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交通部重申不鼓勵發展共享電動自行車。上海、杭州、鄭州等多地日前已明確叫停共享電動自行車,交通部新聞發言人吳春耕表示,從前期調研看,目前不少被投放的共享電動車在安全方面存在風險。
吳春耕:一個就是目前市場現有的和已經投放的車輛普遍不符合《電動自行車通用技術條件》標準要求。騎行人并不固定,且多數未經過專門的交通安全教育和駕駛培訓,加上電動自行車自重大、速度快,發生事故會帶來較大傷害和損失。
對于已發展互聯網租賃電動自行車的城市,吳春耕表示:建議完善配套政策制度,依法依規加強管理,確保公眾安全出行。
9月19日,河南英協律師事務所律師彭鵬就最近代理的共享單車兒童騎行傷害索賠案致函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缺陷產品管理中心,呼吁總局責令涉案的OFO小黃車召回全部機械鎖共享單車,將機械鎖更換為安全可靠的智能鎖。
交通運輸部新聞發言人吳春耕21日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說,最近,一些城市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決定暫停投放共享單車。這既體現“鼓勵”、又體現“規范”,其目的是為了確?!坝行颉?、確?!鞍踩?。
一邊是共享單車快速成長,一邊是違停問題耗費公共市政資源,共享經濟發展與公共資源適配面臨的難題如何破解?
上周北京出臺共享單車新政,要求不得亂停放、不得設置車身廣告、為承租人購買意外傷害險等。據了解,目前全國已經有十幾座城市采取措施大力管控共享單車。淘汰賽開始,行業弱者只能出局,曾經野蠻生長的共享單車市場正面臨著重新洗牌的局面。
截至目前文件出臺月余,記者在北京調查ofo和摩拜兩家企業產品使用情況發現,尚存老用戶退押金不能用車,新用戶不能徹底免押金的情況。
共享單車不能也不應是資本邏輯下的野蠻生長狀態,它必須在公共語境下,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平衡。
共享單車在達到235萬輛后被叫停再投入,開始向精細化服務轉型。然而,發展不均、在中心城區受到挑戰的公租自行車,更迫切需要轉型。“下鄉”也許是出路之一。
當前我國共享單車行業帶動10萬人就業。此外,共享單車還成為激發傳統企業轉型升級的新動能,并憑借技術特色成為高薪職業,鎖具研發類工程師月均工資收入可達1.2萬元。
前我國共享單車全行業日訂單5000萬單左右。平均每輛共享單車的騎行頻次達到3.125次。
共享單車的方便也帶火了“共享單車兒童座椅”,不過,有些用過的家長則稱座椅安裝上后搖晃得厲害,反而不安全。
至今,全國已有7個城市宣布禁止互聯網租賃自行車平臺的新增投放。共享單車在不到一年時間內,從時尚新潮事物迅速成為城市管理的一大難題。
截至今天,鄭東新區的公共自行車已經運行了666天。在一段時間里,這1000輛自行車解決了CBD上班族的域內通勤問題。但隨著今春共享單車在鄭州大舉投放,一夜之間,公共自行車似乎被擠到了“墻角”。
大量問題的產生要求共享單車必須進行規范管理,要求企業把共享單車運營模式從粗放式到精細化轉變。
既有甜頭可嘗,又感到很受傷。有業內人士把目前自行車生產廠商與共享單車平臺的關系形容為“騎虎難下”。在“禁投令”下,這種關系對傳統生產廠商而言,更顯微妙。
9月7日,北京市交通委宣布暫停在北京市新增投放共享單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