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0日07:03 來源:大河網-河南日報
本報訊(記者李林)往年十一黃金周是樓市的成交高峰,今年黃金周鄭州樓市卻呈現出“降溫”的局面。
10月9日,記者采訪鄭州南部一家在售樓盤,銷售人員坦言,為迎接十一黃金周的銷售高峰,他們提前半個月就制訂了一系列的促銷方案,包括免費接送看房者、逐一回訪意向客戶、看房即送小禮物、價格優惠等多種方式。“但這個黃金周的銷售量僅為往年的20%左右。”該銷售人員說。
鄭州經開區部分樓盤推出了“特價房”,但也未能實現預想的銷售目標。“政府連續出臺調控政策,對樓市影響十分明顯,即便我們已經開始動用‘價格戰’,但市場仍然低位運行。”一位樓盤銷售負責人稱,下一步樓盤銷售的形勢仍不容樂觀。
“數據顯示,鄭州市10月1日至8日新建商品住房日均簽約量在200套左右,與2016年10月份日均簽約740套左右相比下降了72%,與其他熱點城市十一黃金周期間簽約量下降的狀況基本一致。”鄭州市住房保障和房地產管理局市場處處長馮志剛向記者透露。
據介紹,今年十一黃金周,在樓市調控持續加碼的背景下,北京、上海、廣州、南京、福州、廈門等熱點城市樓市進一步降溫,黃金周前6天,30個熱點城市網簽量同比平均跌幅約八成。
樓市降溫,百姓叫好。采訪中,市民普遍認為中央提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已經在樓市上得到了體現。
“從調控效果看,房地產市場調控實施一年以來,鄭州市新建商品住房價格整體保持穩定態勢,市場供求保持總體平衡。受加大住宅土地供應力度的影響,市場中可供選擇的新建商品住房房源有所增多,企業和群眾心理預期出現轉變,個人購房行為更加趨于理性。預計后期鄭州市房地產市場以及新建商品住房價格將繼續保持平穩態勢。”馮志剛說。
近日,記者來到天津河西區的中海寰宇天下,該項目銷售人員表示,如果在天津沒有社保與納稅,只需要五六萬元手續費,便有辦法買房。
一二線城市在政策調控下開始降溫,預計8月供應量和成交量還將持續走低。
歷經“9·30”“3·17”兩輪房地產調控持續發力,一二線城市齊齊進入環比“量價齊跌”階段,而三四線多個城市在2017年上半年已經實現上百億的土地出讓收入。
隨著調控步步升級,各地樓市出現不同程度的降溫。據不完全統計,自去年北京發布“930”新政以來,目前全國已有超過60個城市加入到調控行列中,并且調控事項也在擴容。對此,同策咨詢研究部總監張宏偉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將時間定為2年或3年主要出于兩個目的。
隨著調控步步升級,各地樓市出現不同程度的降溫。據不完全統計,自去年北京發布“930”新政以來,目前全國已有超過60個城市加入到調控行列中,并且調控事項也在擴容。對此,同策咨詢研究部總監張宏偉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將時間定為2年或3年主要出于兩個目的。
據鄭州市房管局發布的“鄭房指數”顯示,5月份,全市商品住宅銷售13536套,銷售面積131.12萬平方米,銷售均價為每平方米8067元,相比上個月8167元的均價略有下降。而第三方數據機構顯示,當月鄭州市主城區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價12253元/㎡,環比下降6%,去化周期也為2.6個月。
來自鄭州市房管局的最新數字顯示,2017年5月,該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13536套,銷售面積131.12萬平方米,銷售均價8067元/平方米,較上月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今年以來,房地產調控政策出臺的次數之多、力度之大,超過了以往。根據北京市規土委的統計,今年以來,北京市土地市場持續加大住宅用地供應力度,截止目前,土地市場共推出普通商品住房用地共23宗,約166公頃。
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成了觀察中國樓市之變的窗口。專家表示,樓市異動有原因,未來調控還需堅持一城一策,“對癥下藥”,系統打造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長效機制。
作為房價上漲“龍頭”的中國一二線樓市2016年年末全面降溫。中國國家統計局18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12月份,一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停漲”,二線和三線城市漲幅不同程度回落。
據“上海發布”消息,1月17日下午,上海市十四屆人大五次會議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表決通過關于接受楊雄辭去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長職務請求的決定。上海作為一線城市,住房問題一直備受全國民眾關心,楊雄在任期間對樓市也頗為關注。
【分析】“鄭州、武漢此輪出臺的政策都是對原有調控政策的一次升級,體現了近期熱點二線城市積極管控房地產市場的決心。【分析】今年各地密集發布的限購限貸等調控措施目的就是為了給過熱的熱點城市樓市降溫。
將影響你的買房決定。
8月初,又開始加大土地供應量,曾在一周內接連集中投放27塊土地,其中住宅用地達到1807畝,但是依然沒能阻止南京房價繼續上漲。加大土地供應量,會對過熱的市場起到緩解矛盾的作用,但還需要多管齊下才能平穩樓市。
央行在貨幣政策上堅定穩健,短期內貨幣寬松無望,而這兩個政策調整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去杠桿、擠泡沫,收縮資金向房地產行業流動的通道,均衡資本在多行業之間的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