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沙古堆村的河南貧困戶張發松這輩子都沒有想到,在他年過半百之后,不僅能從“夏天漏雨、冬天漏風”的石頭房子搬出來,還能擁有兩套92平方米的別墅式小洋房!河南新密市尖山管委會不但能讓這些革命老區和貧困山區的貧困戶搬得出來,而且大力可持續地發展山區區域特色經濟,讓這些易地搬遷的貧困戶不斷脫貧致富奔小康。
家住沙古堆村的河南貧困戶張發松這輩子都沒有想到,在他年過半百之后,不僅能從“夏天漏雨、冬天漏風”的石頭房子搬出來,還能擁有兩套92平方米的別墅式小洋房。圖為張發松2017年9月25日在接受全國網絡媒體記者采訪。千龍網記者 于振華攝
貧困戶年過半百從石頭房遷入小洋樓
張發松今年52歲了,是河南新密市尖山管委會沙古堆村人。2014年6月,他被精準識別為貧困戶的時候,還帶著全家5口人住在沙古堆村的一座石頭房子里。如今,坐在寬敞明亮的小洋樓里的張發松微笑著告訴千龍網記者,他當時居住的那座石頭房子是“夏天漏雨、冬天漏風”,屬于典型的夏天酷熱難耐、冬天寒冷刺骨的矮房子。
在張發松家里,千龍網記者發現他的大門里面,貼著一張《新密市脫貧幫扶明白欄》,上面清楚地記錄著張發松的脫貧歷程。張發松由于學歷低、缺技術,成為沙古堆村的一個典型的貧苦戶。2014年6月,張發松被安排給該村辦公室主任、駐村第一書記高萬松與新密市房屋安全科科長李高崗對口幫扶;到2016年3月,張發松就實現了脫貧。
2017年5月,李高崗和高萬松又為張發松購買了50只雞娃,幫助他發展養殖經濟,這50只雞現今都存活。他們還幫助張發松的妻子參與本村即將成立的藥材種植合作社務工,并以土地入股該合作社等方式,實現穩定脫貧。
“我們現在能住在這種小洋樓里,以前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張發松回憶說,他原來一直住在大山里,不僅交通不便,居住條件也十分差。然而,他們全家卻在山里那棟石頭房子里一住就是幾十年,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能搬出大山來,住進別墅式的小洋樓里。
兩年前,張發松被安置在杏苑社區,住進了10號樓2單元303室。這是一套面積92平方米的兩室一廳的房子,客廳寬敞明亮,臥室干凈整潔,廚房是天然氣入戶。唯一與城里人不一樣的是,他用來務農的鋤頭等農具還擱在陽臺上的一個角落里。
2017年9月25日,已經脫貧致富的張發松挺直了腰板,他端坐在自家沙發上接受來自全國各地的網絡媒體記者的采訪,他還透露說,他還有一套房子也在這個社區里,是在5號樓3單元3層301室,面積也是92平方米。這樣一來,他一家5口人將來也夠住了。
像張發松這樣的住戶被集體搬遷安置的還有很多。河南新密市尖山管委會通過鄭州市貧困山區區域特色經濟項目的實施,結合重點項目建設需要,大力推進山區群眾易地扶貧搬遷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這其中就有杏苑社區和田種灣社區一期工程全面竣工,杏苑社區已完成了211戶678口人的拆遷群眾回遷安置,共分配安置房326套,田種灣社區已完成了63戶230口人的拆遷群眾回遷安置,共分配安置房109套。
此外,河南新密市尖山管委會正在加緊建設伏羲古鎮社區,將重點對入住社區的貧困群眾實施精準扶貧,在給予其扶貧政策資金補貼的基礎上,再按照建筑成本價為其提供安置住房和門面房。由此,將能實現貧困戶脫貧321戶。
河南新密市尖山管委會不但能讓山區貧困戶搬得出來,而且大力可持續地發展山區區域特色經濟,讓易地搬遷的貧困戶不斷脫貧致富奔小康。圖為尖山當地已經脫貧的貧困戶在展示自己的特產。千龍網記者 于振華攝
山區特色經濟帶火了農家樂減少了貧困戶
王紅軍和李秋霞夫婦家住沙古堆村李家莊村,他們一家6口人。在早幾年尖山旅游業還未發展起來時,為供應兩個孩子上學,夫妻倆被迫在離家30多公里的牛店鎮開辦了一家小餐館勉強謀生,因為牛店鎮的經濟當時相對來說比較活躍。
尖山通過鄭州市貧困山區區域特色經濟項目的實施,帶動羲皇圣地美景、伏羲山大峽谷旅游區、風能發電、伏羲古鎮4個重點項目實現直接投資3.7億元。其中,羲皇圣地美景項目的素心園樣板示范區1幢,總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的展示中心及5套總建筑面積1300平方米的樣板間已經建成并對外開放,一期50幢別墅主體已封頂,擬于2017年底全面竣工。
而伏羲山大峽谷旅游區項目的伏羲大峽谷景區已成功晉升了國家4A級旅游景區,新規劃開發的豫西抗日紀念園已建成開園;紅石林景區和三泉湖景區正在加緊建設,今年將實現對外開放。風能發電項目正在加緊進行風機基礎建設和升壓站設備安裝,今年將實現并網發電。
自2014年以來,新密市易地扶貧搬遷后續產業扶持項目在尖山風景區管委會伏羲古鎮實施,建設商業街一處,總建筑面積32219.74平方米,總投資約1.1億元。該項目投入運營后,商鋪租金收益將用于對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的群眾進行分紅,增加貧困群眾財產性收入。
目前,伏羲古鎮項目正在加緊進行移民安置和商業用房主體施工,今年將實現一期運營。而由此增加就業崗位2000個,其中實現貧困戶脫貧131戶,尖山游客接待量由2013年50萬人次、2014年150萬人次猛增到了2015年的300多萬人次。
近年來,尖山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和旅游業的悄然興起,到尖山觀光旅游的外來游客越來越多,王紅軍和李秋霞毅然回到尖山老家開辦了紅軍農家院,這個紅軍農家院現在年收入已經達到了10萬元以上。他們在2015年就徹底摘掉了原先的貧困戶帽子,還購買了小轎車。
隨著生意越來越好,王紅軍和李秋霞還從附近貧困戶中雇了服務員,并主動幫助周圍貧困群眾銷售柴雞蛋、山野菜等土特產。紅軍農家院等農家樂的快速發展,也有效帶動了當地柴雞、土豬養殖和“密二花”、高山無公害蔬菜、小雜糧種植及柿子醋、山野菜深加工和銷售。尤其是,尖山的小米價格由原來的每斤6元,增加到了現在的每斤10元;柴雞蛋價格由原來的每個0.5元,增加到了現在的1.5元。由此,尖山當地又實現貧困戶脫貧153戶。
尖山通過鄭州市貧困山區區域特色經濟項目的實施,帶動農家樂迅猛發展——由之前的48家猛增到了現在的170多家,直接新增就業服務崗位500個,增加群眾直接經濟收入1000萬元。
鄭州市貧困山區區域特色經濟項目的實施,對貧困山區可持續發展是一種開發式扶貧,注重培植貧困山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自我造血功能”,具有“四兩撥千斤”的強大功效。尖山將繼續以增強貧困地區發展的內生動力為根本,以環境改善為基礎,以景點景區為依托,發展生態旅游、鄉村旅游,帶動貧困地區群眾加快脫貧致富步伐。
貧困山區脫貧致富奔小康指日可待
據千龍網記者了解,尖山位于鄭州市西南和新密市區西北部的伏羲山區,是革命老區和貧困山區。尖山緊鄰鄭少高速新密西下口和省道S232線,距鄭州隴海快速路13公里,處于鄭州半小時經濟圈。尖山總面積57平方公里,轄12個行政村87個村民組3285戶11054口,現有省級貧困村4個,貧困人口143戶490口人。
尖山境內最高海拔1108.5米,平均森林覆蓋率78%,是中藥材“密二花”的故鄉。這里空氣質量優,屬省級森林公園,地理環境獨特,自然生態歷史文化旅游資源豐富,擁有4A級旅游景區伏羲大峽谷和3A級旅游景區神仙洞森林公園,因而發展區域特色經濟潛力巨大。
近年來,隨著河南省各級黨委政府對貧困地區扶持力度的不斷加大,尖山風景區管委會緊緊圍繞“強區富民,建設幸福尖山,打造鄭州西花園和都市人休閑度假棲息地”的發展目標,積極依托鄭州市貧困山區區域特色經濟項目的實施,著力引導社會資金參與扶貧開發投入,不斷加快山區經濟社會發展步伐。
“經濟社會要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是關鍵。”據河南省扶貧辦有關負責人介紹,鄭州市經過對貧困山區深入調研,審時度勢,于2014年將貧困山區區域特色經濟項目作為精準扶貧的一項重大舉措啟動實施。尖山風景區管委會以此為契機,連續兩年實施了總投資規模達4000萬元的鄭州市貧困山區區域特色經濟項目。
其中,一是2014年尖山風景區管委會申請鄭州市貧困山區區域特色經濟項目資金2000萬元,修建了尖山風景區管委會至神仙洞景區、牛心石至鳳凰山景區、田種灣至國公嶺至鞏密關“密二花”基地道路,建設總里程13.998公里;建設了建筑面積1328.4平方米的游客服務中心一座。
其二是2015年尖山風景區管委會申請鄭州市貧困山區區域特色經濟項目資金2000萬元,修建了伏羲古鎮至杏苑新型農村社區、神仙洞景區至環翠峪景區、紅石林景區沿河景觀道路,建設總里程6.598公里;建設了建筑面積1527平方米的伏羲古鎮農特產品展示銷售中心、占地面積5667平方米的生態停車場和建筑面積293平方米的四星級旅游公廁。
此外,2016年,尖山風景區管委會申請鄭州市貧困山區區域特色經濟項目資金2000萬元,新修神仙洞景區、鳳凰山景區、徐霞客游記古道旅游道路6.223公里,完成綠化11000平方米,安裝路燈213盞;安裝伏羲古鎮場區電氣、管網建設,新建伏羲古鎮大門一處、公廁一處,新修道路259.72米,建設社區文化中心238.42平方米。
這些項目的實施,在尖山形成了東、中、西、南4個區域性的旅游小環道和1個旅游大環道,實現了各景點的互聯互通,提升了景區配套服務設施綜合服務水平及旅游服務品質,優化了投資環境,帶動項目公司加大了投資力度,推動全區旅游業加快了開發建設步伐,對貧困人口脫貧致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帶動作用。
由此還帶動了社會資金投入4.2億元,新增就業崗位2700個,促進了尖山的財政收入由2013年的256萬元增加到了2015年的959萬元。如今,原有的3個鄭州市級貧困村已實現全部脫貧,原有的8個省級貧困村已有4個實現脫貧,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3年的1187元增加到了2015年的3200元,貧困戶由2013年的748戶2656口人減少到2015年的143戶490口人。
河南新密市尖山管委會不但能讓山區貧困戶搬得出來,而且大力可持續地發展山區區域特色經濟,讓易地搬遷的貧困戶不斷脫貧致富奔小康。圖為伏羲古鎮正在建設中。千龍網記者 于振華攝
從四五箱,到四五十箱;從年收入一千多元,到兩萬余元……河南省新密市樓院村貧困戶陰亭靠養蜂徹底摘下了“貧困帽”,迎來一場人生“逆襲”。
2015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廣西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把扶貧攻堅抓緊抓準抓到位,決不讓一個少數民族、一個地區掉隊。
為進一步促進貧困家庭勞動力轉移就業、實現穩定脫貧,河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日前出臺政策,對貧困家庭實施培訓扶貧補貼、就業扶貧補貼、創業扶貧補貼。
《通知》明確,對于我省行政區域內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愿望的建檔立卡適齡貧困家庭勞動力,就業補助資金支持轉移就業脫貧補貼項目包括培訓扶貧補貼、就業扶貧補貼、創業扶貧補貼。各類中介機構、勞務經紀人、勞務信息員成功介紹貧困家庭勞動力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就業協議)并實現就業6個月以上的,每成功介紹一人補貼200元。
尹莊村全村659戶,貧困戶有160戶、728人,許多貧困人口還患有慢性病,勞動技能不足,缺乏主動精神,“等靠要”思想嚴重。
“我連工作都沒有,怎么可能開8家公司?”杜輝說,2016年4月,他曾遺失身份證,名下的8家公司,或與此事有關。
在伏牛山下潁河的發源地,有一個回漢群眾交錯居住的村落——登封市石道鄉西窯村。6月14日晚,驅車行駛在起起伏伏的山路上,不遠處,蜿蜒的燈光像一條玉帶,把夜幕中的山村裝扮得分外明亮。
4月25日,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謝伏瞻在南陽市桐柏縣月河鎮羅堂村走訪貧困戶。
為“幫助”一貧困農戶達到脫貧標準,安徽宿州市村干部王西軍竟然填寫脫貧調查表“造假”,王西軍因此受到黨內警告處分。日前,安徽省紀委通報了七起扶貧領域腐敗問題典型案例,其中宿州市埇橋區蘄縣鎮白安村村委會主任王西軍存在弄虛作假問題。
截至2016年底,我省77個縣級政府設立了扶貧小額信貸風險補償金,金額總計達7.79億元,縣均1000萬元左右;小額扶貧信貸貸款余額為19億元,貸款涉及貧困戶94650戶,貧困戶獲貸率僅為8.85%。
1月12日,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谷建全、副巡視員李政新一行來到沈丘縣卞路口鄉南郭莊村,對貧困老黨員和貧困家庭開展走訪慰問活動。此次走訪慰問活動,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以“接地氣、真幫扶”的實際舉措,讓貧困戶如沐暖陽、倍感溫暖。
因與一已婚女子在微信上聊天調侃,云南曲靖市某扶貧工作隊隊長被指“在下鄉扶貧期間,與貧困戶婦女發生不正當關系”。因與一已婚女子在微信上聊天調侃,云南曲靖市某扶貧工作隊隊長被指“在下鄉扶貧期間,與貧困戶婦女發生不正當關系”。
在南安東田鎮東田村的歐陽可伙看來,平時吃米和肉都是奢侈的,一小鍋飯頂一天,一年到頭都沒吃過兩次肉。
產業項目扶貧是葉縣強力實施脫貧攻堅的一個重要舉措。葉縣是革命老區、省級貧困縣,按照國家及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要在2017年底實現脫貧。他們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打響了這場脫貧攻堅戰:成立脫貧攻堅指揮部,縣委書記、縣長分別任政委和指揮長。各級領導分包貧困村,各單位也向貧困村派駐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
截止目前,正陽縣委政法委為大盛村委引進項目擴建村委文化廣場,修建居民路邊下水道,并購買了2.3萬元辦公桌椅,村容村貌治理3.6萬元,為村小學硬化操場2萬元,單位每個同志為貧困戶捐款300元,捐助扶困資金7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