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1日16:19 來源:中國網信網
圖為9月26日拍攝的焦裕祿紀念館,記者編輯們認真聽講解員講述焦裕祿的一生。中國網信網 余甜甜攝
“喜迎十九大 網聚河南扶貧新變化”2017網上看河南采風活動于9月25日到29日舉行。短短5天,活動深入鄭州市新密縣、中牟縣、開封市蘭考縣、商丘市虞城縣和濮陽市范縣的基層一線,累計行程上千公里。活動期間,各媒體開設專題專欄50多個,編發各類原創新聞稿件300余篇,原創話題微博400余條,相關報道累計轉載量達10萬余篇次,微博話題#喜迎十九大 網聚河南扶貧新變化#閱讀總量達1300萬人次,稿件總閱讀量超過3000萬人次。一路上,記者編輯們通過多形式、多角度展示河南省扶貧工作新成就、新變化,共同繪制著一幅燦爛奪目的中原新畫卷。
櫛風沐雨 不畏險阻 用行動致敬“焦裕祿”
走進焦裕祿紀念館,一座高大偉岸的焦裕祿雕像赫然佇立在大廳中央。記者編輯們仰望著焦裕祿的雕像,認真聽著講解員講述著他的一生。
焦裕祿是貧苦農民出身,1946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2年12月,調任河南蘭考縣委書記。焦裕祿在蘭考工作期間,奮力改變貧苦面貌。他不畏艱險、強忍病痛,親率調查隊,迎沙塵、查風口、冒風雨、探水流、嘗土壤、辨鹽堿,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帶領全縣人民與風沙、鹽堿、內澇“三害”頑強斗爭,直至病逝。
從焦裕祿紀念館,到蘭考脫貧攻堅館,記者編輯們重溫焦裕祿的感人事跡,緬懷先輩,致敬忠魂,用手中的筆和鏡頭記錄下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上發生的新變化。
東方網記者王一茗心情很不平靜,她說,正是因為多年前觀看電影《焦裕祿》時被焦裕祿同志的事跡所深深打動,焦裕祿精神猶如一座豐碑巍巍矗立在她心中,也是從那時起,她決心要入黨,最終如愿以償。“今天,我們不光要緬懷焦裕祿同志,更應該學習焦裕祿精神,努力干好本職工作,以實際行動踐行入黨誓言,時刻將群眾冷暖掛在心上,始終與群眾同甘共苦,”王一茗說。
“焦裕祿精神就像一面可以讓我們看見自己的鏡子。就采訪這件事來說,雖然不像縣委書記那般責任重大,但是在調查中所需要的認真與細致卻絲毫不比焦書記治理‘三害’時少。”河南電視臺記者侯盛楠感慨道:“焦書記說‘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這句話同樣可以用到我們新聞采訪工作中。面對同一個人、同一件事,每位記者編輯抓到的細節可能都會不同,但這都是建立在自己親身感受和采訪基礎上的。如果單純復制別人的文稿,一定不可能有精彩的內容呈現給受眾。”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這幾日,中原大地時而瓢潑大雨,時而烈日當空,采訪點分散,且路途遙遠,但這些都未能阻止記者編輯們前行的步伐。攝影記者風雨無阻抓拍人物鏡頭,文字記者不顧舟車勞頓前往采訪點挖掘素材,期間無一人抱怨,記者編輯們始終牢記責任與擔當,用行動致敬“焦裕祿”。
扎根基層 不負使命 用心記錄貧困群眾“獲得感”
此次活動記者編輯們深入扶貧一線采訪當地干部、群眾,俯下身,沉下心,不辱使命,寫出一篇篇有溫度、有深度的好文章,《五虎溝村老趙“變身計”:工棚換成小洋樓 年底帶父母走出大山看海去》、《蘭考愛心超市:創新扶貧模式 傳遞絲絲溫暖》、《養蠶脫貧后,他也成了“扶貧人”》等優秀稿件被多家媒體轉載。
“密二花”故里從守著金山銀山發愁到主動作為的脫貧之變,放棄“鐵飯碗”毅然回鄉創業扶貧的新時代“花木蘭”,“愛心超市”讓貧困戶靠勞動說話有尊嚴地接受救助……一個個鮮活的案例讓全國媒體讀懂河南,也讓東方今報記者朱耒剛備受震撼。他說,“走近一個人,才能了解一個人。聆聽脫貧戶的心聲,端詳他們喜悅的笑臉,才能真實感受河南的脫貧新變化。這個活動向全國展示了河南,很好。”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政府為貧困戶解決了住房困難的問題。原來住在山溝里因為要照顧孩子,沒辦法去城里打工的母親,搬遷之后能夠去離家近的工廠打工,補貼家用;過去要去兩公里外的學校上學的孩子,在搬遷之后能夠在近一些的學校上學。很多貧困戶從破舊的老房子搬到新家之后,生活都得到了很大改善。”中國網記者劉夢雅說。
積土成山,積水成淵。來自全國各地的記者編輯們扎根基層一線,看河南扶貧新變化,用心記錄著貧困群眾一點一滴的“獲得感”,而這一股股涓涓細流,也最終匯聚成了汪洋大海,為這幅中原新畫卷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捏住“牛鼻子” 廣泛傳播精準扶貧“新路子”
河南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引領中華風氣之先超3000年,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但河南亦是脫貧攻堅任務較重的省份,河南省扶貧辦副主任李長法在啟動儀式上說:“河南新時期有53個貧困縣,其中國定貧困縣38個、省定貧困縣15個。目前,全省仍有4397個貧困村、317萬農村貧困人口。”
參與此次采訪活動的記者編輯們,結合實際,捏住“牛鼻子”,全媒體、多終端地傳播河南精準扶貧“新路子”。
中牟縣萬邦千禾農場打造綜合園區,吸納周邊貧困戶351人就業;東于樓村嘉琦服裝加工廠真正實現“一人工作全家脫貧”,而“人性化管理”不僅為員工提供免費午餐還配備兒童樂園,解決貧困婦女后顧之憂;范縣創新思路,解決張莊鄉遷安社區搬遷戶就醫、就學等需求,讓搬遷戶實現“居無所憂”……綜合園區轉移就業、扶貧車間“人性化管理”、村民搬遷“居無所憂”等等,這些都是河南落實精準扶貧政策“轉、扶、搬、保、救”中的重點篇章,也是記者編輯們報道的重點方向。
“昔日印象中的農村如今發生很大的變化,在扶貧攻堅戰中各地因地制宜,通過易地搬遷、產業帶動等措施讓貧困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特別是虞城縣產業扶貧,將扶貧車間建到家門口,通過發展小產業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現如今已逐步探索一條以‘小車間+貧困戶+大市場’的模式,初步走出了一條以轉移就業扶貧為主攻方向,多種扶貧措施并舉的‘造血式’脫貧攻堅新路子。”5天活動走下來,光明網記者江兵這樣說道。
此次河南行,記者編輯們不僅深受焦裕祿精神的感召與鼓舞,不畏風雨,勇敢前行,還深入基層挖掘貧困群眾“獲得感”,積極傳播河南精準扶貧新良方,大家紛紛表示,作為新時期的媒體人,更要不辱使命,用手中的筆與鏡頭講好河南故事,讓這幅中原新畫卷呈現在世人面前。(中國網信網 余甜甜)
脫貧攻堅,蘭考不掉隊;全面小康,蘭考已啟程。蘭考縣委常委、組織部長席建設介紹,2016年,鄉鎮黨委換屆,蘭考提拔重用一線干部58名,其中39名是脫貧攻堅一線干部。
何香久還看到了文藝界許多不好的現象:英雄主義被解構,英雄被褻讀,無底限、無內涵,自賤甚至自殘的作品登上大雅之堂;
何香久還看到了文藝界許多不好的現象:英雄主義被解構,英雄被褻讀,無底限、無內涵,自賤甚至自殘的作品登上大雅之堂;
5月26日,焦裕祿的二女兒、河南蘭考焦裕祿干部學院名譽院長焦守云的新書《我的父親焦裕祿》首發式在京舉行。回憶起焦裕祿,焦守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父親臨終前給母親的囑托:把兒女養大、給老人送終,不要向組織提要求、要救濟。
10月17日,全國第三個扶貧日,中國首檔使命類大型公益扶貧節目、河南衛視《脫貧大決戰》節目啟動儀式暨全國扶貧日宣傳活動在蘭考縣焦裕祿紀念園隆重舉行。
“火車站禮送災民”“瓦窯村訪賢舉才”“買糧救荒”“帶病抗洪搶險”……幾個典型故事,盡展焦裕祿“親民、求實、奮斗、無私”的公仆情懷和崇高品質。11月8日晚,河南豫劇院三團為鄭州大學師生送上豫劇現代戲《焦裕祿》,拉開了河南省戲曲進校園(高校)活動的序幕。
著名劇作家、河南省政府參事姚金成說,《焦裕祿》中樸素的人性力量對當今社會現實的觀照,呼應了時代的需求和群眾的強烈愿望,這也正是它走紅熱演,并獲得文華大獎的根本原因。
焦裕祿同志是模范,是榜樣,值得廣大黨員干部對照“標桿”學習。
10月17日,全國第三個扶貧日,中國首檔使命類大型公益扶貧節目、河南衛視《脫貧大決戰》節目啟動儀式暨全國扶貧日宣傳活動在蘭考縣焦裕祿紀念園隆重舉行。
焦裕祿是官員中的一座豐碑。提起縣委書記的榜樣,人們自然會想起他,說起他,老百姓都會感動的痛哭流涕,這就是情懷。
5月17日下午,一堂特殊的黨課在河南省人大開講,焦裕祿的二女兒焦守云為廣大黨員干部介紹了父親焦裕祿的生平和工作經歷,上了一堂生動、發人深省的黨課。
5月12日上午,“永遠的焦裕祿精神詩書畫作品展”在河南省藝術中心舉行,132幅詩書畫作品集中亮相,群眾在閑暇之余可以去免費參觀學習,展覽活動持續到本月20日。
人民日報出版社適時推出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踐行“三嚴三實”要求主題圖書:《踐行群眾路線的楷模:焦裕祿》《踐行“三嚴三實”要求:人民日報重要言論匯編》《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 踐行“三嚴三實”要求 黨員干部讀本》等3種主題圖書。
昨晚,“為夢想放歌”——第十三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獲獎作品專題節目在央視綜藝頻道和綜合頻道播出,我省獲獎的8部作品在節目中一一予以呈現,其中,我省拍攝的電影《永遠的焦裕祿》的片段,更是第一個出現。而在我省獲獎的8部作品中,電影《永遠的焦裕祿》和電視劇《大河兒女》由河南廣電參與拍攝、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