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黨中央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寫入今年“一號文件”,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業農村工作的重大任務。省委農村工作會議對我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
黨的十九大召開在即,為全面展示我省在打造“三個高地”、實現“三大提升”中農村改革發展的新作為新成就,直面實踐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反映基層干部群眾的新期待新要求,省委政研室、河南日報社組成了聯合調研組,對全省“三農”情況進行了較為廣泛深入的調研。現將形成的調研報告分三期予以刊登,希望對讀者理解和把握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所裨益。
余正言 何報文
農業結構調整是個永恒的課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新課題。當下,調整的任務非常迫切,改革的任務異常艱巨。
一路走來,我們高興地看到,產業結構調整正由被動應付轉向自覺主動,由“單打一”轉為多向發力,改革的力度、深度和廣度前所未有。
應該種什么——圍繞市場調結構
正是秋作物生機勃勃的季節。今年秋季的原野,與往年大不相同。玉米、花生、大豆、優質果蔬……秋作物百花齊放,一改玉米一家獨大的局面。
過去幾年,我們曾經揪心過。
玉米是我國北方主要秋糧作物,然而,2015年以來,玉米種植形勢發生逆轉,產量、進口量、庫存量“三量齊增”,虛高的玉米價格被打回了“原形”,降了三成多,一些種植大戶損失慘重。
如果說大宗農產品主要面對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那么在肉蛋奶、瓜果、蔬菜等副食品領域,面對的則是千家萬戶小生產與千變萬化大市場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的局面。“火箭蛋”“蒜你狠”“豬周期”讓農戶心情像坐過山車一樣。
河南是農業大省,體驗最深,也思考最多。
借中央2017年一號文件的東風,省委省政府大力推進農業“四優四化”,圍繞市場做文章,打造農業供給新體系,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
我省下大力氣發展優質專用小麥。挑選滑縣、永城、延津、內黃、濮陽縣、浚縣、淮濱、息縣等8個縣市作為試點,實現訂單全覆蓋,優質專用小麥收購價格平均高于普通小麥0.1元左右,畝均綜合收益增加300元。
“全國花生看河南,河南花生看正陽。”正陽花生種植面積150萬畝左右,為全國花生種植第一大縣。今年,正陽在擴大優質油用、食用花生的基礎上,示范推廣高油酸品種豫花37,進一步提高花生品質。全省沿黃及黃河故道32個縣(市、區)和豫南豫西豫西南40個縣(市、區)種植優質花生面積超過2000萬畝。目前,優質花生產區正加緊產銷對接,開展訂單生產。
三門峽充分利用地處山區、荒山荒坡多、海拔高、晝夜溫差大的特殊地理條件,堅持不懈發展蘋果、煙葉、連翹等特色農產品,全市果園種植面積400萬畝。2016年特色農業產值達184.5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90%。
優質小麥、優質花生、優質草畜、優質果蔬……種植結構調整,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絕活兒”,以市場為導向,開始了從種什么賣什么到市場需要什么種什么的轉變。
從流轉到托管——立足實際規模化
土地碎片化弊端很多。
先進的農業技術無法推廣運用,大規模的基礎設施配套工程無法實施,規模經營和機械化作業受到很大制約,市場開拓力不從心,規模效益更是無從談起。
探索推進土地規模經營勢在必行。作為全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縣,溫縣土地流轉21.05萬畝,占全縣家庭承包面積的60.33%,土地托管10萬畝,走在了全省的前頭。
鄧州市孟樓鎮以“三權分置”改革為契機,成功探索出土地集中流轉—土地整理—再流轉模式,為農業規模化經營蹚出了一條路子。在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的基礎上,引導群眾參與支持土地經營權流轉,在群眾自愿的前提下,共向市土地開發公司流轉土地5.7萬畝。在此基礎上,孟樓鎮全域實施土地綜合整理項目,提升地力,之后把整理到位的土地推向市場,引進新型經營主體。溢價收益、經過整治的增量土地收益,由村集體和公司協議分成,形成農戶、集體、經營主體和公司四方共贏的局面。
臨潁縣成立了全省首家“土地銀行”——河南匯農土地流轉發展有限公司,開展土地“存入”和“貸出”業務,促進土地有序、安全、高效流轉。 目前,“土地銀行”存貸業務涉及農戶4.8萬戶25萬畝,占全縣流轉土地面積的二分之一,其中100畝以上、貸出期限5年以上的貸地業務占70%以上。“土地銀行”推動了土地流轉,培育了一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也撬動了更多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注入農業,加快了農業現代化進程。
當前,大規模流轉土地從事糧食生產的經營大戶,不少處于虧損狀態。由于土地流轉費用持續攀升,有的地方突破千元大關,加之在某些農業生產環節,還需要聘用部分農村勞動力,造成綜合成本居高不下。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經開始調整經營模式,尋求適度規模的土地流轉,以保持盈利,同時,規模化經營的另外一種形式——土地托管開始流行。土地托管就像把孩子交給托兒所,托管方式靈活,適應性強,地里種什么、種多少都由農戶說了算,同時也分散了種糧大戶的經營風險,深受農戶和服務主體的歡迎。土地托管有力促進了農業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
遂平縣為調動土地托管的積極性,2016年對土地托管大戶發放獎金近100萬元,辦理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2746萬元。全縣超過2000畝的托管大戶有20多個,土地托管面積19萬畝,占縣里耕地總面積的18.8%。項城市僅紅旗農業合作社一家,就托管土地16萬畝,占全市土地面積的1/20。
優質實現優價——圍繞市場要效益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圍繞市場做文章,通過調整種植結構,發展綠色高效農業,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生態園里看科技,蘋果開始論個賣”。去年10月19日,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欄目報道了三門峽市陜州區二仙坡蘋果供不應求的景象。登上二仙坡,生態農業盡收眼底。生物施肥,采用農業、物理、生物方法綜合防治病蟲害,田間種草覆草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實行無害包裝等,十項關鍵技術確保二仙坡打生態牌名副其實。經權威機構檢測,二仙坡蘋果203項農藥和5項重金屬均為“零殘留”,先后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證書、有機產品證書,通過國內、國際雙重GAP認證,取得出口歐美61個國家的資格。
實現農產品優質高效,發展有機農業是最佳選擇。近年來,南陽市加強基地建設、標準化生產、市場對接、產品認證和質量監管,大力發展有機農業,全市有機綠色農產品種植面積、有機產品認證數量雙雙居全國地級市第一位。中線渠首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北京建立了11家專賣店和1個有機餐廳,北京人喝上了丹江水,也吃上了來自渠首的有機農產品。好品牌收獲了高效益,2016年南陽市優質農產品出口總額68億元,占全省40%以上。
發展高效農業,蓮藕也可以畝產值1萬元以上。位于鎮平的霖鋒綠色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與武漢一家蔬菜研究所建立長期緊密合作關系,一個在前面搞科研攻關,一個將研發的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推廣到大田,產出的食用藕淀粉含量高、營養豐富,產品暢銷武漢、西安等高端市場,年銷售額9000多萬元。
作為全國農業大省,糧食生產曾實現“十二連增”,今年夏糧產量又創歷史新高,我省農業發展在“量”的積累上取得了歷史性成效。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以提高農產品有效供給為核心,追求綠色可持續發展,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廣大農民期待,在解決“種什么、怎么種、賣得出、賣上價”的問題上,政府要有更大作為。通過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建成農業大數據中心,為農戶種植決策提供服務。要大力扶持各類產業化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形成更加緊密的利益共同體,通過訂單農業,把小生產與大市場對接起來,破解長期以來憑經驗種地、“種什么賠什么”的怪圈。
喜看中原新業態——特產“鄉愁”一起賣
從賣地方農產品,到賣特色農產品,又到賣康養環境,如今農事體驗、農耕文化尋繹、田園風光品味所蘊含的鄉愁也成為農民包裝銷售的產品。農業、農村蘊藏著的潛在價值被充分挖掘激活,產業鏈不斷拉長,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鄉村呈現出勃勃生機。
今年“五一”,位于鶴壁市淇濱區的桑園小鎮人頭攢動、熱鬧非凡,作為全國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旖旎的淇河風光,數千年植桑養蠶的歷史,古色古香的傳統民居,來自西安、開封等地的知名小吃,吸引游客紛至沓來,僅“五一”期間客流量就超過13萬人。
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們的消費結構不斷升級,綠水青山成為新常態下的剛需,休閑健康成為人們新生活方式的優選項,農業的生產、生態、生活、休閑、景觀、文化傳承等功能得到充分挖掘,鄉村旅游異軍突起,欒川縣的重渡溝、陜州區的地坑院、輝縣市的郭亮村、平橋區的郝堂村、新縣的西河村、新安縣的龍潭大峽谷等已成為遠近聞名的鄉村旅游目的地。
高濃度的負氧離子,古樸的鄉村風貌吸引著游客遠道而來,村頭小河邊浣紗的少女,滿臉皺紋抽著長桿旱煙袋的老農,在磨道里辛勤磨面的小毛驢,都成了游客拍照合影的小景點。鄉愁,已經成為美麗鄉村的新賣點。
位于濮陽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的班家耕讀小鎮,把傳承耕讀文化與記憶鄉土民情、親近人文自然與接受科普教育相融合,打造集農業觀光、農耕體驗、田園休閑、生態度假、寓教于樂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古鎮僅一期工程建成投入運營以來,就創造經濟收入5700萬元。
作為一種新興業態,農村電子商務已滲透到農業產業鏈全過程,逐步改變著農村經濟發展方式和農民生產生活方式。農村電商實現了流通環節的扁平化,推動農產品生產標準化和品牌化,大大拓展了農產品市場發展空間,已成為農村人口就業的重要途徑、精準扶貧的重要載體、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突破口和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關鍵。
農村電商把位于大山深處的農產品銷售到千里之外的大城市。三門峽金秋果業有限公司擁有山果演義旗艦店和太陽果旗艦店兩個電商平臺,2016年“雙十一”當天快遞單數突破2萬單,銷售額突破100萬元,全年銷售額6300余萬元。河南鮮易控股有限公司從企業物流起步,完成了到物流企業、再到物流平臺的華麗轉變。其冷鏈服務已覆蓋全國229個城市,鮮易網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生鮮食品B2B電商交易平臺。
截至2016年年底,全省電商企業超過20萬家,農村網點突破3萬家,河南電商發展總體水平進入全國第一方陣,位居中西部前列。
從跳出農業抓農業,到用工業理念發展農業,再到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做強農業,河南現代農業發展路徑越來越清晰。
調結構、提品質、促融合,河南一直在探索。久久為功,深耕細作,河南農業現代化的路子會越走越寬廣。
豫D平頂山換一個視角看平頂山換一個視角看世界也許你會認識到自己的渺小 周王城廣場
豫D平頂山換一個視角看平頂山換一個視角看世界也許你會認識到自己的渺小 周王城廣場
河南省三門峽市陜縣地坑院是豫西地區特有的一種民居建筑形式,被稱為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是遠古時期人類穴居的延續,由于居民向地下挖坑掏窯洞居住,地面上只有樹木農田,所以出現了“見樹不見村、見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的地下村莊奇觀。
“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在河南省三門峽市陜州區,一種奇特的古民居建筑地坑院,在地平線5~6米以下默默存在了約4000年,最近,它突然熱鬧起來。經過多次論證考察,三門峽市委市政府決定以集中景區形式,開發展示這一寶貴文化遺產,同時實現傳承保護。
豫西山區雨量較少,氣候干燥寒冷,民間飲食多以湯菜兼之,喜歡香辣咸酸,葷素搭配,以抵御干燥寒冷。久而久之創造了極具地方特色的十碗席,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12月6日,游客在陜縣張汴鄉參觀感受國家非遺——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地坑院的獨特民俗。
5月21日,游客在河南陜縣地坑院參觀游覽。2011年,“地坑院營造技藝”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新華社記者李博 攝 5月21日,游客在河南陜縣地坑院里參觀游覽。2011年,“地坑院營造技藝”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地坑院是全國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被譽為地平線下的古村落、人類穴居的活化石、地下的北京四合院……是我國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 目前,在陜縣尚存近萬座地坑院,而在張汴鄉曲村村就有114座。進入村內,只聞人言笑語,雞鳴犬吠,卻不見村舍房屋,“進村不見人,見樹不見村”就是它的真實寫照。
院外立著一個“地坑院”的情況介紹,這是櫻桃溝內現存的唯一的天井院,在一塊平地上向下挖深約20余米建成的。這個“地坑院”成為櫻桃溝景區一個文物景點,2012年被二七區政府列入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院外立著一個“地坑院”的情況介紹,這是櫻桃溝內現存的唯一的天井院,在一塊平地上向下挖深約20余米建成的。這個“地坑院”成為櫻桃溝景區一個文物景點,2012年被二七區政府列入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5月20日,陜縣縣委、縣政府在陜縣張汴鄉曲村舉辦了“地坑院民俗文化旅游節”。截至目前,張汴鄉曲村的地坑院休閑度假區已經建成5個功能區,即:果樹采摘區、民俗展演區、田園觀光區、農耕體驗區;15個旅游景點:主要有豫西婚俗表演、農家手工食品展演、陜州剪紙展演、農耕文化展演等。
事發的地坑院半面的院墻已經坍塌,院主人早已搬到地面居住,里面只有主人養的雞,“因為那東西在里面亂撲騰,雞就亂飛亂叫,這才叫人發現了。”老劉說,村里人都覺得“稀罕”,“那東西看起來似鹿非鹿,不知道是啥。從6米多高的地面上掉下去,沒啥事......
“那東西長了兩只小角,看起來不像是鹿,圍觀村民說是羚羊,大家也都不認識。”6月11日,三門峽陜縣西張村鎮村民老劉驚奇地對記者說。
在鄭州市二七區櫻桃溝,有一處二百多年歷史的天井院,被列為二七區文物保護單位。櫻桃溝管委會花費了40多萬元維修了這個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