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捉到了一只蟋蟀
“你這只不錯!”來自北京收蟋蟀的客商一句表揚,讓村民樂開了花
河南商報記者 楊桂芳/文
首席記者 楊東華/圖
河南延津一個名為德士村的村莊,近日吸引來了數百名收購蟋蟀的客商。蟋蟀俗稱蛐蛐兒,在這里,德士村村民稱之為“蟲”,它本為田野害蟲,因為一年一度的蟋蟀收購商的到來,而身價倍增。每到夜色來臨,以德士村為中心,方圓數十里的田野里,就會出現捉蛐蛐兒的村民。
截至目前,這個集貿市場今年單個蟋蟀交易的最高紀錄為16000元,人們還在尋找,下一個蟋蟀之王。
【記者探訪】
村民夜間“捉蟲”忙
有人一天賣了近2萬
每到下午5點左右,僧固鄉德士村才開始有“煙火”氣息,村民們三五成群,驅車向更遠的田野駛去。他們腳穿雨鞋,隨身帶著照燈、挎包、竹筒、網兜,鉆入玉米地中,幾乎是地毯式搜索。
夜深人靜,也是蟋蟀最愛鳴叫的時段,人們不敢休息,耐心地等待著蟋蟀的叫聲,辨別著蟋蟀的方位和大小。
在8月18日夜里,一場大雨洗禮了玉米織起的“青紗帳”。待雨水初停,村民們身著雨披在“青紗帳”里尋覓。
“剛下過雨,地里還濕著呢,能進去嗎?”河南商報記者詢問一位當天夜間捉蛐蛐兒的年輕小伙兒。
“雨水過后有蟲鳴,這個時候‘捉蟲’正好。”他解釋說,村里捉“蟲”的老手們一聽鳴叫,就知道“蟲”的方位、大小。
河南商報記者跟隨著他到田野里走了一會兒,蟲鳴聲交互回應,時有時無。
“捉到好蟲,能賣上萬,但凡年輕點的村民都出來捉蟲。”小伙不顧玉米葉子的銳利,低著頭穿梭。
蟋蟀市場上賣小吃的老楊,已經80多歲了,他說,就在8月19日早上的蟋蟀交易市場,有一對夫妻分別以8000元、6000元、4000元的價格賣了三只蛐蛐兒。
現在,每年8月蟋蟀收獲季,僧固鄉的村民們都從外地爭相返鄉,捉蟋蟀售賣,一戶人家每年能增收四五萬元。
【買賣現場】
幾百名買家沿路兩側排開
等待村民展示“戰果”
延津德士村村頭,沿著310省道約500米長的距離,是全國有名的蟋蟀交易市場,這個市場只有每年8月初到9月中旬才可以稱之為“市場”,因為蟋蟀的交易時間只有40天左右。
凌晨3點多,就已經有村民帶著一夜的戰果前來尋覓買主。早晨5點到8點,是市場最繁忙的時候,來自北京、上海、西安等地的買家此時都出現在蟋蟀交易市場,他們面前擺放一張桌子形成臨時攤點,幾百名買家沿著道路兩側依次排列,等待村民展示“戰果”。
“要多少?”一位買主在看了村民阿遠(化名)帶來的蟋蟀后,詢問阿遠心儀的價格。阿遠比了下手指頭,表示要500元。
這時,禮花聲響起,這意味著有村民的蟋蟀賣價超過了1000元。這是市場上一條不成文的規矩,一只蟋蟀賣價超過1000元,賣家就放禮花慶祝,也有吉利討彩的意思。
阿遠說,這個集市上今年最高的成交價格為16000元,大家都期待著,這個紀錄被打破。
在收購蟋蟀的攤點前,河南商報記者看到買家面前的蟋蟀被放在一個白色的瓷罐中,罐下是硬度適中、稍微濕潤的泥土,上面罩著一層綠色的絲網。買家有的看一眼蟋蟀,就斷定自己是否有意收購,有收購意向時,買家會拿著一支細小的木刷“挑逗”幾下蟋蟀。
來自上海的楊先生是專門收購蟋蟀的客商,近段時間,他和搭檔一起收購了近50只蟋蟀。“8月15日前后幾天是產好蟋蟀的時候,我們見到好的(蟋蟀)會收,有時也會自己去田野里捉。”楊先生說。
【市場形成】
為了買蟋蟀
有人花了5000元買“消息”
在德士村,說起捉蟋蟀的歷史,老老少少都會說起“上海鈑金工”的故事。這個鈑金工,就是德士村村民楊振民的侄子。由于侄子的緣故,楊振民也成了村中捉蛐蛐兒的第一批人。
據他回憶說,1996年時,自己的侄子在上海做汽車鈑金工,侄子的搭檔是個上海小伙,對蛐蛐兒有研究,二人相約到德士村捉蛐蛐兒。當時楊振民一家并不知道蛐蛐兒值錢,結果捉的其中一個蛐蛐兒,對方給了50元錢。
“50個硬幣,一骨碌一骨碌的,嚇了我一跳,用牙咬了咬,不知道這錢真假,特意到商店里花了一下,才知道是真錢。”楊振民的家人提起當時的情景笑個不停,“那時候到縣城干一天活才幾塊錢。”隨后的幾年,每到蟋蟀收獲的季節,楊振民都和村里的六七位村民,開著拖拉機到田野里捉蟋蟀。
楊振民說,后來,遇見了一位山東的客商來這里找蛐蛐兒,楊振民起了疑心,詢問才得知,這位客商是花了5000元的“消息費”,才知道延津有好蟋蟀的。
2007年后,隨著集市搬遷到省道附近,加上網絡信息傳播發達,延津德士村蟋蟀交易市場日漸出名,并吸引了外地的收購商。
目前,延津德士村蟋蟀交易市場向四周分散,以德士村蟋蟀交易市場為中心,形成了老儀門、南宋村、班干村、李元屯鎮等十幾個蟋蟀市場,輻射到安陽、滑縣、衛輝等地。
“申所長,工錢你們也不收,禮品你們也不要,你們幫了我那么大的忙,我心里一直過意不去,就用這面錦旗表達我的感激之情吧!”12月21日,麥豐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周經理拉著小潭供電所所長申家濤的手說道。
12月23日,延津供電公司為安全工器具“體檢”,確保安全工器具使用的安全可靠,有力夯實了迎峰度冬期間施工作業安全基礎。
12月15日,延津縣李齊村牛奶草莓農場的種植戶對延津供電公司正在排查線路的工作人員贊嘆道。
12月12日下午,延津縣供電公司組織共產黨員服務隊隊員走進多個住宅小區,為居民們提供電力咨詢,解決用電問題。
12月16日,延津縣供電公司變電運檢人員來到35千伏東屯變電站,開展“防小動物”專項隱患排查整治活動,及時發現并整改薄弱環節,防止小動物進入變電站室內及電纜溝造成設備跳閘等安全事故的發生。
近日,延津縣供電公司在全縣范圍內積極電力設施“反違章、重治理”專項行動,行動圍繞公司安全生產工作實際,分為宣傳發動、全面自查、集中整治三個階段,按照“全覆蓋、零容忍、嚴執法、重實效”的要求,全面、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進行開展。
12月12日,為實現全年電費“顆粒歸倉”目標,延津供電公司公司多舉并進打響電費回收攻堅戰,確保完成電費回收工作指標。
12月14日,延津供電公司召開電網建設工程調度會,與延津縣委縣政府聯合建立縣、鄉鎮、村三級聯動機制,及時協調解決機井通電、中心村等配農網工程建設中遇到的問題,確保各項工程務期必成。
11月29日,延津縣供電公司組織人員深入轄區內的KTV、電影院、火鍋店等場所進行安全用電大檢查。隆冬之際,各類聚會場所、火鍋餐飲等高負荷行業顧客盈門,為了避免發生因電氣線路發熱而引發的火災事故,確保冬季安全用電,延津公司開展了此項大檢查活動。
“電線通到俺地頭,這下澆地可方便了,關鍵還省錢……”11月25日,延津縣榆林鄉棗園村的劉大爺給新鄉電視臺采訪延津縣供電公司機井通電工程的記者豎起了大拇指。
延津縣供電公司工作人員在惡劣天氣確保施工安全的同時加快配電網改造步伐,氣溫低工作效率不低、環境差工藝水平不差,經過改造,老舊線路“通筋活血”,滿足寒冬用戶用電需求。
為確保地方企業用電設備安全穩定運行,延津縣供電公司組織人員密切關注企業用電設備運行情況和天氣變化;對廠區線路、設備及設備覆冰等情況進行認真巡視,并對安全隱患進行排查,指導企業做好冬季電力設備防凍工作。
延津供電公司:“查養換”三步驟做好入冬前電網巡視工作。
11月8日,延津縣公司紀委書記于衛華帶領供電所所長及電工班班長共46人,來到衛輝市供電公司廉政警示教育基地,近距離接受警示教育學習。
在兩個多小時的活動中,該公司共計發放掌上電力應用宣傳單200余份,現場為客戶指導下載安裝"掌上電力"軟件3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