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輪彎月掛在墨藍的天空。河南蘭考的老農魏善民摸黑就起來了,電動三輪車馱著掃帚、簸箕,駛往1公里外的焦桐。46年來,這條路他走過無數遍。
今天尤顯特殊——8月16日,焦裕祿的生日。如果他還活著,已整整95歲了。
斯人已逝,泡桐長綠。54年前,焦裕祿親手種下的一株小麻稈,如今已是華蓋如云。歷經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滄桑,這棵樹始終矗立在那里,帶給人們一片綠蔭,也活在百姓心中,大家親切地稱它“焦桐”。
睹樹思人。“要是焦書記還活著,看見它現在仨人都合抱不過來,不知道得多高興。”像往常一樣,比焦裕祿小整整20歲的魏善民,拿著掃帚,輕輕地清掃,再把落葉歸攏,不時抬眼望向他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這棵樹”。焦桐54歲,他和他的父親兩代人持續守護焦桐54年。
焦桐,活在魏善民心中,活在百姓心中。
焦桐:生命奇跡的背后
焦裕祿有一張廣為流傳的照片,肩披外套、雙手叉腰、側頭目視遠方,背后斜伸出一片桐樹葉。那棵未露全貌的泡桐,就是他親手栽下的焦桐。
“他很高興地說,咱春天栽的泡桐苗都活了,十年后會變成一片林海。”時任蘭考縣委辦公室通訊干事的劉俊生還能回憶起當時的神態,那是1963年9月,焦裕祿下鄉查看春天栽的泡桐。
照片是劉俊生偷拍的。他經常隨焦裕祿下鄉,給群眾拍了上千張照片,給焦裕祿拍的只有4張,其中3張都是偷拍的。“我一想拍他,他就擺擺手說‘鏡頭要多對準群眾’。”劉俊生說,從這個小小的細節,足可見焦裕祿的為民情懷。
當時蘭考風沙肆虐,沙子一起就打死一片莊稼,一畝地收不到40斤麥子。剛調任蘭考縣委書記幾個月,焦裕祿就帶人種泡桐樹。泡桐是華北平原上最常見的樹種,成活率高、生長快、材質好,特別適應蘭考的鹽堿風沙地。
“有時候他拿樹苗我刨坑,有時候我拿樹苗他刨坑,配合得很好。”20歲剛出頭的魏善民和焦裕祿分在了一組,這份特別的經歷,使他對焦桐懷有深深的感情。
在風沙最大的胡集大隊,50畝生態林迅速栽起來了。路邊還扔了一棵樹苗,大家都沒在意。通常泡桐苗的長度約3米,這棵苗只有2米,短了一大截。焦裕祿把樹苗撿起來,刨個坑種上了。
“他說這棵苗個子低,但是根好,如果長起來了,比其他樹長得還快,扔了可惜。”魏善民感覺,焦裕祿的話仿佛還回響在耳邊,就是這棵小苗如今已長成5米粗、26.4米高的焦桐了。
泡桐對土壤不挑剔,好種、易活、長得快,3年成檁、5年成梁,生命周期短,還不和農作物爭奪水、光、溫、氣和養分。但泡桐全身是寶:根,防風固沙;軀干,用作板材;枝杈,粉碎后做膠合板,花和葉子還是一道風景……說起泡桐,已經80多歲的老林業局局長李仙海如數家珍。
由樹及人,這種以短暫的生命奉獻自己全部的泡桐精神,不正是焦裕祿精神的真實寫照嗎?
泡桐是一種生長比較快,但壽命相對較短的樹種。通常情況下,一棵泡桐十來年就能成材,樹齡三四十年已屬罕見,而焦桐今年已經54歲了,相當于一名百歲老人。如此高齡,卻依然枝葉繁茂,顯示了頑強的生命力。
請教林業專家,也對此連連稱奇。“無法解釋、堪稱奇跡”的背后,其實是普通百姓的力量。多年來,正是他們,守護了這一樹碧綠。
“樹是充滿靈性的,我們只能說,眼前這棵焦桐樹是焦裕祿的化身,代表焦裕祿不朽的精神。”這是當地一位宣傳干部的感悟。
守護:不只是“這棵樹”
每天,75歲的魏善民與焦桐一起迎來日出。
打掃落葉,澆水,施肥……“看這棵樹就跟伺候老頭兒一樣,吃多少喝多少,再沒有人比我清楚了。”他說,從清晨5時起,一天三遍看焦桐,跟吃飯一樣自然。
旁人口中滿含敬意的“焦桐”,在他這兒,只是簡簡單單的“這棵樹”,語氣中透著熟稔和親昵。1971年至今,這棵樹,他照顧了46年。
在那之前,他的父親魏憲堂照顧了8年。焦裕祿去世后,這位老人無處寄托自己的哀思,經常到離家不遠的地頭,看看故人親手種下的泡桐。他總是念叨:“焦書記領著咱,日子一天比一天強,啥時候也不能忘了。”
其實,不只魏善民,還有太多不知姓名的蘭考百姓一直都在小心地守護著這棵焦桐,稍有風吹草動就牽腸掛肚。
去年桐花飄香的季節,焦桐遲遲沒有動靜,急壞了不少人。樹的年齡太大了?肥料沒跟上?直到經驗豐富的老農看出端倪,趕緊報告,人們在樹根附近的水泥臺上鉆了100多個小孔澆水,焦桐最終開花,人們才放心地奔走相告。
與其說守護這棵樹,不如說是在守護對焦裕祿的感情。
在蘭考工作僅僅470多天,焦裕祿卻在群眾心中鑄就了永恒的豐碑,他的事跡至今仍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到最窮的人家吃派飯,了解百姓實情;忍著腹痛工作,把藤椅頂出個大窟窿;批評兒子看白戲,讓女兒去又苦又累的醬菜園……幾乎每個在焦桐下乘涼的人,都能講出一段焦裕祿的故事。
“焦書記是好官啊,把命都給蘭考了,就撇下這一條根,咱不看好能行嗎?”這是魏善民接班守護焦桐時,父親告誡他的話,也是許多默默守護焦桐的百姓的心愿。
李仙海曾在蘭考縣委工作,焦裕祿頂出窟窿的藤椅,是他坐過的舊椅子。泡桐落葉多的時候,他會到焦桐下和魏善民一起打掃。這對老伙計,談起焦裕祿就有說不完的話。
“附近來搭把手的人很多,特別是老一輩人,對焦裕祿都有很深的感情。”李仙海說,焦桐是焦裕祿留下的一個念想。他常用詩歌表達對焦裕祿的緬懷,“思君夜夜肝膽碎,憐民百姓一片心”。他說,寫的不只是自己的心情。
呼喚:只有扎根人民才能萬古長青
桐花開謝間,附近的泡桐林更新了三四代;一座以焦裕祿命名的干部培訓學院拔地而起;焦桐樹下變成了小小的廣場。每年,大批參觀者在焦桐樹下聆聽焦裕祿的故事。
焦桐是長在蘭考百姓心中的樹,更是澤被世人的精神之樹。50多年過去,焦桐早已成為蘭考的地標。焦桐下,從來都不缺人氣,有從各地慕名而來的參觀者,有蘭考的百姓。
“這棵泡桐已成為焦裕祿精神的象征”,石碑上刻的焦桐簡介里,有這樣一句話。早在1984年,焦桐就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蘭考縣文物管理所所長張彥介紹,那時候群眾對焦裕祿精神的推崇和景仰就十分強烈了。
“誰不盼好官啊,老百姓光想多出幾個焦裕祿呢!”魏善民常在樹下聽見人議論,某件事如果焦裕祿在世會怎么處理。這里樹高蔭濃,附近的百姓喜歡逗留,有什么不順心的事也愿意來這兒坐坐。
給參加培訓的干部講課時,魏善民和李仙海從不吝嗇語言和時間——盡管是義務勞動。他們想盡己所能把焦裕祿的一言一行告訴更多人,就為一個樸素的愿望,讓“現在的干部能受觸動”。
在焦桐下忙碌時,兩位老人經常被晨練的外地學員認出來。對方往往會致以敬意,有時還提出合影。欣慰的同時,李仙海更期待干部們回去后的表現:“最好的紀念是實實在在為群眾辦事,最好的傳承是老老實實為人民服務。”
隨著樹齡增長,當地百姓為焦桐留后的想法越來越強烈。十多年前,魏善民等人就開始掘出少量根段,培育幼苗。如今,焦裕祿陵園、焦裕祿干部學院都散落著焦桐的后代。
焦裕祿當年選泡桐作為治理三害的看家樹,看重的是其耐沙荒、耐鹽堿、耐瘠薄、耐干旱,特別是根系深,一般都扎幾米深,最深到18米,能直達豫東平原的淺水層。“這就是泡桐與眾不同的根系——沒有一種根基,比扎根人民更堅實。”年輕的縣委書記蔡松濤由衷地感嘆。
沒有一種力量,比從群眾中汲取更強大;沒有一種執政資源,比贏得民意更珍貴持久。徘徊樹下,清風習習,仰望焦桐,如一座挺拔的精神坐標,看似無語,卻帶給人們深深的思考。
今年春天,魏善民又培育了9棵泡桐苗,就種在焦桐周圍,以紀念焦裕祿95歲生辰。他說,已經跟唯一留在自己身邊的小兒子說好了,將來由他接班守護焦桐。
(新華社鄭州8月16日電)
原標題:“焦桐”開花了,蘭考脫貧了
5月13日凌晨,蘭考縣朱莊村72歲的老黨員魏善民,來到離家一公里的焦桐樹旁,揮舞著笤帚認真清掃著樹下每寸土地。50年前的5月14日,蘭考的泡桐花謝之后,焦裕祿,因病離去,這棵“未成年”的泡桐,便成了他當時留在蘭考的唯一念想。
步行巡回百姓家調解糾紛,騎自行車到田間地頭為群眾化解矛盾,連續兩年吃住在法庭……27年,他的足跡從未離開過基層法庭。常年扎根基層,閆勝義對農村了解精微,很早意識到在農村辦案應該多多依靠社會力量。
在近日的國務院常務會上,李克強總理使用的一個高頻詞是“抓落實”。” 尸位素餐,這詞出自總理之口,不同尋常,既可見總理難抑怒火,也可想見確有一些官員在其位不謀其政,混日子,得過且過。
上世紀80年代初,在焦裕祿精神的感召下,上海民樂廠琵琶制作大師韓富生來到蘭考,做客農家,廚房里一陣不同凡響的聲音吸引了他。職業的敏感,讓韓富生發現,焦裕祿當年為防風固沙大力提倡種遍蘭考的泡桐,其材質竟是制作民族樂器發音的絕佳材料。
上世紀80年代初,在焦裕祿精神的感召下,上海民樂廠琵琶制作大師韓富生來到蘭考,做客農家,廚房里一陣不同凡響的聲音吸引了他。職業的敏感,讓韓富生發現,焦裕祿當年為防風固沙大力提倡種遍蘭考的泡桐,其材質竟是制作民族樂器發音的絕佳材料。
3月27日下午,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主任委員陳建國、副主任委員王國生帶領調研組來到我市調研。市領導吉炳偉、閻紅心、于吉良、牛春堡等陪同。
“蘭考把脫貧攻堅與供給側改革相結合,找準特色產業,讓貧困戶在家門口穩定增收,拔下了窮根。通過這項扶貧政策,閆春光先后貸款10萬元,建起蛋雞養殖大棚,從2014年不足3000只蛋雞發展到現在1萬余只,從村里的貧困戶變成致富帶頭人,2016年家庭純收入10余萬元。
如今,他親手栽種的那棵名為“焦桐”的泡桐樹,已20多米高、樹圍3人才能合抱,它用高大敦厚的身軀、濃密繁茂的枝葉,守望著蘭考大地。1964年2月的一天晚上,焦裕祿忍著肝部的疼痛,用一個茶杯頂著藤椅,吃力地撰寫著一篇關于蘭考“除三害”的匯報文章。
“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蘭考大地蔚然成林的參天泡桐,見證了焦裕祿那博大無私的公仆情懷。公仆意識,是共產黨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體現;時刻不忘群眾,堅持為民服務,是焦裕祿精神的實質所在。
2013年8月開班、以弘揚焦裕祿精神為主題的焦裕祿干部學院,不但被中組部確定為全國13個地方黨性教育特色基地之一,也是全國唯一一座以英模人物命名的干部教育培訓學院。2012年10月,焦裕祿干部學院與井岡山干部學院、延安干部學院、遵義干部學院、河北西柏坡黨員教育培訓基地、云南楊善洲教育培訓基地等被中組部確定為全國13個地方黨性教育特色基地。
整整50年前,1964年3月23日,焦裕祿離開他嘔心瀝血的蘭考去治病。已肝癌晚期、皮下擴散的他,強忍劇痛,彎著腰,一步三回頭:“我幾天就回了。”
“焦桐”在蘭考縣如今已蔚然成林,形成了一個有著500多家相關企業、產值100多億元、解決4萬多人就業的“泡桐經濟”產業鏈。在精神上,他更為蘭考人民留下了一座豐碑 來到蘭考,仿佛能聽到焦裕祿的呼吸。