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1日06:52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濟南12月10日電題:世紀“大改道”——為了186萬黃河灘區居民的美好生活
新華社記者余孝忠、孫志平、鄧衛華、林嵬
踏訪千里黃河灘區,一場志在改變一個多世紀以來灘區百姓苦難命運的“大遷建”,正在轟轟烈烈進行之中。因為黃河改道而被甩進命運旋渦的灘區人,正在迎來為了美好生活的世紀“大改道”。
上圖為山東省東平縣銀山鎮黃河灘區遷建的耿山口社區;下圖為正在復耕的東平縣銀山鎮北劉村(9月18日攝,拼版照片)。郭緒雷攝
有一種村莊叫“落河村”,有一種苦難叫“灘區難”
1855年,侵奪淮河入海流路600多年的黃河,突然在河南蘭考境內的銅瓦廂決口改道,由東南方向急轉調頭東北奔流至山東入海。隨著黃河堤防的修建,魯豫兩省數十萬人被“圈”進河灘,在頻繁的水患中艱難繁衍生息,迄今已逾186萬人規模。
在這里,許多灘區人說起“落河村”,就像隨手拿起他家的鍋碗瓢盆一樣,稀松而尋常。
所謂“落河村”,是指受洪水沖擊,整個村莊被沖垮吞噬,落入河道之中,從此消失殆盡。
這種經歷,世間罕有,但有些灘區人一生中或經歷一次,甚至幾次……
“房子像被切豆腐一樣地往河里掉,一會兒工夫,整個村子就落到河里了。”
這樣的場景,山東省鄄城縣舊城鎮北王莊村65歲的村民李忠學見過不止一次。他出生的大羅莊村,在他8歲那年“掉進了河里”。那年中秋,他們一家是在河灘上臨時搭建的窩棚里度過的;
這樣的場景,河南省長垣縣武邱鄉羅寨村72歲的村民羅廣茂記憶猶新,6歲那年村莊翻到河里了,村莊的名字沒變,但此“羅寨”早已非彼“羅寨”,受災后,一家人投奔黃河對岸親戚家,30多口人擠在一個院子里生活;
還是這樣的場景,山東省東平縣銀山鎮北劉莊村71歲的村民劉振臣提起來就心痛。16歲那年,黃河大水不僅沖毀了他們的村子,還導致他們五兄弟被分在一南一北相隔10里的兩個新建村莊里,這一分就是55年!
位于黃河灘區的河南省臺前縣吳壩鎮西橋村整村遷建后,原有村居正在復耕中(9月17日攝)。郭緒雷攝
窩棚過節、投親靠友、外出乞食甚至骨肉分離,成為許多落河村人一輩子難以磨滅的苦難記憶。更多的灘區人,祖祖輩輩與“灘區八難”為伴——灌溉難,吃水難,用電難,出行難,上學難,就醫難,安居難,娶親難。
相比改革開放30多年來灘區外各種基礎設施的突飛猛進,許多灘區內“水、電、路、學、醫”等公共設施不僅十分滯后,而且屢遭水患損毀,難以為繼。
一輩子不停地“拉土墊臺、拆房建房”是灘區人另一個普遍的記憶。為了防止大水淹房,灘區居民必須在建房前墊起數米高的避水房臺。在山東省鄄城縣舊城鎮北王莊村,村里各式房臺高低不一,房子忽高忽低,不少房子都緊挨取土墊臺留下的大坑。
村民李忠學告訴記者:“黃河沙大,水退沙不退,平地積沙,越積越高,為避水患,只能不斷加高房臺。我這一輩子蓋了六次房,幾乎每年都在拉土墊臺,最近這一次蓋房時,房子的臺基已經漲到和老房子屋頂一般高了。”
在記者采訪的近百位黃河灘區居民中,平均每戶居民一輩子建房約4到5次,最多的一戶達到9次,許多居民因此陷入“三年攢錢、三年墊臺、三年蓋房、三年還賬”的苦難循環之中。
河南省濮陽縣負責灘區遷建工作的人大副主任黃愛民說,長期以來,在灘區百姓中存在一個資金的死循環。農民千辛萬苦打工掙錢蓋房,房屋建成之日,也是血汗錢變成“死資產”之時。反復墊臺蓋房,幾乎耗盡了多數灘區人一輩子的心血。
空前規模的“大遷建” 史無前例的“大改道”
灘區人對黃河的感情是復雜的,愛有之,恨亦有之。
在黃河改道形成灘區的一個多世紀里,面對黃河水患,人們更多時候是順從與無奈。田地被淹、家園被毀的切膚之痛,伴隨著許多灘區人一輩子的成長記憶;而搬出灘區、新建家園,也成為一代又一代灘區人渴望而難以企及的夢想。
黃河安危,事關國家政治安定和經濟發展;黃河灘區群眾脫貧,事關全國脫貧攻堅大計。
這是河南省臺前縣吳壩鎮東橋村,村民搬出后,機械正在將老村莊復墾(11月1日攝)。 馮大鵬攝
2015年,在黨中央的關懷下,河南、山東兩省相繼開展了兩期黃河灘區居民遷建試點,其中河南5.68萬人,山東1.3萬人。
在這兩期試點基礎上,一個意在解決好黃河灘區這樣一個中國近代歷史遺留問題的重大決策逐步成型。
根據規劃,山東將在2020年全面完成灘區居民遷建各項任務,基本解決60.62萬灘區居民的防洪安全和安居問題。其中,外遷安置人口14.10萬人,就地就近筑村臺安置13.89萬人,筑堤安置15.97萬人,舊村臺改造提升安置5.11萬人,采用臨時撤離措施安置人口11.55萬人。
河南將用3年時間將灘區地勢低洼、險情突出的24.32萬人整村外遷安置,2020年完成搬遷任務。這一規劃目標完成后,河南將根據黃河防洪形勢,適時綜合施策,解決灘內剩余洪水淹沒風險高的53.3萬群眾的防洪安全問題。
百年灘區跨入“新天地” 百姓生活邁進“新時代”
渴望有多強烈,決心就有多大。
2015年5月12日,得知村子被列入山東首批黃河灘區遷建試點村莊,山東省東平縣銀山鎮耿山口村黨支部書記耿進平激動得一夜未眠:“全村搬不出灘區,我死不瞑目。”第二天一早,耿進平帶頭給項目捐款,并多方籌資,用以提高新村建設標準,吸引群眾下決心搬出灘區。
2017年10月15日清晨,耿山口村615戶、1726名村民敲鑼打鼓、點燈放炮,浩浩蕩蕩的搬家長龍開進了位于銀山鎮駐地的耿山口社區。氣勢恢宏的耿山口社區里,28棟磚紅色立面的住宅樓拔地而起,小區里噴泉和文化廣場一應俱全,超市和綠化設施正在加緊建設布局。
這是建設中的河南省封丘縣李莊鎮黃河灘區遷建安置居民小區(9月11日攝)。朱祥攝
灘區遷建,不僅幫助灘區居民徹底遠離了黃河水患,“灘區八難,再也不難”;而且幫助他們完成了從農村生活到城鎮化生活的迅即轉變——百年灘區人,正迎來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雙重巨變。
變化的不僅有百姓生活,百年灘區也將跨入“新天地”。據山東、河南兩省發改部門介紹,大規模灘區遷建完成后,未來3000余平方公里的廣袤灘區,將建設成為一條集生態農業、文化旅游和水資源綜合利用于一體的生態長廊,將更好地“維護黃河健康生命、促進流域人水和諧”。
曾經,反復墊臺、建房、搬家的灘區人,漂泊與動蕩幾乎是他們終生難以逃離的命運主題。如今,他們正在安定下來,向著美好生活進發。
在東平縣銀山鎮駐地,一個由8棟大樓組成的新社區正在加緊建設之中,這是為遷出黃河灘區的南劉莊和北劉莊的村民們興建的。北劉莊村民劉振臣告訴記者,明年桂花飄香的時候,他們已經分離了半個多世紀的五兄弟,將在這里團圓。
在小區門口的橫幅上,“劉莊新村”四個大字熠熠生輝。(完)
“鄭州黃河段,作為全國候鳥遷徙的重要通道之一,每年冬季這里都會迎來送往幾百萬只候鳥,黃河灘區僅國家一級保護鳥類就有十幾種。鄭州市森林公安局、中牟縣森林公安局和濕地保護站聯合抽調15名民警組成候鳥保護巡防隊,晝夜在黃河灘區巡邏守護,嚴防對候鳥的捕殺、盜獵”。
白天除了巡護外,志愿者們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采集到此棲息的候鳥信息,為相關部門完善資料,排憂解難。牛局長表示,經過志愿者們的巡護,盜獵者目前相對減少,現在,不僅環境美了,就連候鳥也多了起來,生態越來越好。
10月19日至20日,我省推出今年第三批宅基地A類復墾券交易,155家房地產企業踴躍報名申購,6237畝復墾券全部以熔斷價30萬元/畝成交,收益18.71億元,5個縣區的黃河灘區居民將從中受益。
記者從8月18日召開的省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工作推進會上獲悉,自2015年黃河灘區遷建試點工作啟動以來,我省第一批試點4676戶、16718人搬遷入住已基本完成,目前正在開展土地復墾整治。
李克強8日走進河南新鄉封丘縣一戶從黃河灘區遷出的居民新家,與該省市縣負責人一起算了筆細賬。
李克強8日走進河南新鄉封丘縣一戶從黃河灘區遷出的居民新家,與該省市縣負責人一起算了筆細賬。
李克強8日冒雨考察河南新鄉封丘縣李莊鎮李莊村。該村已列入黃河灘區居民遷建規劃,村民們都表示非常愿意搬出去。”李克強8日走進河南新鄉封丘縣一戶從黃河灘區遷出的居民新家,與該省市縣負責人一起算了筆細賬。
河南省封丘縣黃河灘區,正處于黃河“銅頭鐵尾豆腐腰”處。“黃河灘區是封丘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灘區的小康就沒有封丘的小康;沒有灘區群眾的脫貧,封丘就無法實現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2012年2月20日,鄭州市政府下發的《2012年鄭州市環境綜合整治實施方案》再次明確,鄭州市將取締黃河水源一級保護區內漁家樂和農家樂,對二級保護區內漁家樂和農家樂進行整治,于當年6月底前整治到位。
河南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日前通過《河南省黃河防汛條例》,以立法形式規范和加強黃河防汛工作。
草案規定,禁止向黃河灘區遷增常住人口,禁止將黃河灘區規劃為城市建設用地、商業房地產開發用地和工廠、企業成片開發區。對于在黃河河道內采淘鐵砂或者在禁采區、禁采期采砂的,將責令限期改正,沒收非法所得,處1萬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
草案規定,禁止向黃河灘區遷增常住人口,禁止將黃河灘區規劃為城市建設用地、商業房地產開發用地和工廠、企業成片開發區。
11月20日,記者來到濮陽縣梨園鄉,眼前的景象讓人驚喜不已:一座座巨型自動噴灌機伸出“長臂”,噴灑出水花,茫茫黃河灘區盡是連片的牧草。濮陽市委書記段喜中多次帶隊赴京對接北京匯源集團,促成了北京匯源集團濮陽百萬只肉羊生態養殖基地項目,落戶濮陽縣梨園鄉黃河灘區。
10月28日,省長謝伏瞻主持召開省政府常務會議,研究我省黃河灘區居民遷建試點、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等工作。省領導李克、徐濟超、李亞、王艷玲出席會議;省政府有關部門和新鄉、濮陽、蘭考等黃河灘區居民遷建試點市(縣)負責人列席會議。
10月16日,省政協召開月協商座談會,邀請省政府及相關部門負責同志、省政協委員、專家學者等,圍繞“加快推進我省黃河灘區扶貧開發及扶貧搬遷工作”開展協商座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