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有關的保護規劃正在制定之中。
“在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發現的頭骨化石,填補了古老型人類向早期現代人過渡階段東亞地區古人類演化上的空白,是中國學者在古人類學研究領域取得的一項重大突破。據了解,2005年,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室主任李占揚教授主持發掘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東亞現代人起源研究項目啟動。
這項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美國華盛頓大學合作開展。‘許昌人’擴大、圓隆且纖細的腦顱結構,已經開始向現代人的方向演化,有可能是東亞地區早期現代人的祖先。
靈井“許昌人”遺址新發現: 一對完整的原始牛牛角化石(圖片由靈井考古隊提供)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張雙權博士,曾對靈井“許昌人”遺址出土的原始牛化石,進行了詳細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