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誕生于1300多年前的唐高宗統治時期,它伴隨著華麗無比的凌羅綢緞,沿著風沙迷漫的“絲綢之路”和驚濤海浪的水路,輾轉西傳東播,名弛中外。所謂“三彩”,就是在白色素胎上涂以黃、綠、白為主組合的釉色,又表示多彩多色之意。因大批珍品文物在洛陽出土,故又稱“洛陽唐三彩”。唐三彩代表了唐代陶瓷藝術的最高成就,這些藝術珍品從多方面反映了當時社會各階級的生活狀況和精神追求,是研究唐代歷史和中國陶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燒制技藝】
唐三彩的燒造是采用二次燒成法,先將雕塑成型干燥后,入窯以1000℃以上溫度素燒,再施以各種釉料入窯釉燒,燒成溫度為900℃左右。胎料以當地出產的白色高嶺土為主。唐三彩釉屬低溫透明釉,胎體上的任何疵點在施釉燒成后都會直觀地顯現出來,因此對胎體要求較高。在釉燒過程中,釉融化后自然垂流,相互浸潤,產生出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而且胎釉結合好,釉彩不易脫落,是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傳統工藝品。
【古代三彩與現代三彩的區別】
古代三彩質地疏松,有腐蝕痕跡,往往還有鈣一類的銹斑,而現代復制品及商品生產的則無上述特征。古代三彩釉色深沉、柔和、微暗,而新的三彩則色澤光亮、鮮艷、刺眼。古代三彩中的綠釉,色澤較深、柔和,而新作色澤較淡而沲,缺乏潤澤感。古代三彩中的黃釉或紅釉多出蠶吐之細絲一樣流紋,而新燒制品一般無這種現象。古代三彩釉層較厚,質感很強,而現代的三彩,彩層較薄,這也是區別真偽作品的顯著標志之一。古代三彩一般無冰裂紋,而新燒制品往往出現冰裂紋。
【唐三彩的傳承】
唐三彩的燒制在洛陽延續不斷,歷代實物考古時有發現。清乾隆以來,孟津南石山高氏家族用小窯燒制唐三彩。這種技藝作為家族秘技單傳后人,傳男不傳女,綿延不絕。建國后,孟津民間藝人高松茂攜其子女,應邀到當時剛成立的洛陽工藝美術社,將唐三彩的燒制技藝毫無保留地貢獻了出來。從此,唐三彩的生產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洛陽唐三彩的生產由原來的簡單仿制馬、駱駝,發展到今天的可以生產人物、動物、器皿、鳥獸、版畫、雜項等六大類、數千個品種,產品遠銷世界各地。
高水旺,1958年9月出生于洛陽唐三彩發源發現地――河南省孟津縣朝陽鎮南石山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唐三彩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洛陽唐三彩研究院院長,洛陽唐三彩博物館館長。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高水旺在全面繼承歷代傳統唐三彩制作技藝基礎上,不斷研究漢、唐以來的制陶工藝,系統借鑒與吸收了漢、唐彩陶的繪畫、石刻、雕塑、印花、堆貼、施釉之藝術精華,逐步形成了自己鮮明的技藝特征。其作品呈現造型豐腴端莊、色彩絢麗多變、裝飾極妍盡美、神態自然生動等特點。從選料、造型、配施釉、柴窯燒制、開細片(即“蜻蜓翅膀效果”)和作舊處理等工藝方面,在歷代傳承人的技藝水平上實現了新突破,其作品堪輿文物真品媲美,為唐三彩傳統工藝的繼承與發展,做出了積極的探索與嘗試。(河南省文化廳非遺處供稿)
近年來,尖山風景區管委會圍繞“強區富民,建設幸福尖山,打造鄭州西花園和都市人休閑度假棲息地”的發展目標,積極依托鄭州市貧困山區區域特色經濟項目的實施,著力引導社會資金參與扶貧開發投入,不斷加快山區經濟社會發展步伐。
《興衰之鑒》作為黨的十九大獻禮影片,于6月9日在省人民會堂舉行觀影儀式,省領導王炯、趙素萍、任正曉、孔昌生、趙建才、史濟春、梁靜和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張立勇、中紀委委員尹晉華出席觀影儀式并給予高度評價。
據了解,《興衰之鑒》是由河南省紀委、省委宣傳部牽頭,凝聚國內頂級創作拍攝力量精心打造的黨員干部廉政教育影片。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將于10月18日在北京召開的特大喜訊傳到中原大地,廣大干部群眾歡欣鼓舞,倍感振奮,表示要以飽滿的熱情、昂揚的斗志和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將于10月18日在北京召開的特大喜訊傳到中原大地,廣大干部群眾歡欣鼓舞,倍感振奮,表示要以飽滿的熱情、昂揚的斗志和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為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中央電視臺將攜手全國省級電視機構,全媒體推出大型特別節目《還看今朝》,為大家展現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五年來在社會、經濟、文化、生態文明各方面的變化、成就和百姓的精氣神。
從今天起,全國電視機構新媒體聯合發起“還看今朝 尋找新地標”媒體行動,一起尋找你心中的家鄉新地標。
“‘老有所學’讓我‘老有所樂’,‘老有所養’讓我‘老有所依’,感謝我們偉大的黨!”“退休后的生活開心快樂、健康幸福!和諧社會讓我們走進了新時代,趕上了好時光。”退休職工常會森、陳鳳英開心地說道。
近日,管城區輔讀學校組織開展了“喜迎十九大—我向習爺爺說句心里話”主題活動。
“習爺爺,我好希望您能來鄭州看看啊,我要好好學習,長大了為家鄉做貢獻!”“習爺爺,我覺得現在的祖國好可愛啊,我愛祖國,希望我們的社會更和諧更美好!”這些稚嫩的話語、殷切的期盼來自伏牛路小學的孩子們。
9月12日晚,河南廣播電視臺1500平方米演播大廳內歌聲嘹亮,激情飛揚。河南省委宣傳部和河南省總工會聯合主辦的“中國夢·勞動美——永遠跟黨走 河南省職工喜迎黨的十九大文藝匯演”隆重舉行。
回望黨的十八大以來不平凡的5年,中國社會取得的巨大進步是歷史性的。重點領域改革深入推進,經濟發展動力平穩轉換,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與作用日益凸顯,十幾億人民的方向感、獲得感、公平感和自豪感進一步提升,整個社會煥發無盡活力。
鄲城縣委常委組織部長侯磊說,“鄲城縣取得這樣的成績離不開老領導們的努力,老領導的經驗和智慧都是鄲城縣的寶貴財富,沒有他們的參與和支持就沒有鄲城縣現在的成就”。
這九集政論片圍繞一個“中心”——跟著黨中央令旗走;聚焦一個“主線”——改革之問中的河南答卷;突出一個“落點”——以人民為中心。每集約15分鐘, 以“決勝全面小康、讓中原更加出彩”為總綱,重點關注三區一群、國企改革、創新驅動、農村產權制度、民生、脫貧攻堅、生態文明、黨的建設等領域的積極作為、生動實踐、關鍵突破和重大成果。
九集政論片《讓改革落地生根》屆時將運用河南廣電全媒體聯動推播的模式,與新媒體互動、互推、互粉,最大程度發揮政論片的輿論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