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06日07:00 來源:大河網—河南日報
11月5日上午,省委書記謝伏瞻和省委常委在焦裕祿同志紀念館宣誓廳面對黨旗一起重溫入黨誓詞。⑨6本報記者董亮攝
□本報記者朱殿勇
深秋時節,金風和煦,蘭考大地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下。
在全省上下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之際,11月5日一早,省委書記謝伏瞻,省委副書記陳潤兒、王炯,省委常委翁杰明、趙素萍、任正曉、李亞、孔昌生、陶明倫、許甘露、馬懿、穆為民一行,從鄭州驅車趕赴蘭考縣,瞻仰“焦桐”、凝望“習桐”,共同追思焦裕祿精神;佩戴黨徽、舉起右拳,集體重溫入黨誓詞。
上午9時10分,謝伏瞻和省委常委抵達焦裕祿干部學院門口,來到亭亭如蓋的“焦桐”下,仰望沉思。
“焦桐”挺拔,風姿依然。54年前,焦裕祿親手栽下的這株泡桐,歷經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滄桑,始終矗立在這里。
省委常委們步行來到離“焦桐”不遠的“習桐”下,駐足凝望,虔心體味。
“習桐”偉岸,桐林蔥郁。8年前,習近平親手種下這棵用“焦桐”樹根培育的樹苗,如今已是枝繁葉茂,蘭考百姓親切地稱之為“習桐”,象征著在新時代焦裕祿精神生生不息。
“焦桐”與“習桐”相互守望,如同鮮紅的旗幟,召喚著千千萬萬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前行。
從焦裕祿干部學院出來后,謝伏瞻和省委常委一行又來到蘭考縣城裕祿大道88號,集體瞻仰焦裕祿同志紀念園。
在焦裕祿同志紀念館大門兩側,擺放著十九大精神主題宣講牌,在黃色菊花叢中的紅色黨徽,顯得格外鮮艷。
在紀念館內,隨著講解員的講述,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實物,將大家帶回當年焦裕祿書記帶領蘭考人民治鹽堿、斗風沙的艱苦歲月;在“干部十不準”的展板前,聽取焦裕祿當年嚴于律己、不讓家屬聽白戲的故事。常委們邊走邊聽,不時駐足觀看,交流感悟。
在巨幅展板前,講解員朗讀起習近平當年所作的詞《念奴嬌·追思焦裕祿》,“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氣……”大家心潮澎湃。
上午10時許,謝伏瞻一行來到焦裕祿同志紀念館宣誓廳。大廳里懸掛著鮮艷的中國共產黨黨旗,面前的黨旗和胸前的黨徽,相映生輝。
在謝伏瞻領誓下,省委常委同志舉起右拳,莊嚴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執行黨的決定,嚴守黨的紀律,保守黨的秘密,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
鏗鏘有力的宣誓聲響徹大廳,這是河南省委“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諾言和決心。
“走得再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唯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才能告慰歷史、告慰先輩,方可善作善成、一往無前,把黨的十九大確定的目標任務落到實處,奮力開創新時代河南各項事業發展新境界。
在全省上下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之際,5日上午,河南省委書記謝伏瞻,省委副書記陳潤兒、王炯,省委常委翁杰明、趙素萍、任正曉、李亞、孔昌生、陶明倫、許甘露、馬懿、穆為民一行,從鄭州一早驅車來到蘭考縣,首先到焦裕祿干部學院,瞻仰“焦桐”,參觀“習桐”。“焦桐”與“習桐”相互守望,就像是鮮紅的旗幟,召喚著千千萬萬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前行。
其實,不只魏善民,還有太多不知姓名的蘭考百姓一直都在小心地守護著這棵焦桐,稍有風吹草動就牽腸掛肚。
原標題:“焦桐”開花了,蘭考脫貧了
5月13日凌晨,蘭考縣朱莊村72歲的老黨員魏善民,來到離家一公里的焦桐樹旁,揮舞著笤帚認真清掃著樹下每寸土地。50年前的5月14日,蘭考的泡桐花謝之后,焦裕祿,因病離去,這棵“未成年”的泡桐,便成了他當時留在蘭考的唯一念想。
步行巡回百姓家調解糾紛,騎自行車到田間地頭為群眾化解矛盾,連續兩年吃住在法庭……27年,他的足跡從未離開過基層法庭。常年扎根基層,閆勝義對農村了解精微,很早意識到在農村辦案應該多多依靠社會力量。
在近日的國務院常務會上,李克強總理使用的一個高頻詞是“抓落實”。” 尸位素餐,這詞出自總理之口,不同尋常,既可見總理難抑怒火,也可想見確有一些官員在其位不謀其政,混日子,得過且過。
上世紀80年代初,在焦裕祿精神的感召下,上海民樂廠琵琶制作大師韓富生來到蘭考,做客農家,廚房里一陣不同凡響的聲音吸引了他。職業的敏感,讓韓富生發現,焦裕祿當年為防風固沙大力提倡種遍蘭考的泡桐,其材質竟是制作民族樂器發音的絕佳材料。
上世紀80年代初,在焦裕祿精神的感召下,上海民樂廠琵琶制作大師韓富生來到蘭考,做客農家,廚房里一陣不同凡響的聲音吸引了他。職業的敏感,讓韓富生發現,焦裕祿當年為防風固沙大力提倡種遍蘭考的泡桐,其材質竟是制作民族樂器發音的絕佳材料。
采風團來到了河南省直管縣(市)蘭考縣,參觀學習了焦裕祿同志紀念館和蘭考脫貧攻堅展覽館,全面了解了蘭考脫貧攻堅歷程,并實地走訪了該縣谷營鎮愛心超市。
脫貧攻堅戰中,蘭考人民再次拿出了當年防風固沙戰天斗地的精神,在河南率先摘下貧困縣的帽子。
3月27日下午,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主任委員陳建國、副主任委員王國生帶領調研組來到我市調研。市領導吉炳偉、閻紅心、于吉良、牛春堡等陪同。
“蘭考把脫貧攻堅與供給側改革相結合,找準特色產業,讓貧困戶在家門口穩定增收,拔下了窮根。通過這項扶貧政策,閆春光先后貸款10萬元,建起蛋雞養殖大棚,從2014年不足3000只蛋雞發展到現在1萬余只,從村里的貧困戶變成致富帶頭人,2016年家庭純收入10余萬元。
如今,他親手栽種的那棵名為“焦桐”的泡桐樹,已20多米高、樹圍3人才能合抱,它用高大敦厚的身軀、濃密繁茂的枝葉,守望著蘭考大地。1964年2月的一天晚上,焦裕祿忍著肝部的疼痛,用一個茶杯頂著藤椅,吃力地撰寫著一篇關于蘭考“除三害”的匯報文章。
“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蘭考大地蔚然成林的參天泡桐,見證了焦裕祿那博大無私的公仆情懷。公仆意識,是共產黨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體現;時刻不忘群眾,堅持為民服務,是焦裕祿精神的實質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